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星 胡建宏
【中圖分類號】R4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中極為常見,其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指多種心臟疾病發(fā)展至嚴重階段所引發(fā)的臨床綜合征,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液體潴留、乏力等[1]。就目前來看,慢性心力衰竭仍舊無法治愈,只能通過藥物、手術方式來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防止其心肺功能遭受進一步侵害,但是治療效果很容易因為多種因素而受到影響,這會加劇合并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的危險性,一旦合并上述并發(fā)癥,將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2]。為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期間的風險因素,改善其心肺功能與生活水平,在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心臟康復治療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9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份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根據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兩組,即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18:12,平均年齡(61.35±6.05)歲,平均病程(5.09±0.31)年;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21:9,平均年齡(61.19±6.09)年,平均病程(5.14±0.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詳細資料無較大差別(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心臟康復治療,詳細措施如下:①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將其基本信息、常規(guī)檢查結果、當前治療方案等資料錄入,在院領導的帶領下,結合患者患者實際情況,來為其擬定最為適宜的心臟康復治療方案。首先,醫(yī)護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散步、爬樓梯、打太極拳等運動,但運動量要根據心電運動試驗來確定,如果患者病情穩(wěn)定,運動1周后可以適當提高運動速率,并逐漸加量,直至上限?;颊咴谶\動期間,務必要有醫(yī)護人員在一旁陪護,并配備搶救設備與藥物,如果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站立不穩(wěn)、面色蒼白等現(xiàn)象,要立刻停止運動,及時進行干預。②對于病情嚴重,無法進行運動的患者,醫(yī)護人員可以幫助其選取適宜的體位,對其進行按摩,從遠心端逐漸向近心端過渡,以起到消腫通絡、調理氣血之效。在此基礎上,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首先,叮囑患者以鼻吸氣,在呼氣時,將口唇縮成口哨狀,緩慢呼氣,并將吸氣、呼氣時間分別控制在2s與6s以上。在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時,要囑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協(xié)助其選擇舒適的體位,緩慢深吸氣后屏氣,初始屏氣時間控制在2s左右,并逐漸增加至10s,最后緩慢呼氣。在此期間,如果患者出現(xiàn)心悸、胸悶等癥狀,可以暫停15-30min左右,再繼續(xù)進行訓練。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實施6min步行試驗,步行距離越長,表示心功能越好,肺功能指標則包括FVC、FEV1,同時,采用ADL生活質量評定表來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由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組成,滿分100分,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對比兩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FVC、FEV1指標及ADL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shù)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更長、ADL評分更高,且FVC、FEV1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逐漸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數(shù)量,該病在臨床中極為常見,指的是人體左心室或右心室正常功能受到影響且神經體液調節(jié)出現(xiàn)改變,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如果患者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則容易合并一系列并發(fā)癥,甚至造成死亡[3]。雖說藥物、手術治療方式均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為進一步提高其心肺功能與生活質量,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期,也應及時采取相應的康復治療手段。
心臟康復治療作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治療師通過對患者病情全面評估,結合其實際情況擬定適宜的治療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其運動耐力,降低患者再住院率與死亡率,使其生活水平與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4]。在本文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了心臟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心肺功能有明顯改善(P<0.05)。這說明,將心臟康復治療融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治療工作中,效果切實可行,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臟康復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陳艷俏, 張成英, 陳少軍,等.中西醫(yī)結合心臟康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7, 014(027):157-160.
羅海芳.中西醫(yī)結合心臟康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2):185.
宋韻, 閆偉, 任騫.心臟康復運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7, 46(2):241-242.
彭曉紅.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肺功能的影響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016):305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