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陳婉芳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構建,充分激發(fā)個性化解讀,能更好地服從和服務于人自由個性的健康全面發(fā)展。筆者以為: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多元化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讓作為讀者的學生進入文本,“讀進去”,讀出意義來,讀出趣味來。這樣,才能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應有的功能。
學生是否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就要看教師是否是個富有情感的人。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可學。”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其中擔當角色。把學生引入教學情境,讓學生由被動扮演角色轉變?yōu)橹鲃舆M入角色,由被動掌握知識轉變?yōu)橹鲃游罩R,學習活動的主體也由教師轉變?yōu)閷W生,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1.范讀再現情感。不同的語言表達體現不同的情感,教師在對課文充分理解基礎上的范讀,對于學生掌握文章情感至關重要。范讀必須準確而生動,既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又要講究語調、重音、停頓、語速等,讀出韻味和情趣。溫情脈脈時“竊竊如私語”,如《荷塘舊事》一文,文中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月朗風清的夜晚……恰似一彎新月嵌在田野上”,“嵌”字溫文爾雅,恍若與浮光掠影竊竊私語;輕松愉快則“恰恰如鶯囀”,到了“打水仗”的部分,一個“鬧得慌”,則把學生的情感融入愉快純真的童年回憶里;義憤填膺時“鏗鏘而有力”,緊張?zhí)幰粸a千里?!渡镭P的燭光》讀到“燭光搖曳著……成了最可怕的東西,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都盯著這越來越短的蠟燭上……”緩慢的語速帶著學生隨著文字的跳躍,緊張之情呼之欲出。
2.點撥感化情感。課文里面情感的流露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理解字句語意的基礎上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情懷。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文中對祖國光輝燦爛文化積淀的高度贊揚和對霸權主義侵略行為的痛恨討伐,兩種情感形成了強烈對比。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充滿激情的方式為學生具體講解。通過感化情感,圓明園今昔的輝煌與滄桑,愛之深與恨之切,兩種情感的對比使學生情動于內而發(fā)于外,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3.誦讀融化情感。經典古詩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古詩文富于節(jié)奏,韻律精美,朗朗上口。誦讀伊始,為了豐富誦讀課堂,利用音樂創(chuàng)造氛圍,調節(jié)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教學《蘇武牧羊》配以樂曲,教師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對文本做粗略的講解及提示,學生視誦聽思,四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初步了解文本大意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誦讀則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誦讀,比如,教學《蘇武牧羊》時,學生運用節(jié)奏讀:“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旅落/猶未還……”豪邁的情感在有節(jié)奏的誦讀中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愛國情懷蕩氣回腸,使學生深切地感受經典古詩文語言美、韻律美。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最主要方式,任何一種語言的表達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加強學生課文朗讀的有效引導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教師要將感悟到的文章情感巧妙地運用到自身教學當中,積極調動課堂氣氛,適時適地以情打動人,使學生置身激情課堂,達到情感的互動和共鳴。情與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情能引境,境能生情。教師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可運用多種技巧,因地因時創(chuàng)造情境,引導學生觸景生情。
1.展現生活情境。文章來源于生活,以身邊事為出發(fā)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從而“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2.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耳聞不如一見,眼見為實”。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展現實物,將抽象的文字描寫具體化,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黃山奇石》,教師讓學生踴躍展示自己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照片,一邊介紹一邊交流一邊分享感悟,既帶來更好的課堂體驗,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圖畫再現情境。與實物相較,圖畫也是很好再現情境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畫時,教師要注重圖文結合指點,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圖引申,以圖入情,使學生能夠充分借助圖畫的具象,對課文的情境理解到位。
4.角色體會情境。分角色朗讀——對教材中提到的各種人物進行分角色朗讀,將每個不同的人物通過不同的聲音進行個性塑造,增進學生對課文的掌握?!丁爸Z曼底”號遇難記》對話部分,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出船長“面對災難鎮(zhèn)定自若”的品格。通過分角色朗讀文中的對話語言,學生發(fā)現這組對話內容的順序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船長的鎮(zhèn)定,從而理解“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一句的含義。
即興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讀基礎上進行表演,添加了更多的人物個性元素,教學更為生動有趣?!渡镭P的燭光》一文,小女孩兒杰奎琳用稚嫩的聲音借口自己困把蠟燭平安地轉移,這個細節(jié)如果在分角色朗讀基礎上進行角色即興表演,能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更好地體會情境,詮釋生死攸關的燭光,把握人物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之情,完成課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適合的教學,應當是既適切又適度的教學?!苯處熢诮虒W中要起到指點和啟迪的作用,引導學生一點點走進教材的情境,或者陶醉于美景,或者感動于人物精神,亦或震撼于奇觀時,隨著情感的累積,終將迸發(fā)。所以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
1.誦讀中升華情感。語文不是單一而寂靜的字符,而是有聲的藝術。學生體驗課文感情很好的途徑是誦讀,瑯瑯書聲是施教之功,在于導學。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初讀、思考、感悟、再朗讀、再思考、再內化。欣賞詩歌《卜算子·詠梅》時,初讀,學生理解詩歌文意;再讀,通過設計師生朗讀的比較,學生產生強烈的接受語言訓練的欲望,配合情境的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引起情感共鳴;三讀,緊扣詩中“飛雪”“百丈冰”“也不、只”,學生感受梅花不居功、不邀寵、不自傲,虛懷若谷的美好品格;四讀,學生交流反饋在感受詩詞的意境,理解文中所表現的內涵,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學生在反復誦讀的情感活動中,進行積極的思考,擴散思維,熏陶情感,提高審美,獲得思想上的升華。
2.表述中渲染情感。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發(fā)現和抓住學生容易動情的點,以此為契機渲染情感,激發(fā)學生主動表達的欲望,塑造情感品格,培養(yǎng)傳情的能力。如,《公雞的臉紅了》課文中公雞不肯借鄰居東西,卻在危難時刻受到四面八方熱情幫助從而臉紅羞愧時,教師可以抓住公雞“臉紅”這個動情點,讓學生展開討論,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從中受到教育。體態(tài)傳情也可以讓學生表達情感,體態(tài)語言來直觀表述文中的情境,以產生共鳴。
3.讀寫中深化情感。“言為心聲”學生的習作應源于其自身生活、語言、環(huán)境、情感等?!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讀促寫,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學習《窮人》一文,關于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可以著重讓學生反復朗讀,跟著小說里面的環(huán)境描寫,以“桑娜拉開了帳子”為題,展開豐富的想象,暢所欲言,呼吁向桑娜和漁夫選擇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崇高而無私的品格致敬,倡導人間溫暖,激發(fā)學生情感。
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取決于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不僅是教師觀察的對象,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師要激發(fā)、構造、構建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生的教學。以情閱讀,心悅讀之。只有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激發(fā)情感的碰撞,激活語文課堂教學,以全新的閱讀方式走進文本,才能使教師和學生真正享受語文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