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qū)清水鄉(xiāng)中心小學 林小英
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行數年,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為主動”“以知識為基礎,以思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等等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平等對話、互動生成、和諧共進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始終難以落地,致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依然濤聲依舊,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教師緊緊拽住“教學設計流程”不放,緊緊扣住“教案設計”不動,在教師僵死的教案執(zhí)行中,依然只有老師這個主角在“解說”,學生被動地“接受”,難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有人說:“生成,成為現代哲學的最強音”“生成性思維是當代教育研究的走向”,那么,“生成性課堂教學”便是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流行語,更應該成為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桃源圣地。筆者在與幾位一線老師開展了“小學語文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經過對一些名師課堂的觀察分析,并經歷了一些實踐課堂的教學探討和摸索,有了一些體悟和成果。
教師的姿態(tài)和學生的狀態(tài)組成了課堂的形態(tài)。在日常的小學語文課堂里,我們常??吹降氖沁@樣的課堂形態(tài):走形式、沒有思考性的問題時不時出現在課堂中。比如,老師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明明已經布置了預習課文,導課時依然在問“猜一猜,《落花生》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是介紹一種植物還是寫一個生活片段呢?”筆者也時常看到無效的朗讀品悟,比如,教師深諳“以讀為本”“一讀解千愁”等教學理念,所以在課堂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你能有感情地讀出來嗎?”“請再讀一遍!”而在這樣一遍遍的重復中,沒有入心的情感走進,沒有入理的朗讀技巧指導,沒有關注學生的迷糊、困惑和需求,只是走過場。于是,課堂里,常常出現低年級孩子的“虛熱”,出現高年級孩子的“沉默”,學生在課堂里無法觸及到內心,無法敲開思維,更沒有了語言表達的欲望。如此“律令性課堂”,只注重規(guī)律和規(guī)則,并自始至終受其控制和影響。這樣的課堂中,老師將教學過程看作是教案的執(zhí)行過程,對具體的教學情景不與重視,甚至對學生生成的某些問題看作是擾亂教學秩序、無理取鬧、嘩眾取寵,有時甚至給予鎮(zhèn)壓、忽視,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靈感。
那么,生成性課堂教學應該有著怎樣的基本樣態(tài),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的姿態(tài)是:換位、傾聽、發(fā)現。
教師總是這樣換位思考:這個問題拋出去學生是否已然知道,是否有興趣,是否有困難?我這樣的方式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感悟?我這么說,學生能聽得明白嗎,能理解我的意思?因為老師知道所謂尊重學生,所謂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去換位思考,才能做好有生成性的預設,才能有生成性的期待。
教師也總是蹲下去傾聽,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出來;停下來傾聽,聽完孩子不完整的表達;慢下來傾聽,看看孩子是如何越來越好的。就是在他們“蹲下去”“停下來”“慢下來”的傾聽中,才有了生成的漫山花開。
課堂上,老師的眼睛不是在教本上,也不是在教案上,而是在學生的臉上,在學生的眼里,去發(fā)現他們的喜、他們的悲、他們的憤,甚至去分析他們的錯,去捕捉課堂生成的生發(fā)點,去建構生成的資源庫。
其次,學生的狀態(tài)是:真實地表達、批判地思考、投入地朗讀。
在一種尊重、鼓勵、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里,學生的表達欲望被點燃,不再“選擇性”地表達,不再擔憂說出來是否遭冷眼是否被呵斥,因為他們知道,話說出來才會知道對錯,才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得正確。而對于有些問題的判斷和解決,他們總愛多一份懷疑,真的嗎,還有不同的答案嗎?他們總愛多一種反思,他們也能毫不客氣地爭辯。朗讀中,他們總被老師一步步引入課文中的情境中,仿佛身在其中,仿佛此身即彼身,仿佛那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也好似一種自我的表達?;蛟S他們的朗讀還有一些缺乏技巧性,還會有些夸張性,但那是他們發(fā)自心底的。
這種與“律令性課堂”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課堂”,教師在生成性思維視角下根據課堂中的互動狀態(tài)及時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的生成性教學形態(tài)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里與教師共同經歷著情感的洗禮與生命的成長。
鐘起泉教授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結合的生成過程?!蹦敲矗覀円绾伟褌鹘y(tǒng)的以教案為本位的課堂變成過程開放、動態(tài)生成的“生成性課堂”?筆者在這以實際教學案例為主,列舉幾種常見的實施策略。
在課堂教學前,我們要充分解讀文本,根據文本特點,安排教學流程,巧設一些情境化的、互動性的、思維性的、關聯性的話題模塊,為學生拓開智慧生成的空間。比如,六年級《凡卡》一課的教學設計——
情境創(chuàng)設——電影《凡卡》總策劃林老師,現在邀請你一起去參加電影《凡卡》的劇本研討會。
第一環(huán)節(jié):自讀劇本,知曉情節(jié)
默讀全文,說一說:
小說是按寫信的方式來記敘的。開始,寫了凡卡趁大家不在偷偷地準備寫信;接著,寫凡卡寫信告訴爺爺( ),并回憶了();最后,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寄了出去,在夢中( )。 讀凡卡信的內容,我感受到凡卡現在的學徒生活是( );再讀凡卡回憶的內容,我感受到凡卡曾經的鄉(xiāng)下生活是( )。
第二環(huán)節(jié):解讀人物,走進內心
“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凡卡為什么說他的生活連狗都不如?
第三環(huán)節(jié):表現手法,商議劇情
小說主要是寫凡卡生活的悲慘,對于那些回憶鄉(xiāng)下生活的片段,你認為有沒有必要寫?為什么?
第四環(huán)節(jié):關注命運,討論結局
課文的結尾和小說原文的結尾不同,你認為哪種結尾好?
在這樣的教學預設中,課堂成了一個開放的世界,學生成了另一種角色,去體驗性地學習、思考和品悟。當然在執(zhí)行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注意“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應當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方法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這樣才可以讓課堂生成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教材是我們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載體,里面蘊藏著編者的許多智慧和暗含的用意。教師細細品讀,便可以發(fā)現奧妙之處。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一些有效的轉換或重組,幫助學生快速得到啟悟的生成。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愛在身邊”的單元導語里,有這樣一段話——
常常覺得愛很遙遠,讓我摸不到邊際;常常覺得愛很虛無,讓我感到神秘。直到有一天,我才發(fā)現愛的蹤跡,她那么自然,那么不經意……這些愛就像火種,種下溫暖,長出感激;就像陽光,驅走嚴寒,帶來春意!
這段話飽含深情,富有詩意,但如何讓孩子們可以更好地獲得體悟呢?智慧的陸恕老師就將這段話轉換成詩歌的格式——
常常覺得愛很遙遠,
讓我摸不到邊際;
常常覺得愛很虛無,
讓我感到神秘。
直到有一天,
我才發(fā)現愛的蹤跡,
她那么自然,那么不經意……
這些愛
就像火種,種下溫暖,長出感激;
就像陽光,驅走嚴寒,帶來春意!
這種新的素材的生成,有效地引發(fā)了學生在課堂里的情感共鳴的生成,引發(fā)了學生在朗讀中技巧技能的生成。
葉瀾教授說得好:“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笨墒?,在我們的課堂中,最遺憾的是老師們常常面對這些可貴的資源視而不見,腦中只努力想著接下來要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和內容,錯過了生成的機會。而在名師于永正的課堂里,你就可以經??吹剿驗閷W生問題的關注,捕捉學生的錯誤回答,使其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比如,于老師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根據學生反應進行回應調整,做“語言醫(yī)生”,課堂上就有了最美的“生成”。
師:我們交流一下各人的看法。你認為小紅軍是怎樣一個人?
生:這位小紅軍是個倔強的小孩,不要人家的東西,不騎馬。
師:不錯!你看出了這位小紅軍的性格和為人。他的性格很倔強。(板書:倔強)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這位小紅軍是個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翹,穿著破草鞋,兩腳凍得又青又紅的小紅軍。
師:你說的是這位小紅軍的長相和穿戴,即外貌。(板書:外貌)但是,你說的聽起來不順耳。你把“是個”和后面的“的小紅軍”去掉,再說試試。(學生說了一遍)
師:你能不能再說簡單一點?(生搖頭)
師:怎么不能?我看能!你把剛才寫的再讀讀,說簡練點。比如:“黃黃的小臉”簡單說出“黃臉”,再想想。
生:(思考了一會)這位小紅軍十一二歲,黃臉,大眼睛,薄嘴唇,翹鼻子。
師:說得多簡練!只有努力,沒有做不到的事!如果你剛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了嗎?
在這里,教師成了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激活者,成了學生人生的對話者,師生都是那般全身心投入,他們的生命在課堂上涌動和成長。
課堂教學中有許多這樣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用敏銳的心去捕捉,去開發(fā)和利用這些資源,一方面在學生提供豐富資源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實際狀態(tài)的問題或環(huán)節(jié)的生成,另一方面是要站在時代的前沿,瞄準新因素、新知識、新知識、新能力、新結構的教育目標的生成,從而促進師生生命的多方面發(fā)展,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