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實驗小學 柴亞鵬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簡單地憑借模仿和記憶實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促使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睋Q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建立小組合作機制開展學習活動能夠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小組合作教學愈發(fā)被一線教師重視,它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小學生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借此豐富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內涵,拓展數學教學的空間,也有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但實際運用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運用于數學教學中依然存在種種問題,主要表現在:
教師即使意識到小組合作的價值,但由于師生間缺乏具體的溝通,使得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缺少專業(yè)的引導和講解,導致小組合作形式僵化死板,無法真正挖掘小組合作教學的意義,限制了學生思考空間的發(fā)展。
在實施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對成員的劃分缺乏綜合考慮,由此導致學習較弱的學生過于依賴優(yōu)生,喪失了小組合作要求全員參與的初衷。
小組合作所具備的優(yōu)勢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卻模糊了合作教學的本質定義,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與討論,從而使得合作式教學的開展形式化,造成學生盲目地、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導致合作教學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組合作學習成為研究型教師和一線教師積極嘗試的新型教學模式。但大多數教師根本不明白這種合作教學應該如何進行,只是形式化地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不顧教材知識的內容盲目地開展,忽視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最終得不償失。
隨著核心素養(yǎng)背景的深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更是為學生筑造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能夠自主表述所思所想,真正在互助學習中提高數學課堂的參與度,發(fā)揮課堂價值。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中提出的“學”與“用”結合的理念正是小組合作學習踐行的基本思想,借助合作探討模式能使深入人心的“嚴謹、死板”的數學教學變得靈動,使得小組成員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尋找出新的數學解題思路,加強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需求,既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目標,又能挖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存在的個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兼顧所有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但隨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實踐,其優(yōu)勢就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真正收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感。
例如,在教學《解方程》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首先列出問題:x+3=9,求解x為多少?當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則需要提高問題的難度:2(x-16)=8 ,求解x為多少?拋出這樣的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難度的增加,學生能更好地感知“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有效增強小學生自主探索、自由探知的求知意識,真正享受問題挑戰(zhàn)的樂趣。
在課堂上應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為課堂營造一系列教學情境,引起學生情感活動,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加主動積極。比如,在講解“軸對稱”相關的知識時,可以依托小組合作學習來引領小學生突破課堂限制,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記錄:有的小組觀察到天空飛機飛過后留下的弧線是對稱的;有的小組觀察到花間飛舞的彩蝶是對稱的;有的小組觀察到迎風搖曳的風箏是對稱的;還有的小組觀察到紛紛掉落的樹葉是對稱的。這樣,教師通過啟發(fā)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隨后引出軸對稱的概念,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教師說到學生觀察的這些事物都屬于軸對稱圖形時,學生十分開心,既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知曉了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間的關聯 ,真正讓枯燥、單調的教學知識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以成績來評判學生的理念,要積極響應核心素養(yǎng)理念,通過教學內容、問題的巧設來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思維等,突破成績評價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相關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在盒子里放入不同顏色的粉筆,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每種顏色被抽出的概率,然后讓每組派出代表學生上臺抽取,多次實踐后進行驗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寓教于樂”,還能使教師從學生的行為、思維等方面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數學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就是一系列的問題破解過程,角度不同,學生形成產生的數學理解也有所不同,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各有差異,因而立足核心素養(yǎng)背景,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引入小學數學課堂,能促使部分思維的阻礙在內部消化,不僅能促使師生在合作的暢所欲言中自主探索,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