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新學期伊始,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勞動教育與專業(yè)學科相結合,組織150余名新生來到雜交水稻實驗田,每10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4人割稻,3人搬運,3人打谷,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接受首堂勞動教育思政課的洗禮。
(11月2日《中國青年報》)
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和家庭的結構簡化、規(guī)模縮小,讓不少“00后”集家庭的萬千寵愛于一身。他們對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還缺乏深刻的認知與體悟。通過“勞動思政課”,他們會明白種田并非易事。正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通過“勞動思政課”給“00后”大學生進行精神“補鈣”,很有必要。同時,作為一種鮮活的實踐育人,大學生參與水稻收割,能加深對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理解,將學問做在田野上。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yè)化、精細化的今天,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職業(yè)。一些人認為,“勞心者”優(yōu)越于“勞力者”。實際上,社會分工不同,并不意味著孰優(yōu)孰劣、孰高孰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局限,只要努力工作、認真生活,都應該被“溫柔相待”。而讓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說到底是為了提升他們對勞動的價值認同?!皠趧铀颊n”的最大功能,在于讓大學生走出“鄙視勞動”的認知誤區(qū),學會尊重普通人的勞動,學會體諒勞動者的艱辛與不易,學會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在一些大學生只注重結果性評價的現實下,在田野里勞動讓他們意識到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沉甸甸的稻谷背后,有著播種、插秧、灌溉、施肥、除草等過程性的付出。多一些“過程意識”,多一些腳踏實地的務實心態(tài),有助于讓大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此而言,“大學生割稻谷”并非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幫助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