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 陸媛媛
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格局,將課外閱讀正式納入課程設置之中。具體而言,就是每一冊都安排了一次“快樂讀書吧”,對學生每學期的課外閱讀予以積極、有效的指導。從低年級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課外閱讀)”到推動學生自主閱讀的“我愛閱讀”再到“快樂讀書吧”,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拾級而上。作為教師,要做好課外閱讀的課程化設置,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助推課外閱讀的課程化實施。在這個過程中,“中年級課外閱讀”發(fā)揮著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和功能。
課外閱讀的課程化讓課外閱讀有了“法”的地位,具有了“法”的性質,避免了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邊緣化的危險。毫無疑問,部編版教材中的課外閱讀課程化設置是教師引領學生課外閱讀的行動指南。由于教材中的課外閱讀面向全體學生,在面對具體群體、具體個人時,需要進行微調適。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閱讀的微狀態(tài),還要關注學生閱讀的微心理、微能力、微環(huán)境等。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認為,教什么永遠比如何教重要得多。對于學生課外閱讀來說,如何優(yōu)化配置課外閱讀資源,讓學生閱讀到好的書籍、感興趣的書籍,是實施課外閱讀的第一要務。教師要從部編版教材的課外閱讀內容、要求、目標等出發(fā),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精致書目;要站在學生立場上,秉持學生視角,去引導學生;要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具體學情,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愛好等。比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十萬個為什么”,這要求學生進行科普閱讀。為此,教師可以先了解學生閱讀過哪些科普方面的課外書,了解學生喜歡閱讀哪些方面的科普書。比如,我們在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展開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男生普遍喜歡閱讀軍事、科技等方面的書籍,而女生普遍喜歡閱讀動物、植物等方面的科普書籍。為此,在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時,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方針,既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推薦書目,又可以針對性別差異、閱讀能力差異補充相關的課外閱讀書目。尤其對于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我們還可以適度地拓展、延伸,比如《地球奧秘》《宇宙奧秘》等書籍,將學生的科學閱讀視域從細菌、動植物、發(fā)明創(chuàng)造轉向天文、地理等。如此,就能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科學方面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書籍、科普書籍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普素養(yǎng)。
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基石。俗話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闭n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是閱讀的“一體兩翼”,缺一不可,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課外閱讀“讀什么”問題的回答中,我們認為,教材、課程是課外閱讀的重要載體、媒介,也是課外閱讀的重要抓手。但課外閱讀絕不能囿于教材,鎖定于固化的課程,應當從學生出發(fā)。好的閱讀書目,不僅能涵育學生的人文精神,更能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在課外閱讀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導語”“你讀過嗎”“小貼士”和“相信你可以讀更多”等板塊內容,認識語文文體,掌握閱讀方法,對精彩的內容、片段形成充分的認知。閱讀,不是“簡單地瀏覽”“略讀”,更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的閃讀、快讀”,而是沉下心,與課外書對話。尤其是,要著眼于課外書中的“語文要素”,不僅讀出課外書的內容,還掌握課外書的文體形式、寫作手法、寫作特質等。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有意義、有作用的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充當“甩手掌柜”,而是要積極、主動地介入、跟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引導學生品讀、賞析,引導學生比較同類書籍,做必要的、必須的閱讀記錄;適時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了解學生的閱讀困惑、障礙,調適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等。尤其是,要重視學生的閱讀展示、閱讀分享,因為只有在閱讀展示、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暴露閱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閱讀交流、展示,學生的閱讀心得、閱讀感悟能呈現于同一個互動空間,從而相互啟迪、相互交融。比如,在部編版四下的科普課外閱讀展示交流中,有學生運用PPT展示了閱讀高士其的《灰塵的旅行》的主要的精華內容;有學生將相關的書籍內容,如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制作成“知識百寶箱”,通過競賽的形式普及科普知識,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科學視界,還激發(fā)了其他學生閱讀此書的興趣。比如,有學生展示了自己閱讀《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所做的精美的閱讀筆記,引發(fā)了學生的強烈反響;還有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家長的陪伴下用手機拍攝了一些動植物的圖片,制作成了科學小報,開展了主題性的科技實踐活動等。通過閱讀交流、互動,學生認識到“科普書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閱讀科普書籍,我們才能更真、更全面地了解自然、了解世界、了解自我。
課外閱讀應當是一種全科閱讀、海量閱讀、跨界閱讀、綜合閱讀等。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讀進去,請進來”的方法,讓學生做“科普閱讀講座”,可以借鑒央視“朗讀者”的形式,對學生的展示活動進行精心策劃、精心組織,還可以借助“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檢測反饋。其目的不僅在于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甄別、選拔,更在于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助推、促進。通過閱讀展示,充分確證與表征學生閱讀的樣態(tài),舒展和解放學生的精神生命。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語文就是學習閱讀和寫作。過去,我們往往將閱讀和寫作分離,閱讀與寫作成為兩張皮。由此造成學生閱讀力與寫作力都難以提升。部編版教材將閱讀與寫作統(tǒng)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進而讓語文教學成為一種“讀寫一體”的學習活動。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課外的閱讀表達,引導學生進行基于課外閱讀的微寫作。寫作,不僅是學生生命的彰顯,更是學生課外閱讀的確證與表征。
比如,在依托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科普閱讀主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才藝表達,更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表達。過去,對于學生來說,較為容易的就是“人和事”一類的作文,而較難的或許就是“科普類”的作文。對于動物、植物,學生總是缺乏細致入微的描寫,對于那些與建筑、交通、能源、環(huán)境、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寫作更是望塵莫及、望洋興嘆。因為,學生不僅缺少這方面的科普知識,更缺乏必要的感受、體驗。有了課外閱讀,學生的視界就被拓寬了。在科普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還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推薦了一些科普影視,讓學生觀看央視的《百科探秘》《動物世界》等欄目。由此,學生就形成了表達的欲望,他們不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是積淀了充分的寫作素材。不僅如此,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還習得了科普類文章的寫作方法,這樣的課外閱讀為學生學習說明文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素材、方法兩方面的積累,學生的科普類作文寫作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寫作表達是學生生命的“存在與表現”。在語文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生處于“閱讀敏感期”的心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課外閱讀,促進學生的閱讀內化。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地閱讀表達,促進學生的積極外化。如此,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方式。通過閱讀與寫作的互動,積淀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潤澤學生的精神生命,構建學生自主、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