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蓓蕾
幼兒教育是一門藝術,要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尋找有效的教育方式,推動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園借鑒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著重把握三者的有機結合,使幼兒能夠接受更加系統(tǒng)的教育,在快樂中成長。
幼兒教育是“教”和“育”的過程,首先需要解決“教”的問題,而“教”需要有好的方法。
第一,教要以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礎。良好的幼兒教育要符合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如教幼兒跳繩,教師教會幼兒技巧后再鼓勵幼兒去練習,告訴幼兒“你肯定可以跳得很好”,讓幼兒建立自信心。
第二,教幼兒學會觀察事物。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幼兒教育要源于生活,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輕松快樂地學習,在學習中學會觀察生活。如在自然角中引導幼兒學會照顧植物,并觀察植物的變化,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讓教學過程做到“教”“學”“做”的完美結合,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堅持性。
幼兒學習要重在對其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通過靈活的方式將枯燥的學習過程變成有趣的體驗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靈活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一些有特點的故事、圖片、游戲等,做到“教學做相統(tǒng)一”,以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
首先,要進行引導式學習。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的引導,讓幼兒主動去發(fā)現問題,在頭腦中確立對事物的印象,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如教師帶領幼兒到室外觀察云朵,結合圖片及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說說對云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讓“教”的知識、“學”的過程、“做”的思想靈活地結合起來。
其次,要進行游戲式學習。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在游戲中幼兒能夠感受到無盡的快樂,同時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探索游戲式教學模式,讓幼兒在玩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將“教”與“學”統(tǒng)一到“做”的實踐中來。如復習5 的加減法運算時,可以做一些各種顏色的紙片小魚,在“魚肚”上寫上相應的加減法題目,再設置一個“小池塘”,讓幼兒用釣魚游戲來鞏固5 的加減運算。這樣,幼兒不但不感到枯燥,還能在游戲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再次,要進行互動式學習。采取互動的方式陪伴幼兒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班幼兒一開始學習畫圓時,對畫圓的動作很感興趣,但是次數一多,幼兒可能會對單一又重復的動作失去興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海洋世界的游戲情境,通過提問、示范、鼓勵等方式幫助幼兒堅持完成游戲。同時,教師還應及時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持之以恒的品格。
幼兒教育不能僅僅將教的過程定位為簡單意義上的“教”,對于幼兒來說,學習能力最終還要轉化為“做”的能力,這樣“教”和“學”的過程才有意義。
一方面,要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實踐。如幼兒搭積木就是很好的“教學做合一”的模式。首先,幼兒學會將積木按照不同的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再進行搭建,幼兒通過探索,從模仿搭建到自主創(chuàng)造搭建,不斷地提高“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語言運用來培養(yǎng)幼兒“做”的能力。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是一種“做”的能力,教師要通過“教”的方式讓幼兒模仿和學習,再變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實現“教學做的統(tǒng)一”。如在建構區(qū)域中,請幼兒拼一朵和別人不一樣的花朵送給同伴,他們互相交流自己拼搭的是什么花,花的形狀又是什么樣的。通過交流,幼兒的自信心、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幼兒是主體。實際上,“教學做”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實現統(tǒng)一的過程。良好的幼兒教育應該從“教”入手,把握“學”的過程,注重“做”的實踐,只有將“教學做”有機統(tǒng)一起來,才能使幼兒教育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