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因不滿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憤而退出家長群,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被廣泛應用,“家長群”成為許多學校與家長聯(lián)系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本是為方便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家校共育。但在現(xiàn)實中,不少家長群卻逐漸“變味”,演變?yōu)椤芭时热骸薄榜R屁群”“廣告群”。一些家長既要忙工作,又要忙“群事”,以至于不堪“群”負,甚至憤而退群;也有老師抱怨“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都是家長會”,群里家長們隨時隨地的提問讓老師得不到休息。本應是家校溝通橋梁的家長群,卻成了家長和老師的“壓力群”“負擔群”。
這些現(xiàn)象反映出一些學校現(xiàn)存教學管理模式不盡合理,學校、老師和家長之間存在交流障礙,有必要對家長群“約法三章”,通過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來保障良性互動。2018年,大連市一幼兒園為家長群設立9條規(guī)定,其中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時間、個別問題私下交流、切忌在群中“奉承拍馬”等,受到家長理解和歡迎,這樣的做法就值得借鑒。
更深層次來看,圍繞家長群產生的種種矛盾背后,還反映出“家校共育”的邊界亟待厘清。以老師在家長群里布置作業(yè)為例,本意可能是希望家長督促學生完成作業(yè),但在一些家長看來就有“甩包袱”之嫌。
2019年,教育部在答復政協(xié)委員提案時明確提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yè),不得將批改作業(yè)的任務交給家長。此后地方相關措施的出臺,讓人看到了家校關系回歸本來面目的希望。
家長需要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但不能過度參與、監(jiān)督和代勞,學校也不能撇開責任。只有明確家校雙方的行事邊界,在教育互動中擔負起各自責任,不缺位、不越位,才能溶解橫亙在家校之間的溝通堅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 本文作者: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