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天志,羅玉梅
(1 乳山市銀灘醫(yī)院,威海 264500;2 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東營 257000)
半夏,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侗窘?jīng)》曰:“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卑胂氖嵌喟妗吨袊幍洹肥蛰d的毒性中藥飲片之一,也是臨床應用廣泛的傳統(tǒng)毒性中藥。歷代醫(yī)藥古籍記載的半夏炮制方法有70余種,目前市場上主要以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3種炮制規(guī)格應用于中醫(yī)臨床。雖然3種炮制規(guī)格都是以半夏為主體應用于中醫(yī)臨床,但因炮制輔料及加工方法不同,其功效主治各有偏重。中醫(yī)臨床講究“有是證用是藥”,臨床上如能根據(jù)患者癥狀體征的不同,處方應付不同的半夏炮制品,往往會獲得較理想的臨床效果。
中藥材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去皮干燥塊莖。夏、秋季節(jié)采收,洗凈,去掉外皮及須根,曬干。半夏塊莖圓球狀,直徑1~1.6 cm。葉片2~5枚;嫩葉卵心形或戟形,全緣,長2~3 cm,老株葉多3全裂,綠色,多橢圓形或披針形,中裂片3~10 cm,側(cè)裂片略短,全緣或呈現(xiàn)不明顯淺波狀圓齒;葉炳長15~20 cm,基部有鞘,其鞘內(nèi)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有珠芽,徑3~5 mm?;ㄐ蚬?5~30(35) cm;佛焰苞色綠或綠白,其管部窄圓柱形,長1.5~2 cm,檐部長圓,色綠,邊緣有時青紫色,長4~5 cm;雌肉穗花序2 cm,雄花序5~7 mm,其間隔33 mm;有綠至青紫色附屬器,長6~10 cm,直立或彎曲。有卵圓形漿果,色黃綠,宿存花柱?;ㄆ诙?~7月,果期多8月。
半夏生品多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多1~1.6 cm,其表面淺黃色或白色,頂端莖痕凹陷,根痕周圍密布麻點狀;半夏下面鈍圓,多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多潔白,富有粉性。氣微,辛辣味,麻舌剌喉。
半夏生品毒性較強,臨床使用受限?,F(xiàn)代藥理研究半夏生品的毒性成分主要是毒蛋白針晶,對人體皮膚、黏膜、肌肉等身體局部組織有強烈刺激性或腐蝕性,服用半夏生品后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但經(jīng)過不同工藝炮制后能破壞生品半夏細胞內(nèi)毒晶蛋白,不同程度減毒保效。因生半夏使用不同輔料、不同的炮制方法,制后其性狀、功效亦各有偏重。通過對比半夏3種炮制品規(guī)格(見表1),可以清楚看到因制備輔料、制備工藝的不同,3種炮制品的性狀均發(fā)生不同的改變,但性味歸經(jīng)基本相同,功效主治卻各有偏重。
方劑應用中3種炮制對比見表2。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由清半夏、茯苓、橘紅、炙甘草組成,功效燥濕化痰、和中理氣,用于痰多咳嗽、色白易咯、胸膈痞悶、不欲飲食、嘔吐惡心、心悸頭眩、肢體多困倦、苔白膩、脈滑。
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其由姜半夏、茯苓、姜厚樸、蘇葉、生姜組成,功效降逆化痰、散結(jié)行氣,用于喉中如有物阻、咯吐不爽、吞之不下、胸脅悶滿、作痛氣急或嘔吐、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多由法半夏、陳皮、茯苓、人參、甘草、砂仁、炒白術(shù)、木香組成,功效化痰益氣、溫中行氣,多用于脘腹脹滿、痞悶嘔吐、吞酸噯氣、不思飲食、苔白膩。
表2 方劑應用中3種炮制對比表
李某,女,25歲。主訴:半月前,因受涼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咳痰等感冒癥狀,自行服用西藥10天,療效欠佳,癥狀遂出現(xiàn)定時發(fā)熱,輕度惡寒,體溫最高至38.3 ℃,口苦口干,咽痛,咳嗽,咳黃痰,大便干,舌苔黃膩,脈弦滑,有浮象。根據(jù)患者癥狀綜合考慮辨證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開具小柴胡湯與麻杏石甘湯合方加減。柴胡、黃芩、清半夏、黨參、甘草、生姜、大棗、麻黃、杏仁、生石膏、瓜蔞、魚腥草、雙花。5劑,水煎服,日1劑。因患者取藥時藥房清半夏已用完,遂改為法半夏?;颊叻?劑后,復診自述除咳痰緩解不太明顯外其他癥狀均明顯好轉(zhuǎn)。按原方再開3劑,藥房按清半夏應付,患者3劑服完自述咳痰癥狀明顯改善。
一位32歲孕婦,妊娠惡阻,食入多嘔吐,心下滿而不痛,舌苔膩而微黃??紤]嘔吐較重,運用《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治療。清半夏、干姜、黃芩、炙甘草、黨參、黃連、大棗?;颊叻?劑效果欠佳,復診時帶教老師將處方中清半夏改為姜半夏?;颊咴俜?劑,孕婦嘔吐較前明顯緩解。
中年男性,其上腹脹痛,惡心噯氣,納差、身困乏力,上腹部輕度壓痛,苔厚膩,脈濡數(shù)。診斷為脾胃不和,痰濕中阻。隨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清半夏、厚樸、蒼術(shù)、藿香、陳皮、甘草、蒲公英、黃連、木香、柴胡、砂仁、神曲、麥芽。服5劑復診,患者自述有一定療效。復開方時,考慮方中半夏以燥濕化痰散結(jié)為主,隨將方中清半夏改為法半夏。繼續(xù)服用5劑,患者反映療效明顯。
討論:通過上述方劑及臨床案例發(fā)現(xiàn),臨床中處方應用不同半夏炮制品,其功效各有不同的偏重。若患者痰多,應用清半夏較理想;降逆止嘔姜半夏效果較好;燥濕祛痰則最好應用法半夏。
小結(jié):半夏,歷代本草多有記載,臨床應用頻繁?!侗静荨酚涊d半夏生品“戟人咽”“令人吐”,一般不作內(nèi)服,多外用消腫止痛、治療腫毒瘡癰等。臨床上,為有效降低半夏生品的毒性、緩和藥性、消除毒副作用、保存藥效,經(jīng)過歷代炮制研究發(fā)展及臨床驗證,去粗取精,目前臨床應用中主要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3種炮制品均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因3種炮制品使用的輔料與加工方法不同,在降低毒性的同時,臨床功效各有不同的偏重。清半夏長于化痰,多用于濕痰咳嗽、內(nèi)結(jié)痰熱、風痰吐逆、痰涎凝聚、咳吐不爽等;姜半夏長于止嘔降逆,多用于嘔吐痰飲、胃脘痞滿等;法半夏長于祛寒痰,多用于咳嗽痰多、眩悸痰飲等。這些功效的偏重經(jīng)過方劑應用及臨床實踐得到有效驗證。對此,中醫(yī)藥工作者在熟練掌握半夏不同炮制方法時,臨床上也應靈活掌握3種不同炮制品的功效特點,使其合理應用于臨床。同時,按照《中國藥典》要求合理使用,防止發(fā)生毒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