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風,曹麗娜,王紅梅
(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風景園林系,江蘇 句容 212400)
貓乳(Rhamnellafranguloides(Maxim.)Weberb.)又名長葉綠柴,屬鼠李科(Rhamnaceae)貓乳屬(Rhamnella),樹冠傘形,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9 m,生長于海拔1 100 m以下的山坡、路旁或林中。分布較廣,北至產(chǎn)陜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至湖南、湖北西部。
貓乳具有茶用價值。江蘇省寧、鎮(zhèn)、楊等丘陵山區(qū)采摘貓乳幼葉制成野茶,被稱為“七里頭”,色澤碧綠,入口清香,久泡顏色不變,隔夜茶水無普通茶葉之澀味,飲后覺神清氣爽,相傳具有降壓之功效,深受飲用者喜愛。貓乳多見野生,人工栽培極少,有關貓乳修剪技術的研究報道也少,僅有甄月惠等[1]在介紹貓乳的應用前景中對其栽培修剪做了初步探討。目前江蘇當?shù)剞r(nóng)民普遍在苗木生長至1.5 m以上時進行截干促發(fā)側枝養(yǎng)冠,增加葉量。此做法的弊端是樹冠單層,單株葉片產(chǎn)量很低。為此,經(jīng)過幾年的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貓乳植物由于其生長習性不同于茶樹,不能采用目前通用的茶樹修剪方法進行修剪,因此,對貓乳幼樹采用燈臺式多層次分枝定型修剪,取得了初步成功。
我國大多數(shù)茶區(qū)栽培的是灌木型茶樹[2],通常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3,4],達到高產(chǎn)優(yōu)質的目的。貓乳的生長特性與灌木型茶樹主要有幾個區(qū)別[2-5]:
1)灌木型茶樹根系是深根性,具有頂端優(yōu)勢強、植株直立、株型緊湊、葉片上斜、育芽力強、分枝能力強、生長快、著葉量多等優(yōu)點,即灌木型茶樹深根性,植株無明顯主干,低分枝點的骨干枝粗壯,分枝密,著葉量多,耐密植;而貓乳根系分布較淺,側根比較發(fā)達[1],頂端優(yōu)勢較強,主干明顯,生長較快,但主干彎曲不直[1],株型平展不緊湊,分枝能力弱,側枝較稀,生長勢弱,枝條柔軟、平展,樹冠傘形,著葉量少,不適宜密植。
2)灌木式栽培的茶樹常是中小葉品種,葉片較小而厚;貓乳葉片大且較薄。
3)貓乳側枝柔軟下垂,尤其是側枝分枝處若距離地面較近的話,柔軟下垂的側枝往往貼近地面,影響葉片質量及品質。因此,貓乳茶樹不適合采用矮化密植茶樹的修剪模式。
針對目前貓乳茶樹采用單層樹冠修剪方式導致產(chǎn)葉量低的問題,采用多層樹冠修剪方式(燈臺式),能有效提高單株及單位面積的產(chǎn)葉量。
一般需經(jīng)3~4次定型修剪才能形成較好的樹冠,為優(yōu)質、高產(chǎn)奠定基礎。
對1年生貓乳播種苗,在早春發(fā)芽前離地5 cm處進行截干,可以促發(fā)強壯枝條。當抽出的枝條生長達到15 cm時,在樹干上部選向上生長的健壯枝條作為主干延長枝,其余側枝去除。當樹高達50~60 cm時,可進行第一次定剪。可采用拉枝法將高于50 cm的枝條拉平(或向下拉枝呈弓形彎),使高于50 cm的枝條上的芽抽生成枝條。若采用截干法,則需要培養(yǎng)一個側枝作為主干延長枝。
第1次定型修剪后,當樹高達到100~110 cm時即可進行第2次定型修剪。第2次定剪的高度是在第1次定剪的剪口上提高50 cm,方法同第1次定型剪。
在第2次定型修剪后,當樹高達到150~160 cm時可進行截干定型修剪。定干高度為150 cm。若樹高未達到150 cm,可推遲到第2年進行。
每層除保留不同方位的骨干分枝4~5個以外,其他枝條及層間的芽或枝條應去除。修剪時應注意留養(yǎng)外側芽,使分枝向外生長。如果一層中骨干分枝處出現(xiàn)光禿或在數(shù)量、方位上存在不足的現(xiàn)象,可在第2年春季萌芽前7~10 d,在芽下方進行刻芽,以促進芽定向抽枝,促發(fā)較好的骨干分枝。注意樹勢強可多刻芽,樹勢中庸少刻芽。針對分枝開張角度較小的情況,可用拉枝、吊枝等方法擴張其角度。當骨干分枝長度達50 cm以上時,對其進行摘心或短截,促發(fā)側枝。每一級側枝的長度控制在25~30 cm以內(nèi)。以后每年進行適當回縮修剪,控制每層樹冠的冠幅均在2.0 m左右。
在 3~4次定型修剪的基礎上,修剪后的高度為150 cm,冠幅均在2.0 m左右。就可根據(jù)貓乳茶樹的生長情況,以養(yǎng)為主,適當留葉進行采摘,到貓乳茶季結束時,再次修剪,以提高發(fā)芽密度,為下一年正式投產(chǎn)打下基礎。由于貓乳茶樹生長速度較快,經(jīng)過合理的修剪、控制樹冠冠幅及肥培管理,適當增加分枝密度,3~4年既可投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