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 要】莫扎特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22部歌劇,作為古典樂派的代表,其作品情感和風格的把握是演唱中的重點。《女人心》作為莫扎特重要的代表作品,劇情及人物均真實反映出18世紀意大利的市井生活,其中女仆黛絲比娜的詠嘆調《年輕姑娘應該懂得》就曲式結構、音樂風格來看,極具莫扎特音樂特色。本文從這一詠嘆調進行分析,能清晰探析出莫扎特歌劇中人物塑造的重點及其音樂風格的把握。
【關鍵詞】莫扎特;女人心;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6-0045-02
一、《女人心》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劇情簡介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古典樂派的代表。在短暫的35年生命中創(chuàng)作出了600余部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其中歌劇就有22部。莫扎特的歌劇創(chuàng)作大致分為三個類別:意大利正歌劇,如《伊多梅紐》;意大利喜歌劇,如《女人心》;德語歌唱劇,如《后宮誘逃》。其中意大利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女人心》都是莫扎特與洛倫佐·達·龐蒂合作的作品,也是經(jīng)典的愛情三部曲。
本文涉及的歌劇《女人心》(Cosi fan tuttle)(k·588)1790年1月在維也納首演,這時的莫扎特生活窮困潦倒,靠借錢度日,但從他的晚期作品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對生活的不滿,反而從這部作品中顯露了他內心可以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積極心態(tài)。這是一部關于檢驗、質疑人類感情可靠性的二幕歌劇,其名稱來源于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第一幕:伯爵、蘇珊娜、巴西里奧三重唱中的歌詞“女人都是如此”。這部歌劇由于劇情原因在當時被認為膚淺庸俗、缺乏道德感,但在今天看來這是一部富有人情味的、關乎忠貞與背叛的啟示錄。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莫扎特對妻子康斯坦茨的忠心有所懷疑,這部劇也是他把自己作為自嘲對象,揭示了莫扎特對待妻子的態(tài)度,即寬容的心態(tài),依然愛著康斯坦茨。不管當時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怎樣,這部優(yōu)秀的喜歌劇代表作成為了流傳于世、頻繁排演登上歌劇舞臺的作品。
《女人心》是一部二幕歌劇作品,每一幕有四場,涉及的人物主要有:費朗多(Ferrando,軍官,男高音)、古列爾摩(Guglielmo,軍官,男中音)、阿方索(Don Alfonso,軍官朋友,男低音)、費奧迪莉姬(Fiordiligi,古列爾摩的情人,女高音)、多拉貝拉(Dorabella,費奧迪莉姬的妹妹,費朗多的情人,女高音)、黛絲比娜(Despina,兩姐妹的女仆,女高音)。全劇共有20首重唱和14首詠嘆調,正好印證了莫扎特善于用重唱方式增加歌劇情節(jié)高潮的特點。故事發(fā)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兩位年輕軍官與朋友在酒館高聲贊揚自己的未婚妻賢淑、忠誠,而阿方索卻爭辯女人善變,互下賭約,由兩位軍官互換身份向對方的未婚妻求愛,以此測試女人的忠貞。在阿方索和黛絲比娜的推波助瀾下,兩姐妹果然背叛了各自的愛人,準備結婚,最后時刻兩個軍官拆穿了謊言,指責了女人的背叛,兩姐妹也羞愧地表示今后會忠誠于未婚夫,故事圓滿結尾。
二、詠嘆調《年輕姑娘應該懂得》的音樂本體及角色分析
詠嘆調《年輕姑娘應該懂得》(Una donna a quindici anni),G大調,6/8拍,是兩姐妹的女仆黛絲比娜的唱段,這一唱段出現(xiàn)在第二幕的第一場,她又是挑撥又是慫恿,協(xié)助阿方索說服兩姐妹背叛未婚夫,性格詼諧狡猾,語氣怪異,展現(xiàn)出她玩世不恭的性格,劇中的幾個唱段都顯示出黛絲比娜活潑開朗、充滿活力的個性,為整部歌劇增添了戲劇性的色彩,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就詠嘆調音樂本體而言,這是一個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大量旋律性線條而著稱,而在晚期作品中開始將大量對位要素用于作品,通過一個細小的動機進行對比、模仿等,從而達到統(tǒng)一。《年輕姑娘應該懂得》就是這樣的結構,采用A(1-21小節(jié))-B(22-51小節(jié))-A(52-99小節(jié))的曲式結構。A樂段用平和及循循善誘的語氣引入話題,模進的音階和前倚音的運用體現(xiàn)出黛絲比娜活潑開朗的個性,也有進一步誘導兩姐妹的動機。從第22小節(jié)開始,用了小快板的節(jié)奏,在歌者停頓留白的一小節(jié),很好地吸引了兩姐妹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劇情進行了最好的鋪墊。B樂段采用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手法,即主調轉屬調,逐漸加快的語氣想要表現(xiàn)出黛絲比娜宣揚自己的愛情觀,其中附點音符的運用加強了語氣感,讓旋律變得生動活潑,“像女皇一樣高高在上,掌握大權,讓人敬仰”這句歌詞的兩次重復,表現(xiàn)出黛絲比娜的驕傲和要說服女主人公的自信,因此在演唱這一段時應該充滿自信,音色飽滿,呼吸均勻,隨著模進音階運用氣息把聲音推送,達到情緒的高潮。A樂段的前七小節(jié),即52-58小節(jié)完全是B樂段前兩句的重復,這是再次強調她的愛情觀,接下來的部分一直重復“像女皇一樣高高在上,掌握大權,讓人敬仰”這句歌詞,旋律做了細微的改動,在演唱時應注意語氣的變化,不能處理成同樣的表情和語氣,速度逐漸慢下來,聲音也需要慢慢收攏。
這一段詠嘆調不能用單純的情緒演唱,應該表現(xiàn)出黛絲比娜復雜的愛情觀。A段聲音輕柔,語氣平緩,節(jié)奏穩(wěn)定;B段速度漸快,語氣加強,音色明亮,將全曲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后一個樂段需要回到A段的速度,變得輕柔優(yōu)雅,留給人思考的時間和機會,直到最后成功說服女主人公。
三、《年輕姑娘應該懂得》兩個演唱版本的對比
西西莉婭·巴托麗(Cecilia Bartoli),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1965年出生于羅馬的音樂世家,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擅長演唱莫扎特和羅西尼的作品,以飽滿的氣息和高超的聲樂技巧著稱。巴托麗音色柔美、聲音連貫、運腔靈活,尤其是低音區(qū)的扎實穩(wěn)健和花腔技巧的運用爐火純青,讓她獲得了眾多獎項和角色。1992年巴托麗飾演歌劇《女人心》中的黛絲比娜,純正的意大利語發(fā)音、完美的音色、嫻熟的表演狀態(tài)都讓人覺得她就是黛絲比娜本人,筆者認為巴托麗版本的黛絲比娜最為成功。較快的演唱速度是區(qū)別于其他歌唱家的特點,這樣的速度更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活潑及迫切說服兩姐妹的情緒。巴托麗用她扎實飽滿的氣息詮釋了這一唱段,莫扎特的旋律中音階跑動是最考驗聲樂技巧的,恰巧這是巴托麗的優(yōu)勢,聲音顆粒性的跑動、前倚音的靈巧使用以及兩個自由延長的處理都是筆者鐘愛她的緣由。除此之外,巴托麗眼神的運用恰到好處,完美詮釋了黛絲比娜的復雜內心,協(xié)調的肢體語言也為人物塑造加了高分。
凱瑟琳·狄安娜·巴特爾(Kathleen Deanna Battle),美國著名輕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1948年生于美國,音質純凈、明亮、柔美,音量不大但卻有很好的音樂感召力。巴特爾有包下巴演唱的特點,但她的吐字又很清晰連貫,每個母音都演唱得清晰自然。她所飾演的黛絲比娜音色柔美,個性鮮明,音樂的強弱控制嚴謹。巴特爾于1975年首次出演歌劇,飾演了不少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的角色,現(xiàn)年歲已高,雖不出演歌劇但仍活躍在舞臺上。
四、詠嘆調《年輕姑娘應該懂得》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及要注意的問題
莫扎特的音樂兼顧了古典樂派的嚴謹結構和現(xiàn)代美學中優(yōu)美的旋律,在聲樂教學中他的作品對聲音的規(guī)范有太重要的意義。《年輕姑娘應該懂得》這首詠嘆調音域跨度不算大,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優(yōu)美,比較適合剛開始接觸古典歌劇的學生學習。在音階的模進時,一定要注意氣息的跑動對聲音的推動,聲音顆粒性的塑造,切忌不能唱糊,也就是說要注意音符的獨立性和連貫性,在這首作品中要特別注意前倚音的處理,要唱得短促、干凈利落,而且要注意A-B兩段速度的變化,從行板(Andante)到小快板(Allegretto)不只是單純地加快速度,更要注意歌唱語氣的急促以及身體和呼吸的協(xié)調配合,因為這一段是體現(xiàn)黛絲比娜性格特征的重點段落,表明她對自己愛情觀的自信以及對說服兩姐妹背叛未婚夫、追求愛情的自信;意大利語的演唱特點一定要把元音讀純正,輔音要注意分清清輔音和濁輔音。莫扎特歌劇詠嘆調可以強化精準的咬字和起音,體會歌詞與旋律的整體協(xié)調,保證歌曲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就這首詠嘆調來說,還應該注重語氣的把握,特別是B樂段中歌詞“像女皇一樣高高在上,要掌握大權,讓人敬仰”,重復了多次,每一次的語氣要求都不同,才能展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生對于古典歌劇的認識由于年代久遠的原因,會覺得難以入手,《女人心》這部作品極具人情味,也貼近市井生活,人物關系并不復雜,把這一段作為舞臺實踐課程的排練也是合適的,聲樂技巧的需要不算多,但人物內心戲卻很多;從舞臺形體與表演的角度看,劇中的每位人物都有相應的身份,比如兩姐妹屬于貴族女性,就應該以端莊高貴、舉止優(yōu)雅的形象示人,而黛絲比娜是仆人角色,身份卑微,所以應該與貴族有所不同,在舞臺上走路時用稍快的碎步表現(xiàn),但由于她活潑開朗,說話做事具有稍快的節(jié)奏,這樣的角色塑造需要考慮周全,既要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從聲樂技術的角度來看,音域跨度不大,主要以音階模進的方式表現(xiàn)音樂,要求音色圓潤、明亮,聲音位置靠前,咬字清晰,樂句連貫完整,對于剛接觸古典歌劇的學生來說再合適不過了,也能調動大家對古典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作為聲樂教師,不僅應該教給學生演唱技巧,當然技術是演唱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進行人物塑造,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作曲家的作品風格,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停留在表面的音樂學習上,而是進一步了解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而在舞臺上自信地演唱。
參考文獻:
[1]歐南.一部關于愛的“圣經(jīng)”——莫扎特的<女人心>[J].歌劇,2019,(8).
[2]吳迪.論歌劇<女人心>中三首女高音詠嘆調的藝術特征和演唱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姜宗釗.莫扎特晚期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