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 趙 彥
不同于語文知識,數學知識是由各類基本的數學名詞和數學符號構成的。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依據數學原理來幫助學生解答相關的數學問題。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數學語言應用過程中的相應認知障礙,針對這些認知障礙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搞懂數學概念、數學符號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對專業(yè)的數學名詞做出解釋,在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結構的基礎之上,積累數學語言。
例如,在教學“米和分米”時,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了解到了不少的長度單位,他們對于一些長度的表達方法有著屬于自我的認知。教師不妨在課堂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那么多的長度單位,你們能夠說出自己的見解嗎?這樣的問題提出之后,整個班級的氣氛也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有的學生回答說一米就等于十分米,一分米就等于十厘米。教師則可順勢指出一千米其實就等于1000米,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千米這樣一個新的概念,之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米、千米、分米的轉化,給出例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有效地鞏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幫助學生認清了千米這樣一個新的數學概念,消除了學生以往在認知方面的相關障礙。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應該立足于數學文本,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升華數學語言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往往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果。
數學文本之間的數理邏輯關系較為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展開數學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形象化教學模式,讓原本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淺顯化,這樣的教學方案會為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奠定基礎。教師應該了解小學階段學生認知方面的相關特征,在搞懂學生學習基礎的條件下開展個性化教學,注重數學語言教學過程中的辨析轉換關系,讓學生深刻了解數學語言的對應成分。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程時,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著重了解面積的相關概念,并結合身邊可得的實物圖形展開論述:同學們,你們猜猜教師手里面的箱子是由什么組成的?這些箱子的面積有多大?在這一系列問題提出之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能夠得出用直尺量出這些圖形的邊長就可以計算出面積了。教師接著繼續(xù)引導:如果這些面是不規(guī)則圖形,又該怎樣測量面積大小呢?在這樣問題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學生在交流討論之后也完成了這樣的認知:那就是采用數格子的方法或者重疊方法,用轉換關系尋找出面積的相應計算方法。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由原有的數學問題出發(fā),讓學生打破數學思維僵局,理解原本難懂的數學知識點。這樣的實踐探究模式會讓學生形成新的認知,能夠促使學生對數學語言產生了解。
如果只是單純記憶數學語言,那么這算不上是真正掌握了數學語言。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多元化的交流互動情景,在情景中以小組模式展開教學。而在這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也要適當給予學生應用數學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相關機會。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程時,通過實踐交流,學生已經對小數產生了一定的認知。為了讓學生真正搞懂如何應用小數,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練習幫助學生進入課堂:同學們,請你們和同桌一同測量身邊的事物長度,要求以米為單位。在這樣的活動展開之后,學生大多都來了勁頭,整個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生會參與到實際測量過程中,過后小組內的成員也會互相合作,將測量數據記錄在冊。這時教師可以引出學生很容易忽略的一個點“以米為單位”,要求學生養(yǎng)成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嚴謹意識。平常教師就要用好這樣的基本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了解小數的基礎之上運用實踐方式加深對于物體長度的理解,這也能夠為學生搭建起一個良好的數學語言交流平臺,學生會在此空間內應用數學語言進行靈活表達,他們會在動手操作、記錄數據過程中強化自身對于小數的相關認知。
數學學習過程是需要數學語言參與的,教師應該了解到數學語言應用于數學課堂的鮮活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數學語言。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的學習自信,教師要促使學生完成思維發(fā)展,從實踐應用、辯論轉換、自主閱讀方面開展探究,著力于學生整個思維的成長發(fā)展,讓學生的能力獲得新的發(fā)展,真正理解數學語言融入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學會運用數學語言進行知識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