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方園藝》2020年第17期《樹形改造對巨峰葡萄葉片光合特性和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江莉等)報道,以設施栽培條件下的巨峰葡萄為試材,比較“一”字形和高干倒傘形兩種樹形對葡萄葉片光合特性、果實品質的影響,以期為葡萄栽培中樹形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
結果表明,“一”字形能顯著提高設施葡萄植株葉片光合特性,糖酸比顯著提高,果實風味更佳,改善了果實品質。樹形改造第2年產(chǎn)量降低明顯,改造第3年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但仍低于高干倒傘形。由于果實品質改善,出園單價提高,總體效益與對照差異不大。樹形改造后第3年,與對照相比,“一”字形促進了巨峰葡萄葉片葉綠素合成,在花后76天改造樹形葉綠素總含量顯著高于對照,提高了葉片光合性能,對照在11:00時午休現(xiàn)象較嚴重,“一”字形樹形增加了PSⅡ實際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Y(Ⅱ)和電子傳遞效率(ETR);增強了光合活性和光保護能力,提高了光化學淬滅系數(shù) (qP)和非光化學淬滅系數(shù)(NPQ);顯著提高了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在2年中分別比對照提高了23.8%和47.4%;單粒質量和果皮花色苷含量差異不顯著;改造樹形顯著降低了果實可滴定酸含量,2年分別比對照降低了13.6%和30.8%,抗壞血酸含量略有降低。(王世明/摘錄)
據(jù)《果樹學報》2020年第9期《柑桔砧木根系形態(tài)特征與植株耐旱性評價》(作者羅國濤等)報道,為了明確不同柑桔砧木根系的形態(tài)特征及對嫁接植株耐旱性的影響,以枳及其雜種、香橙、寬皮柑桔等11份不同遺傳背景的砧木為試材,測定苗期不同生長時間根系的形態(tài)參數(shù)。用以紐荷爾臍橙為接穗的不同砧穗組合材料,測定不同砧穗組合植株在干旱脅迫下葉片的相關生理生化指標。
結果表明,不同柑桔砧木根系的形態(tài)結構差異顯著。沃爾卡姆、Z-021根系的形態(tài)結構綜合評價值較高,ZZ-022、Z-006、 資陽香橙、XC-009、ZZ-030和KPJ-030的中等,卡里佐枳橙、紅檸檬和扁平桔的較低。不同砧穗組合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標在干旱脅迫下差異明顯。綜合評價結果表明,ZZ-022、ZZ-030、卡里佐枳橙和扁平桔砧穗組合的植株耐旱綜合評價值較高,Z-021、Z-006、資陽香橙、紅檸檬和 XC-009砧穗組合植株的耐旱評價值中等,KPJ-030砧穗組合植株的耐旱評價值最低。綜上所述,砧木根尖數(shù)和總根表面積可作為篩選耐旱砧木的重要指標;枳雜種砧木ZZ-022的根系形態(tài)綜合評價值較高,其砧穗組合植株的耐旱性也較強,是一個具有較好生產(chǎn)應用潛力的優(yōu)良砧木。
(王世明/摘錄)
據(jù)《果樹學報》2020年第9期《施氮水平對庫爾勒香梨15N-尿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響》作者何雪菲等報道,為了研究施氮水平對庫爾勒香梨樹體生長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為合理施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參考,以6年生的庫爾勒香梨樹體為研究材料,采用15N示蹤技術,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梨樹體的生長狀況和對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試驗共設4個處理,于萌芽前期進行不同施氮處理:每667 m2施氮 0、10、20、30 kg (以下簡稱 N0、N1、N2、N3),折合每株施尿素(含 N 46%)量為 0、290、580、870 g,尿素施用量的60%在果樹萌芽前基施,剩余40%在果實膨大前期追施。
結果表明,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梨樹體的生物量、氮素積累量隨生育期的推進和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均表現(xiàn)為 N3>N2>N1>N0。 梨樹體各器官的Ndff值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差異較大,各生育期均表現(xiàn)為N3水平下最大,N2次之,N1最小。在果實成熟期時,不同施氮水平下果實15N分配率存在差異,N2水平下15N分配率(31.79%)顯著高于 N3(23.86%)和 N1(23.76%)。梨樹體15N利用率隨生育期的推進顯著提高,在果實成熟期樹體15N利用率表現(xiàn)為N2(20.19%)>N1(16.86%)>N3(15.58%)。綜上所述,氮肥施入至果實成熟期,在N2水平下果實的生物量和對氮素的積累量達到最大值,樹體對肥料15N-尿素的利用率也達到最高(20.19%)。在梨的栽培中,應該適當控制氮素的投入,明確最適的氮肥用量,從而提高樹體的氮肥利用率和果實產(chǎn)量。推薦6年生梨施氮水平為每667 m2施氮20 kg。(王世明/摘錄)
據(jù)《園藝學報》2020年第8期《土壤質地和砧木對蘋果根際微生物功能多樣性及其碳源利用的影響》(作者徐龍曉等)報道,以分別栽培于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砧木為八棱海棠和平邑甜茶的2年生盆栽紅富士蘋果幼樹根際土為試材,分析根際和未栽植果樹的非根際土壤細菌16S rRNA基因拷貝數(shù)、細菌根際效應、微生物群落代謝活性、功能多樣性及其碳源利用類型等。
結果表明,根際和非根際土壤細菌的拷貝數(shù)、微生物群落代謝活性以及功能多樣性指數(shù)均是黏壤土>壤土>砂壤土,平邑甜茶根際土>八棱海棠根際土,根際土>非根際土。兩種砧木的細菌根際效應均是在砂壤土最大,黏壤土最小;砂壤土中的細菌豐度受砧木的影響最大。根際和非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均是黏壤土>壤土>砂壤土;根際微生物群落對酚酸和羧酸類碳源的利用能力顯著高于非根際;八棱海棠根際微生物群落對羧酸類碳源的利用能力在砂壤土中最高、在黏壤土中最低,平邑甜茶根際微生物群落正相反。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類型因土壤質地而異,在砂壤土中主要利用氨基酸類,其次是碳水化合物和羧酸類;在壤土中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其次是多聚物類和氨基酸類;在黏壤土中主要利用多聚物類,其次是氨基酸類和碳水化合物。主成分分析顯示,土壤質地使根際微生物群落類型分離,而兩種砧木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在同一質地土壤下聚集在一起,即蘋果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類型更易受到土壤質地影響,而砧木差異所帶來的影響較小。(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610),來自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采前己醛噴霧對“蜜脆”蘋果苦痘病發(fā)生率和采后品質的影響?!懊鄞唷碧O果由于其理想的風味和獨特的品質而在消費者中廣受歡迎。但是,該品種極易采前落果,長期貯藏期間發(fā)生苦痘病,品質下降。這項研究調查了己醛配方(由研究人員命名為增強新鮮配方-EFF)對“蜜脆”蘋果采后品質保持和貨架期的影響。己醛是已知的磷脂酶D(PLD)抑制劑。
結果表明,與其他處理相比,從采后30天到貯藏期結束,己醛施用降低了PLD酶的活性。采后0~90天,己醛處理降低了乙烯的發(fā)生,可觀察到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的增加和重量生理損失的減少,且苦痘病的發(fā)展和嚴重程度顯著降低,苦痘病的發(fā)生率降低了70%。電子顯微照片進一步顯示,用己醛處理過的蘋果總體上具有更高的結構完整性。研究結果表明,己醛處理可減少“蜜脆”蘋果的苦痘病發(fā)病率,同時延長采后貯藏期。(周 洲/摘譯)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629),來自意大利都靈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授粉樹密度和蘋果樹位置對“嘎拉”蘋果授粉效率的影響。授粉樹的可用性和排列方式被認為是向主要品種提供親和花粉以確保蘋果園生產(chǎn)的基礎。蘋果種植者通過設置果園里授粉樹的數(shù)量和授粉樹/主要品種的布置來管理授粉效率。如今,通常采用混合果園設計,即將授粉樹與生產(chǎn)樹混合。此外,花粉傳播可能涉及將花粉散布到周圍果園中。因此,在果園設計中應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在意大利西北部的3個果園中對不同密度的授粉樹和行中不同位置的“嘎拉”樹進行了采樣,以評估傳粉效率。
主栽品種蘋果樹直徑30 m周圍中授粉樹的密度對授粉效率產(chǎn)生正面影響。此外,與授粉樹相鄰的蘋果樹顯示較高的授粉水平,而其余位置的蘋果樹的授粉效率較低且相似。結果表明,混合果園可確保整個果園的授粉情況一致,種植者在設計果園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并特別關注周圍授粉樹的可用性。(周 洲/摘譯)
據(jù)《山西農業(yè)科學》2020年第9期《生物有機肥配施化肥對紅富士蘋果品質的影響》(作者張鵬飛等)報道,以22年生喬砧紅富士蘋果樹為試材,設置不同梯度生物有機肥配施減量化肥處理,研究其對蘋果外觀和內在品質的影響。
結果表明,化肥配合施用有機肥10 kg/株(M4處理),蘋果單果質量和果形指數(shù)分別比單施化肥(對照處理)提高4.53%和6.82%,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維生素C含量分別比對照提高 22.89%、21.74%、40.14%和311.36%;有機肥用量為10 kg/株,化肥減量25%(M5處理)的蘋果單果質量、果形指數(shù)、果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維生素C含量與化肥配合施用有機肥10 kg/株的M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M5處理 (株施生物有機肥10 kg+0.21 kg N+0.14 kg P2O5+0.26 kg K2O)能顯著改善蘋果品質,可作為推薦施肥量。
(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613),來自法國UR 1115植物和園藝栽培系統(tǒng)(PSH)的Laurent Gomez等人研究了桃樹體內氮和碳的時空管理。在多年生植物中,氮(N)和碳(C)的管理對于生長年限至關重要,而關于氮碳儲量動態(tài)變化、位置和形式的綜合觀點的研究仍然缺失。本試驗于9月至翌年5月期間對施加兩種不同水平氮肥(對照和限量)的桃樹體內的碳和氮成分進行了測量。
器官、位置、時間和施肥水平對氮、非結構碳濃度有顯著影響。在秋天,氮和碳在樹的各個位置積聚,并為春季恢復生長而迅速遷移。氨基酸(AA),尤其是精氨酸,似乎是氮素的主要儲存形式。AA更多地存在于根、短枝和頂端,AA在2月達到最大濃度,并隨著芽的發(fā)育而急劇下降。AA的遷移最初是在接近地上植株部分結構的枝條中誘導形成的,然后才是地下部的貢獻。非結構碳(淀粉、可溶性糖和有機酸)也會在秋天積累。枝條位置和大小對非結構碳的積累沒有顯著影響。根中存在的淀粉是桃樹碳儲備的主要形式。淀粉貯藏水平在11月初下降,然后逐漸恢復,春天樹的營養(yǎng)供給模式變成自養(yǎng)模式。N的流失本質上導致AA的存量顯著減少,并消除了與枝條類型相關的濃度差異。施肥水平改變后,樹體改變了其氮素管理策略。精氨酸(樹皮或根中存在的主要氨基酸)的濃度可作為其N態(tài)的相關標志。(周 洲/摘譯)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669),來自韓國國立森林科學研究所森林特殊產(chǎn)品處的人員Si-Eun Byeon等人通過測定0.5℃環(huán)境中貯藏長達30天的果實品質屬性和果實中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評估了兩種栽培方式 (露天栽培與溫室栽培)對冷藏無花果的品質和主要代謝物的影響。
結果表明,貯藏期間無花果重量的減少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溫室栽培的無花果要比露天栽培的無花果重量損失多得多;花序末端區(qū)域的果實長度和直徑隨貯藏時間的延長而降低,溫室中的果實長度和直徑比露天果實短得多。冷藏期間,露天栽培的無花果的果實呼吸速率高于溫室栽培的。不論組織區(qū)域如何,果皮組織中的顏色變量逐漸降低,但在冷藏期間皮層組織中的顏色變量不一致;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隨儲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與栽培方式無關。冷藏期間果實有機酸含量不一致,露天栽培無花果中的檸檬酸含量較高,但富馬酸的含量低于溫室無花果。露天栽培無花果中的天冬氨酸、精氨酸、γ-氨基丁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賴氨酸水平高于溫室栽培的,而谷氨酸反之亦然。多元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包括歸一化的熱圖矩陣系統(tǒng)、主成分分析負荷圖和相關系數(shù)矩陣,表明冷藏期間無花果品質和主要代謝產(chǎn)物對栽培方式的反應不同。總體而言,栽培方式可能會影響無花果的品質和耐貯性以及冷藏期間某些主要代謝物的度。
(周 洲/摘譯)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656),來自印度帕馬園藝和林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系的Hamid等人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對野生石榴果實不同部位酚類物質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用4種不同干燥方法(自然陽光干燥-D1、太陽能隧道干燥器-D2、機械柜干燥-D3和烤箱干燥-D4)干燥野生石榴果實的不同部位,包括假種皮、外皮、內膜和果渣(從假種皮中提取果汁后的殘留物)。
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分別評估了干燥樣品(假種皮、外皮、內膜和果渣)的不同屬性,如產(chǎn)量、干燥時間、水分、總酚(TP)、總類黃酮(TF)和抗氧化特性。其中,以最高的TP、TF、DPPH抗氧化活性(AA)、金屬螯合活性(MA)和還原性三氧化二鐵能力(FRAP)為基礎,選擇出了對外皮較好的一種干燥方法(D3)。 采用FTIR分析了機械櫥柜干燥假種皮和外皮的功能,結果表明,與假種皮相比,外皮中存在大量的植物化學物質。
此外,干燥溫度影響研究表明,與機械柜式干燥的外皮相比,凍干的外皮具有較高的L*(33.40)、a* (3.68)、b* (13.78) 值 、TP (61.87 mg GAE/g)、TF (8.48 mg QuE/g)、AA(91% )、MA(63.86%)和 FRAP(3.40 μM Fe2+/g)。 研究得出結論,凍干的野生石榴果實外皮可用于制藥和營養(yǎng)保健行業(yè),以生產(chǎn)各種功能性及營養(yǎng)保健食品。(周 洲/摘譯)
據(jù)《北方園藝》2020年第17期《四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敦煌李光杏花期的影響》(作者郭榮等)報道,以實生苗造林的10年生敦煌李光杏為試材,選用單因素試驗設計,在春季花芽露萼期全株噴灑4種不同類型及濃度水平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以噴灑清水為對照(CK),通過野外花期物候觀測、統(tǒng)計分析,研究不同類型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不同濃度水平及不同處理方式對敦煌李光杏花期的影響,探尋延遲李光杏花期安全有效、經(jīng)濟合理的措施,以期解決生產(chǎn)實踐中李光杏早春低溫危害問題。
結果表明,經(jīng)過4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的李光杏花期總體上均有延遲,其中NAA的處理效果最優(yōu);在50~2 000 mg/L 4個濃度水平中 ,CEPA、ABA、GA 和 NAA 分 別 在 1 000、2 000、50~100、1 000 mg/L 時, 所處理的李光杏花期延遲效果最顯著;灌水+750~1 000 mg/L CEPA處理的效果最優(yōu),能夠延遲敦煌李光杏初花期 6~7天。(王世明/摘錄)
據(jù)《現(xiàn)代園藝》2020年第17期《獼猴桃果園林下不同管理模式對土壤的影響》(作者劉芝秀等)報道,以獼猴桃果園林下植被為對象,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對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酶活性和理化性質的影響及其相關性,為科學的果園生草管理模式提供理論依據(jù)。
結果表明,獼猴桃果園林下種植長柔毛野豌豆和自然生草可顯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和土壤酶活性;林下進行人工生草對獼猴桃根際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大于自然生草;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與土壤理化性質之間無相關性;林下種植長柔毛野豌豆和自然生草對土壤環(huán)境的作用明顯。(王世明/摘錄)
據(jù)《北方果樹》2020年第5期《開花后授粉天數(shù)對海沃德著果和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白雪等)報道,以獼猴桃海沃德為試材,采用人工點授,研究開花后授粉天數(shù)對其著果和果實品質的影響。
結果表明,獼猴桃開花后7天以內授粉均可著果,但以開花后前3天授粉最好,著果率高達90%;單果質量、果實內種子數(shù)以開花后前4天授粉的更理想,單果質量達96.85 g以上,果實內種子數(shù)達1 000粒以上;開花后前3天授粉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理想 (15.23%~15.31%)。(王世明/摘錄)
據(jù)《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20年第18期《不同氮水平對核桃砧木苗生長特性及葉片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作者圖蓀江·阿卜力米提等)報道,為探究不同濃度的氮肥對核桃砧木苗生長與葉片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以核桃砧木苗為試材進行施肥處理,測定核桃砧木苗的株高、地徑及葉片部分營養(yǎng)元素含量。
結果表明,通過氮素處理后,核桃砧木苗形態(tài)指標呈現(xiàn)上升趨勢,施氮量為15 g/株時效果最好;葉片中的氮、磷、鉀等指標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現(xiàn)增高趨勢,當施氮量為15 g/株時氮、磷、鉀含量最高;當施氮量為10 g/株時,葉片中鐵、鈣含量最高;當施氮量5 g/株時,葉片中鎂含量最高。(王世明/摘錄)
據(jù)《節(jié)水灌溉》2020年第9期《調虧灌溉對滴灌核桃樹光合特性及產(chǎn)量的影響》(作者趙經(jīng)華等)報道,研究調虧灌溉對滴灌核桃樹葉片光合特性及產(chǎn)量的影響,找到核桃樹最適宜調虧的生育期,對發(fā)展核桃產(chǎn)業(yè)具有科學指導意義。本試驗分別在萌芽期(Ⅰ)、開花著果期(Ⅱ)和萌芽期+開花著果期(Ⅰ+Ⅱ)進行調虧,分析不同調虧程度及復水后核桃樹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和胞間 CO2濃度(Ci)指標及產(chǎn)量變化情況。
結果表明,調虧灌溉下,與正常灌水相比,開花著果期調虧的葉片Tr和Gs顯著降低 (p<0.05)。與充分灌水相比,萌芽期虧水于開花著果期復水的葉片 Tr、Gs和 Ci顯著降低(p<0.05);果實膨大期復水的葉片光合特性都增大,隨著調虧度的增大而減小。調虧灌溉對果實產(chǎn)量均起到正作用,開花著果期輕度調虧和萌芽期+開花著果期輕度調虧的單株產(chǎn)量較高。綜上所述,確定開花著果期輕度調虧為核桃樹最適宜的調虧處理。
(王世明/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