王姝文
摘 要 中國概論作為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近年來隨著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各種原因,現(xiàn)階段中國概論全英文課程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在中醫(yī)院校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研究相應的對策,以期在未來能促進中國概況全英文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中醫(yī)院校 留學生 中國概論 英文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每年不斷增長。作為中國文化的親歷者、來華留學生具有天然的文化學習優(yōu)勢,未來他們更會將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應該加強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自2017年開始,為了在來華留學生中更好地開展《中國文化》教育,促進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及思想的有效傳播,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聯(lián)合制定的《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第42號令),其中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作為必修課,中國概論課程服務于國家政策,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力促進來華留學生漢語的學習,最終推動其他專業(yè)學科學習的積極發(fā)展。不僅如此,中國概況課程還系統(tǒng)地向來華留學生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及風俗習慣、歷史、科技成就、社會風貌等多個方面,有助于留學生更快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幫助他們迅速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從而改變部分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過去的刻板印象,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國際話語權的增強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開設中國概況英文課程意義重大,但由于各種原因,現(xiàn)階段高校留學生中國概論課程教學仍存在不少的問題,亟須改進。
1中國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1.1對中國概況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載體。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可以反過來極大地促進漢語語言及專業(yè)課的學習。但大部分學校在安排中國概論課的課時都往往最大程度上的壓縮,造成與語言課課時設置比例的不均衡,如我校的中國概況課程與語言課程的課時比例為1:8,學校對中國概況課重視程度的不足可見一斑。
1.2中國概況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
由于該門課程使用英文教學,對語言要求比較高,因此大多數(shù)院校都選擇由英語教師來授課,但英語老師往往語言知識教學水平強,但跨學科綜合文化知識卻相對欠缺,因此,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用英語給來華留學生講中國的文化,這就不僅要求老師有專業(yè)的英文水平,還應該有扎實的中國文化功底。筆者本人就是以為大學英語老師,在承擔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概況的課程之后,雖然積極備課,有意識的增加自己文化類知識的學習,但仍能感到力不從心。中國概況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已經(jīng)成為在來華留學生中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瓶頸之一。中國概況老師不應是僅僅淺嘗輒止的傳授一些文化表面的現(xiàn)象,更應觸及中國文化的實質和精髓所在。而在當前兼具英語水平和中國文化知識的老師是十分缺少的。
1.3中國概況教材編寫沒有針對性,內容寬泛,不能與時俱進
目前,大多數(shù)的中國概況教材都是中文的,多適用于對外漢語學生的教學之中。中國概況課程的英文教材種類很少,且大多數(shù)還只是現(xiàn)有中國文化類課程教材的簡單英文翻譯版本。這樣簡單粗暴的混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一談,不僅忽視了留學生的特定需求,繼而降低了文化傳播的效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tǒng)一的中國文化類的大綱出臺。對于應該教給外國留學生哪些內容始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這也導致中國概況教材內容涉及廣泛,但大都泛泛而談,缺乏重點。有些教材沒有及時更新,往往一些關于中國國情,中國科技的內容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無法適應國家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步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資源,而“中國概況”英文教材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均不盡如人意,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
1.4中國概況課程教學手段單一
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手段單一。中國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往往采取單一的文字解讀模式,只是把大部分教學內容用PPT方式呈現(xiàn),然后在課堂上照著PPT照本宣科,老師只是一味的注重文化的輸出,但對實際上留學生的具體輸入情況卻并不關注,缺乏與留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這種單一手段的授課方式對來華留學生來講并不適合,效果可想而知。部分學校更是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把學生禁錮在課堂之中,不鼓勵帶領留學生走出教室、學校,使留學生缺少對中華文化直接的接觸,造成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總體了解不深,甚至產生大量誤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或幾張圖能展示出來的,需要注重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因此,我國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中國概況全英文課程的教學,也無法激發(fā)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積極性。
2中國概況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思考
自從2018年以來,本人一直參與這門課的授課與研究。經(jīng)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自己不斷地進行認真思考和探索,要想使得這門課的教學效果能明顯改善,就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2.1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國概況”全英文課程的授課教師既需要有過硬的英語表達能力還需要有扎實中國文化功底。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要積極為中國概況教師搭建教學觀摩及培訓平臺。學校可以擇優(yōu)選拔大學英語教師來承接中國概況課程,但這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要積極搭建平臺,邀請各個文化領域的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為教師創(chuàng)造培訓的機會,既增加文化知識儲備,也深化對文化的理解。對于中醫(yī)院校,更應該側重培養(yǎng)教師對中醫(yī)藥文化的興趣,培訓教師扎實的中醫(yī)藥文化基礎,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精髓。除此以外,學校還應該積極組建中國概況課程教學團隊,以老帶新,定期邀請學術帶頭人舉行科研講座或教學成果展示,力求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內容設定、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對課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應該堅持自我進修。教師應該關心國內外的新聞時事,保持政治的敏銳度,用正確的價值觀來教育廣大留學生,其次,教師應該訂閱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報刊雜志,使知識不斷得到更新,能力不斷提高。
2.2教學內容要考量留學生的需求,且體現(xiàn)本校學科優(yōu)勢
中國概況這門課開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盡早融入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在授課內容的選取上,也要將學生的需求作為重點的考量條件。課上所學應更注重實際,將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與文化知識相結合,而不是泛泛而談,淪為文化知識的羅列。使學生既學到了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知識,又能對他們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有所幫助。中醫(yī)院校的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及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都與中醫(yī)藥相關,因此,應該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考慮到學生現(xiàn)實需要,結合院校自身學科優(yōu)勢,積極建立校本課程。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思想、風俗習慣、地理、歷史的基礎上,加入院校特色。中醫(yī)院校中國概論課程應該加入與中醫(yī)相關的知識與內容,利用校內外豐富資源,講授針灸、拔罐、診脈與中醫(yī)食補等特色中醫(yī)藥文化。
2.3授課方式可以多樣化,并適當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
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如電影、多媒體、慕課等,改變過去呆板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通過聲音、視頻等手段讓知識活起來,激發(fā)留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變課堂為老師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產生思維碰撞,在思考中加深理解,借此也能緩解學生由于一味的被灌輸中國文化而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應該適當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留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學習者,也是課程的體驗者。適當?shù)慕M織文化體驗活動,只有讓留學生真正動起來,在課外切身體驗中國文化,才能夠真正認識理解中國文化、才能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更好地適應。針對中醫(yī)院校留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組織留學生到中藥資源館、中草藥培育基地、中醫(yī)特色門診、開展社區(qū)中醫(yī)義務服務,是留學生真正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的影響力。
3結語
雖然當前中國概論全英文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短板和不足,但這是中國向世界各國傳遞中國文化和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英語授課“中國概況”課程的建設,不斷發(fā)現(xiàn)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應該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內容篩選設計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專門研究,以期在未來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95.
[2] 強百發(fā).對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英語授課之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9):101.
[3] 張鑫敏.“中國概況”全英文課程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02):44-46.
[4] 胡袁園,于書娟.面向來華國際學生的全英文中國概況課程教學——基于江南大學全英文中國概況課程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19,8(35):29-30+62.
[5] 駱梅英,韓寧,羅文燕.“卓越”導向下留學生法學本科專業(yè)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以中國行政法全英文課程為例[J].法學教育研究,2019,25(02):284-301.
[6] 碧荷.中國內地高校首門全英文課程登錄慕課平臺[J].中國遠程教育,2014(04):39.
[7] 虞亞琴.英文課程在晚清中國教會中學里的生存之爭[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04(1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