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國有北票市黑城子林場,遼寧 北票 122105)
近年來,各地林場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重點開展造林活動,為荒山綠化、植樹造林工程的開展提供助力,但我國林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相對較低,嚴重阻礙了林業(yè)的發(fā)展。鑒于此,本文詳細分析影響林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相關因素及提高舉措。
生態(tài)建設工程是我國推進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生態(tài)建設工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即是植樹造林,此項目具有可持續(xù)、長效、長期性等特點。只有重視造林規(guī)劃工作的開展,結合長期規(guī)劃目標,完成相關工作,才能提高造林品質、效果,才能為林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但目前我國諸多區(qū)域開展造林工程時,均忽視了造林規(guī)劃的重要性,規(guī)劃期間由于目光短淺,對短期效益過度關注,從而影響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提升。
林場在開展造林工作時,由于造林種苗的購買、培育過程經常出現(xiàn)問題,因此,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造成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未能認真、仔細地挑選、處理種苗;種苗栽植前,未對樹苗根系進行處理,且未能及時整地。另外,林場造林期間,對造林活動過于重視,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部分林場在造林工程中未做好有關管理機制的完善、落實,致使種苗管理工作缺乏合理性、科學性,最終導致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下[1]。
部分林場在造林時,為避免因物種單一引發(fā)造林失敗的現(xiàn)象,引進外來物種,增加林場物種多樣性。但多數(shù)林場在栽培時未采用科學有效的引進、管護方法,致使樹種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等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大大降低了苗木存活率。另外,某些林場盲目造林,忽略了保護工作的開展,造成大量天然植被、林木被人工造林林區(qū)取代,從而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嚴重降低。
實施造林工程過程中,內部工作員工的綜合素養(yǎng)對造林工程項目的實施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應不斷提高林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林場可為造林員工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聘請專家教授入場進行教學,為造林員工普及最新的造林理論及實踐知識,幫助其豐富專業(yè)知識儲量、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要組織觀摩實踐活動,帶領造林技術人員去造林成績顯著的林場觀摩,學習當?shù)卦炝种惺褂玫挠N方法、栽植技巧、病蟲害防治手段等,從而開拓林場內部造林人員眼界,使其積累更多的造林工作經驗,促進林場造林工作平穩(wěn)開展。
林場組織造林工程項目立項期間,應從林場內部抽調專業(yè)技術人員,組建骨干調查團隊,深入造林地展開實地調查,從而及時、精準地掌握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氣候特征、物種分布、立地條件等,然后整理、總結相關信息,為林場設計造林方案提供數(shù)據支持。同時,林場內部在設計造林方案時,要結合林場自身的實際狀況及造林調查結果中展示的物種資源、立地條件、氣候特點、水土狀況和林木特征等確定造林物種多樣性條件下的樹種種類、造林密度、造林規(guī)范、造林方案、撫育及管理措施等內容,從而提高造林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準確性,以保障林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做好造林整地工作,能為后續(xù)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因此,林場要選用符合造林地現(xiàn)場條件的機械設備等完成土壤的修整,從而改善造林空間及土壤環(huán)境。林場組織造林工作時,應提前完成造林整地工作,從而有效提升樹木成活及保存率。進行春季整地時,應在土壤解凍前做好整地的相關準備,解凍后即刻進行整地,根據造林需要提高其成活率和保存率;進行秋季整地時,需根據樹種的選擇適當調整整地標準和方式,合理選擇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方式,通過生態(tài)技術和生物工程的運用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2]。
林場在植樹造林期間,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物種多樣性”原則優(yōu)選樹種、樹苗。林場要就近優(yōu)選鄉(xiāng)土樹種、樹苗,盡可能不使用外來樹苗,從而確保移栽樹苗對本地環(huán)境的適應性。林場應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選擇樹苗,一般應挑選筆直粗壯、木質化明顯、干徑粗實、根系發(fā)達、長勢好、頂芽飽滿、無病蟲害、抗性好、耐性突出及蓄水保墑能力明顯等樹種、樹苗進行栽種。
林場要結合本地區(qū)氣溫回升節(jié)點、雨季持續(xù)時間開展林業(yè)建設工作。北方地區(qū)組織造林育苗工作時,可選擇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化凍前組織春季播種、育苗,也可選擇每年10月中下旬土壤未上凍前組織秋季播種、育苗。南方地區(qū),應在2 月上旬組織林業(yè)建設工作,要在4月雨季降雨前完成樹苗培育工作。若當?shù)赜鐥l件苛刻、造林時間緊張、對造林幼苗要求較高,則可采用容器育苗培育樹苗。容器育苗效率高、品質好、成活率高、存活率大,有助于林場造林工作的開展[3]。
林場在造林地栽植苗木前,需先將苗木從育苗圃起出、裝車并運送至造林地。因此,育苗圃工作人員在起苗時要保護好樹苗根系,起苗時要將苗木根部土壤有效保留,充當苗木根系保護傘。樹苗裝車后,如果運送距離長、天氣燥熱,應使用遮陰網遮擋苗木,同時要適當為苗木噴灑清水,避免苗木在運輸中被暴曬致死或脫水死亡。另外,要盡可能地將育苗圃安置在造林地周邊,以縮減運輸樹苗的距離,降低運輸對苗木造成的不良影響。
林場造林期間,要做好樹苗種植時間的選擇,這對林場造林工作效果有重要影響。若種植時間太早,受低溫現(xiàn)象影響,樹苗可能會被凍傷、凍死;若種植時間過晚,則樹苗得不到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最終會引發(fā)緩苗期過長的問題,此時樹苗所需的水分、養(yǎng)分供給嚴重不足,從而影響了樹苗的健康生長,加之樹苗生長空間、時間被大大壓縮,嚴重降低了后續(xù)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林場要結合本地區(qū)實際狀況,科學選擇種植時間,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樹苗成活率。一般情況下,樹苗移栽造林時間最好選擇在春秋兩季,春季移栽要選在3—4月土壤化凍后進行移植;秋季移栽要選擇10—11月土壤上凍前進行移栽。在移栽過程中要提前在造林地挖好規(guī)格適中的栽植坑,再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原則進行樹苗栽植。
要想保障、提高林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則必須重視造林區(qū)的撫育管理工作。林場工作人員要第一時間進行撫育、管理新林及幼林,以保證樹苗健康生長、順利存活。從造林至幼林郁閉前,林場每年均要不定期清理林地中的雜草,并防治病蟲害。為提高林區(qū)經營效益,可適當選擇間作林藥、林草、林糧等方式以耕代撫,增加林場營造林經營收益,并為樹苗生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林場內部要推行個人責任制,為每位工作人員明確承擔的幼林撫育責任、義務,或通過培訓幫助其培養(yǎng)、強化責任意識,從而使樹苗成活率、保存率得以提升[4]。
首先,引入容器苗造林技術。育苗造林時采用該技術,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概率。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結合苗木種類、大小優(yōu)選容器規(guī)格,并科學配置營養(yǎng)土,之后將營養(yǎng)土裝入容器中,放入樹種,進行澆水、鋤草等管理,待樹苗長成后即可使用。另外,要積極引入抗旱保水新技術、新方法,如購買ABT 生根粉、保水劑等,以降低當?shù)馗珊瞪儆暝斐傻娜彼绊?,盡可能地滿足樹苗生長所需水分。
林場做好造林工作,有助于為國家生態(tài)建設提供強大的助推力,是國家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路徑。因此,林場要科學制定、落實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舉措,如此才能實現(xiàn)林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