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麗
(河南省三門峽市林業(yè)工作總站,河南三門峽472000)
連翹作為中藥材在我國已有悠久歷史,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功能。目前連翹生產以野生為主,主產于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除華南地區(qū)外其他各地均有栽培,以河南、山西、陜西產量最大。連翹雖分布面積大,但單位產量相差懸殊。近年來,連翹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人工栽培在許多地方有較大發(fā)展,但盲目大面積種植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目前國內對連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藥用方面,關于連翹高產栽培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研究其生長和結果習性對提高連翹產量、發(fā)展連翹種植有重要作用。
習慣上,連翹多指早春開黃花的連翹屬植物,有連翹、奇異連翹、狹葉連翹、卵葉連翹、東北連翹、秦連翹、麗江連翹等種類,均稱為連翹。而以果實入藥作為藥用植物,實施園藝化栽培管理,追求高效栽培的連翹,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所收載的“正品連翹”,其植物分類學上的學名為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栽培育苗或購苗建園中一定要注意區(qū)別,選用正品連翹的種苗。
連翹屬多年生植物,適應性較廣,抗逆性較強。連翹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的特性,適生范圍極廣。在干旱陽坡或有土的石縫能生長,經過耐寒鍛煉后可耐受-50℃的低溫,但在陽光充足、深厚肥沃而濕潤的立地條件下生長較好,尤其是花果期(3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氣溫高利于坐果,成果期(7—8 月)需要較好的光照條件。
連翹一生要經過幼樹期、初果期、盛果期、衰老期4 個時期。雖然每個時期的生長和結果情況不同,但生長發(fā)育過程都有年循環(huán)現象。連翹的年生長期為270~320 d,遇霜即停止生長,從開花到果實成熟需要140~160 d。以河南靈寶為例,連翹2 月下旬花芽開始萌動,4 月10 日左右花期結束;4 月1—20 日為連翹坐果期,坐果后基本沒有落果現象;3 月16 日至5 月20 日為連翹展葉期,2 月下旬開始至7 月上旬均有新梢萌發(fā),4 月23 日至7 月12 日連翹進入果實膨大時期(5—7 月為花芽分化期),8 月下旬果實顏色逐漸由綠變褐,10 月下旬種子逐漸成熟。
連翹主根明顯,側根較粗壯,長度可達2 m 以上,主根周圍須根眾多,大大增強了吸收和固土的能力。
平茬后,根樁或干枝都能繁殖萌生,經統計,平均每個枝上有1 年生的萌生枝0.85 個。一般地,陰坡萌生枝比陽坡、半陽坡萌生枝的長度長。但無論萌生枝還是短枝,2年生長勢均不強。萌生枝的年齡越小,短枝的長度越大,并隨著年齡的增加,萌生枝上每年發(fā)出的短枝生長逐年減少,短枝也越來越少,并由斜向生長轉為水平生長。平茬可較快地增加分枝量,增大分布面,形成樹叢的骨架枝條。
雖然枝條更替快,但新枝高度基本維持在一個水平上。單株結果量、叢高,陰坡高于陽坡。植株的叢高,在陽坡、半陽坡隨著海拔的增高而有所增高,陰坡以海拔1 401~1 600 m 為最高。
由于連翹開花時氣溫較低,昆蟲活動較少,致使其授粉率極低,從而導致其結果率亦低。如能在花期放養(yǎng)土蜂可以顯著增加結果率。
連翹的花柱有長短之分。長花柱植株的坐果率略高于短花柱類型,且隨著海拔升高,前者坐果率顯著高于后者。果實的大小、重量與花柱的長短呈正相關。長花柱的果實較大,稱大果型;短花柱的果實較小,為小果型。但要注意,長、短花柱植株的比例,隨著海拔的增高,在陽坡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在陰坡則呈減少趨勢。以異株異花授粉為主,其結果率達90%以上;加之花密度越大,坐果率越大,因此,2 種花型植株相間混栽成片是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措施。
坡向對連翹坐果率有一定影響,陽坡坐果率略高于陰坡,在生產中以陽坡為好。
海拔對連翹坐果率影響較為明顯,連翹最佳生長的海拔高度在800~860 m,海拔880 m 以上坐果率明顯下降,在此海拔高度連翹植株呈零星分布狀態(tài),短花柱數量明顯多于長花柱,因此高海拔生長的連翹產量較低。
土層厚度是影響連翹生長和結實的主要因素,生長在土壤深厚處的連翹結果量和叢高都比較高。
連翹實生苗生長約4 年開始結果,而扦插和壓條繁殖植株開花結果比實生苗提前1 年,分株繁殖的2 年便可開花結果。以8~12 年為結果盛期,12 年以上植株的產量逐年下降,需要及時采取更新復壯措施提高產量。
平茬更新萌生的新枝,在合適環(huán)境中結果較早,單株產量高。據報道,在陽坡、半陽坡地段的新萌生枝第3 年便可結果200 g,第8 年進入結果盛期,單株產量達到603 g,一直持續(xù)到第12 年,第13 年單株產量550 g,第15 年產量僅374 g。隨著樹齡增大,結果量明顯下降。
由萌生枝上發(fā)出的短枝翌年開花結果,其上還可以繼續(xù)發(fā)出芽的短枝,是開花結果枝條;萌生枝及其上發(fā)出的短枝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結果枝組。
連翹枝條的結果年齡較短,其產量主要集中在3~5 年生枝條上,5 齡后每個短枝上的平均坐果數逐年降低,產量明顯下降。樹冠上部結果量多于中部,樹冠下部幾乎沒有果實;樹冠的陽面結果量多于陰面;樹冠的外側結果量多于內側;同部位相比,陽坡、半陽坡結果量多于陰坡。
連翹坐果后,前期生長較慢,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氣溫升高,大量下梢抽發(fā),果實與新梢爭肥,易出現生理落果。5 月中下旬后,幼果基本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少有落果,但生長較緩慢,到5 月下旬至6 月中旬,幼果基本停止生長。
連翹雖然適應力極強,可在多種地形地勢栽培,但要高效栽培,最適宜生長在海拔500~2 200 m 陽坡、半陽坡的沙壤土或腐殖質豐富的半沙半泥、土層深達35~40 cm的緩坡地段,避開春季易發(fā)霜凍的地段。連翹要成片栽植,要將長、短花柱的植株相間種植,這是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措施。定植密度一般陽坡大于陰坡、半陰半陽坡地段。如以綠化為主、兼收藥材為目的,也可選擇荒山禿嶺成片栽培,仍可獲得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