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佳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2
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為患者家庭帶來嚴重經濟負擔[1]。COPD是因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引起,出現氣道炎癥,若癥狀嚴重時,往往需收治于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研究指出,老年COPD患者在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時,不僅需重視藥物治療,還需加強心肺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應用效果顯著,本文將以36例患者為對象,探究心肺康復護理對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恢復的影響,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為為對象,研究時間為2018年2月-2020年6 月,分為參照組18例與研究組18例。參照組,男:女=8:10;平均年齡是(69.68±3.87)歲。研究組,男:女=7:11;平均年齡是(69.93±3.32)歲。對比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18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對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實施調查,并選擇專業(yè)或者通俗易懂方式向患者講述疾病知識,確保患者對疾病病因、治療方法、康復情況熟練掌握。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強調自我護理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吸痰管理,并指導患者正確的服藥方法,強調堅持服藥必要性;講述有效、正確排痰與咳嗽方法,呼吸道應當保持通暢;指導患者翻身,以及按摩下肢,合理運動。講述日常生活中需規(guī)避事宜,做好保暖工作,合理添加衣物。執(zhí)行飲食食譜,對脂肪的攝入量需控制,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多飲水。
研究組18例患者實施心肺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運動康復,項目包括健身操、慢走、散步等,結合患者的審計情況設計初始量,控制每天的運動時間為1小時,逐漸增加運動量,在后期運動可為1.5小時,分三次進行,每次30分鐘。指導患者呼吸訓練,內容為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其中腹式呼吸操作如下:患者呈仰臥位體位,胸前放置一只手,腹部肚臍中環(huán)繞著零一只手,腹部肌肉放松,緩慢隔膜,進行舒緩運動。縮唇呼吸操作如下:指導患者將嘴閉上,取鼻子深呼吸,將嘴唇閉上,如果口哨方式呼出氣體,吸氣和呼氣時間比是1/4-1/3,鼓勵患者日常呼吸,逐漸為自然呼吸模式,3次/天,15min/次,鍛煉時間為60min以內,持續(xù)治療半年。
1.3 觀察指標
測量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即呼氣峰流速、一秒用力呼氣容積。隨后,采用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0-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反之則更差。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為表達方式,檢驗方式是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方式是%,檢驗方式是檢驗;組間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研究組護理后的護理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呼氣峰流速均更優(yōu),P<0.05。表1所示。
3 討論
COPD患者因機體吸入有害顆粒與氣體,使得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在遭受病菌侵入以后,引發(fā)感染。有關研究數據表明,COPD患者的心血管發(fā)生概率比正常人更高,而心血管疾病又是COPD患者死亡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因惡性心律失常而死亡[2]。老年COPD患者在急性發(fā)作時,往往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配合實施心肺康復護理,有效促進恢復。本次研究中,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分別從心理、生活等都方面進行,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添加心肺康復護理,包括運動訓練、呼吸訓練等,綜合性呼吸功能康復可促使患者癥狀有效穩(wěn)定,還有部分患者出現逆轉現象,癥狀改善,功能狀態(tài)不斷優(yōu)化[3],另外,采用心肺康復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治療費用。在運動鍛煉中,有效解決患者食欲不佳的現象,阻止惡性循環(huán),并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4]。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的護理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呼氣峰流速均更優(yōu),P<0.05。研究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更優(yōu),P<0.05。
綜上:老年COPD患者實施心肺康復護理,有效改善肺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宛新欣.心肺康復護理對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恢復的影響[J].健康大視野,2020,(16):158.
曉二妹.心肺康復護理對老年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家庭醫(yī)藥·就醫(yī)選藥,2020,(2):262-263.
沈莉,劉茗,馮敏, 等.肺康復護理路徑對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3):98-100.
馮婷婷.心肺康復護理對老年COPD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健康之友,2019,(2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