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健民
(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上壩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 貴州 道真 563501)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為養(yǎng)豬生產上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嚴重威脅養(yǎng)豬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大腸桿菌血清型較多,無理想的疫苗預防,臨床上多采用抗菌藥物治療,而多年持續(xù)、不規(guī)范使用或濫用抗菌藥物等,致使大腸桿菌耐藥性不斷增強[1],進而使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尋找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替代藥物迫在眉睫。我國中草藥資源豐富,且有些中草藥在治療特定疾病方面具有抗生素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具有成本低、高效低毒、不易使病菌產生耐藥性、低殘留或無殘留等顯著優(yōu)勢,已成為健康養(yǎng)殖用藥的發(fā)展趨勢[2]。為廣大養(yǎng)殖者做好豬大腸桿菌病防治提供參考,介紹豬大腸桿菌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要點,以及采用中草藥防治該病的可行性與方法。
大腸桿菌為腸桿菌科埃希氏菌屬,革蘭陰性無芽孢、兩端鈍圓的需氧或兼性厭氧桿菌,分散或成對存在,部分菌株周身鞭毛,能運動,有莢膜。大小(0.4~0.7)μm×(2~3)μm。其抗原主要包括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以及表面(K)抗原,構成不同的血清型,但多數(shù)并無致病性,僅K88、K99等少數(shù)血清型具有致病性[3]。大腸桿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pH為7.2~7.4,在潮濕、陰暗且溫暖的外界環(huán)境中存活不超過1個月,120℃ 2 h或60℃ 15 min處理即能致其失活死亡,普通殺菌劑均能有效殺滅。
致病性大腸桿菌廣泛存在于外界環(huán)境、土壤和豬腸道中,一般不會引起發(fā)病,因飼養(yǎng)環(huán)境、飼養(yǎng)管理方式突然改變等原因,導致豬抵抗力減弱,使致病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強而導致發(fā)病。病豬、帶菌豬為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排菌污染環(huán)境、飲水、飼料等,豬因飲食、舔舐等經消化道感染。臨床上豬大腸桿菌病主要有仔豬黃痢、白痢和水腫病。黃痢多發(fā)于7日齡以內仔豬,1~3日齡最易發(fā)病,中初產青年母豬所產的仔豬更容易發(fā)病,應激因素如母乳不足、陰雨潮濕、冷熱不定、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等都可誘發(fā)該病。白痢多發(fā)于2~4周齡仔豬,主要與母源抗體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密切相關。水腫病多發(fā)生于斷奶后1~2周內的仔豬,飼料和飼養(yǎng)方法突變,陰雨潮濕等條件易誘發(fā),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流行,以春秋、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
仔豬出生時正常,經幾小時后有的全身衰弱而死,有的逐漸發(fā)病出現(xiàn)腹瀉,大部分排出漿糊狀黃色糞便。病豬精神萎靡,停止吮乳,渴欲增強,鼻端青紫,體質快速消瘦,脫水明顯。病死率一般超過80%,甚至達100%。
病死仔豬胃腸道黏膜上皮變性、壞死。胃黏膜紅腫,有的出血。腸壁變薄、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肝臟、心臟、腎臟出現(xiàn)變性和凝固性壞死灶,脾臟淤血。
仔豬突然發(fā)生腹瀉,排出白色糞便,然后出現(xiàn)灰白色、灰褐色或者淡黃綠色的漿糊樣、水樣糞便,并混雜氣泡,散發(fā)腥臭氣味,嚴重時混雜血絲。病豬食欲減退,機體消瘦,皮毛粗糙,怕冷,頻繁拱背。一般病程3~7 d,輕癥能自愈,但大部分會變成僵豬。
病死仔豬胃內有少量凝乳塊。腸內容物為黃白色,腸壁變薄,腸黏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出血、腫大。心冠狀溝脂肪樣膠浸潤,心肌柔軟。肝臟腫大,膽囊充盈。腎臟蒼白。
斷奶仔豬往往突然出現(xiàn)發(fā)病,表現(xiàn)為腹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廢絕,體溫時高時低,呼吸淺表,感覺敏感,共濟不調,四肢呈游泳狀劃動,臥地時肌肉震顫,經常抽搐,觸摸敏感而驚叫。部分眼瞼水腫,眼結膜明顯充血,頸部、腹部皮下發(fā)生水腫。一般病程1~2 d,病死率超過80%,甚至達100%。
病死仔豬各臟器水腫,胃壁及腸系膜最明顯,切開呈膠胨樣,出現(xiàn)嚴重結腸腸系膜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水腫。
豬大腸桿菌病可根據(jù)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作出初步判斷,結合解剖病理變化可作出進一步診斷,有條件的最好通過實驗室細菌分離鑒定[4-6]進行最終確診。
做好免疫和加強飼養(yǎng)管理工作可防止或減少豬大腸桿菌病發(fā)生。一般選用抗菌、止瀉、促進消化的藥物進行治療,但使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大量實驗室研究表明,單味中藥提取物及中藥復方對豬大腸桿菌病有較好治療效果,如黃連、大黃單劑(加適量水浸潤,加10倍量水煮沸,后改文火煮1 h,共煮2次合并藥液,過濾,離心沉淀,最后濃縮至含生藥1 g/mL)對大腸桿菌O101呈高度敏感,黃芩、黃柏、金銀花單劑中度敏感[7];大黃、黃芩、秦皮、艾葉復方,地榆、石榴皮、土茯苓復方(用水煎法制備復方中草藥水提液)對豬大腸桿菌為高度敏感,郁金、訶子、黃芩、大黃、黃連、梔子、黃柏、白芍復方中度敏感[8];當歸、黃連、黃芩、白頭翁水煎劑(濃縮至含生藥1 g/mL)對豬大腸桿菌有較好的抑菌效果[9]。實踐中,可用茜草200 g,苦參150 g,穿心蓮100 g,白頭翁70 g,蒲公英、黃柏、地榆、黃芪各60 g、白術50 g、訶子肉40 g,水煎,濃縮至含生藥1 g/mL,且1 mL/kg體重口噴,2 次/d,共噴3 d,對大腸桿菌病的臨床治愈率在90%以上[10]。用車前草、陳皮、赤小豆、大腹皮、豬苓、桑白皮、茯苓皮各70 g,大黃、黃連各60 g,商陸50 g,黃芩40 g,甘草30 g,水煎,上下午分別灌服1次,1劑/d,連服3劑,對豬大腸桿菌病的治愈率達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