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 敏
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幼兒游離于游戲的情形,具體表現為:幼兒不按照游戲規(guī)則進行活動,甚至在教師提醒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幼兒這種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不僅影響了自身的游戲體驗,也影響了周圍同伴,而教師也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來維持游戲秩序??梢?,這種“游離”行為的負面影響很多。
幼兒與材料、同伴、教師的互動次數能體現出其活動的參與度,幼兒參與程度高是課程游戲化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同時,教師對幼兒活動中的指導,也對課程游戲化的順利進行起著重要作用。經過觀察發(fā)現,教師在游戲中對幼兒的指導多為言語指導,而幼兒在接受教師言語指令之后,大部分都能按照教指令進行活動,只有少部分幼兒在短暫停頓之后仍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活動。由此,我對幼兒的思想行為、教師的指導方式與家長的參與度等方面進行研究,嘗試提出改善性的建議。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了其教學態(tài)度,而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又決定了他們對課程游戲化的支持力度。教師如何處理游戲與課程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經過對相關資料的梳理,我發(fā)現國內外已有多位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積極地探索與思考,如國內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國外著名心理學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等。綜合他們的研究可以發(fā)現,游戲在幼兒的學習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游戲化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課程游戲化的理論水平。
有了理論的支撐,教師應該將其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課程游戲化教學實踐中。在開展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對待幼兒的各種突發(fā)奇想與看似“游離”的狀態(tài),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嘗試從幼兒的視角來看待游戲過程,允許他們出現“出格”行為。同時,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幼兒出現“出格”行為的原因,并加以針對性的指導。比如,有些幼兒身心發(fā)展相對較慢,教師應該為其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有些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教師應該對其進行耐心地說服、引導等。
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師才能更好地促進課程游戲化的實現,促使幼兒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課程游戲化在于通過游戲與教育的結合,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開放式的活動材料,制定基礎性的活動規(guī)則,創(chuàng)設自由的活動環(huán)境,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權,讓其在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能夠自由、自主地探索,自發(fā)地形成自己獨特的游戲經驗。即使幼兒犯下錯誤,也要先讓其自行思考和處理,教師只是起暗示或指引的作用。此外,對于幼兒的創(chuàng)新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幼兒再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
當下,隨著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教師應合理、有效地開發(fā)家長資源,為課程游戲化增添色彩,為幼兒教育的實施增添一份力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發(fā)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將家長的不同職業(yè)背景與幼兒的興趣需求相結合,利用不同的教具,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豐富幼兒的課程體驗。面對家長遇到的困難,教師應該積極給予幫助,讓家長和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互動。比如,一位幼兒的家長是醫(yī)生,在一次“家長走進課堂”活動中,幼兒家長穿著白大褂,拿著聽筒,為幼兒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醫(yī)生的日常工作,為了讓幼兒更有代入感,他還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讓幼兒們真實地體驗了一次做醫(yī)生的感覺。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們都全神貫注、興致勃勃,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對課程游戲化進行優(yōu)化,既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教師在轉變觀念,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空間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這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