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洋學校 葛 勇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中的深入應用,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型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化生活課堂。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生活實例并抽象成數學問題,發(fā)現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形象、直觀、有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第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借助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深刻理解生活內涵,指導實踐。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強能力、豐富情感,使學生能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第二,教師要克服唯分數論,不能把分數看作評價、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而要把分數看作綜合標準中的重要標準。在教學實踐中,更要注重生活化理念,注重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要重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把應用數學理解生活、在生活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作為評價學生成長的重要標準,促進學生更全面地成長。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利用信息化手段將生活和課堂相融合,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在提升專業(yè)水平的同時,還必須掌握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來滿足生活化教學的要求,積極與學生一起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改革。
例如,在學習“升和毫升”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如果是枯燥地學習單位之間的轉化,認識升和毫升這樣抽象的單位,學生必然沒有興趣。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設計了如下幾步:(1)家里哪些容器是用毫升和升作單位的?跟爸媽去超市了解哪些物品是用升和毫升作單位的,分別是多少?如果有喜歡的,可以申請買一點帶到課堂上。(2)課堂中學生根據自己所帶物品的單位進行交流,教師適當在關鍵點進行總結點撥。(3)內容升華提升:如何借助對于生活的理解去解決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體現了數學的學習源于生活,更多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著廣泛的實踐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并對學生的生活數學思維進行深度調研,如此方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發(fā)展數學認知能力。既然數學與生活高度契合,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學習。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數學教學資源無處不在,讓學生深入家庭搜集數學生活資源,非常適合他們的學習實際需求。學生對自己的家最為親切,可以在父母的協助下從家中找到更多數學方面的信息。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一直創(chuàng)新,教師首先要加強對課標的理解和認識,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積極性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肯定,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在小學數學課中開展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以及自主式學習等多樣化學習方式,同時加強學生在課中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直接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習效率的全方位提升。
例如,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節(jié)課上,當題目中出現兩個物體的時候,我們不方便去解決問題,但是通過兩個物體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兩個物體轉化成一個物體。這時候學生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或者Ipad,通過物體的拖動與替換,把兩個物體之間相差的部分補上,或者把相差的部分去掉,使得兩個物體轉化成一個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比較抽象的替換過程通過信息化技術形象地演示出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2011 版新課標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面臨學生發(fā)展多樣化的需求,開放性問題能較好地滿足這一需求,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合作交流,展開發(fā)散性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經過全面的思考得出結論,充分顯示出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多樣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還需關注學生各維度能力的培養(yǎng),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受益的品質和習慣。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綜合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設計盡量讓更多學生受益的教學計劃。
在“互聯網+”的風口下,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通過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近的學習情境,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生活現象把握數學知識,懂得結合生活實踐理解數學知識,培養(yǎng)并增強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