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國,史秀娟 ,趙濟紅,李承永
(濟南市第二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71199)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屬于姜科(Zingiberaceae)、姜屬(Zingiber boehmer),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通常作1年生栽培,是國際貿易中重要的根莖類香料,也是亞洲傳統(tǒng)的藥食兩用植物[1]。山東是全國著名的生姜產區(qū),常年種植面積3.3萬hm2以上。濟南市萊蕪區(qū)生姜種植歷史悠久,其作為特色蔬菜聞名全國,常年種植面積達1.25萬hm2。近年來,生姜加工業(yè)持續(xù)向精深方向發(fā)展,隨之生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害的發(fā)生呈上升趨勢。萊蕪區(qū)的生姜生長期蟲害主要有姜薊馬、姜螟等,這些蟲害的防治長期以來主要依賴化學農藥,由于化學農藥的濫用及使用不當,害蟲極易產生抗藥性,而且使自然生態(tài),如水體、大氣和土壤受到嚴重污染,部分農藥殘留已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2-5]。只有綜合采取多種綠色防治技術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點,生產出優(yōu)質、安全的生姜,進而推動生姜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在大量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對生姜的2種主要害蟲即姜薊馬和姜螟的發(fā)生特點和綠色防治措施進行總結,以期為生姜綠色生產提供參考。
近年來,生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土地連作程度惡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布局不合理、設施栽培不斷發(fā)展、氣候變化異常等因素導致姜薊馬、姜螟成為萊蕪生姜的主要蟲害,其危害逐年加重。2016—2018年在萊蕪區(qū)羊里鎮(zhèn)、大王莊鎮(zhèn)、楊莊鎮(zhèn)、寨里鎮(zhèn)、雪野鎮(zhèn)、高莊街道辦、鵬泉街道辦等生姜主產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每年姜薊馬為害生姜面積3 000 hm2左右,一般減產10%~15%,嚴重時減產20%以上;姜螟為害生姜面積年均在7 600 hm2以上,一般減產20%左右,嚴重地塊蟲株率30%~40%,花葉率達100%,損失30%以上。
2.1.1 為害特點
姜薊馬(Thrips tabaci)即煙薊馬,屬于纓翅目、薊馬科,通常以成蟲和若蟲為害生姜的心葉或幼嫩部位,以銼吸式口器穿刺、挫傷植物葉片,吸食汁液,受傷葉片上產生很多細小的灰白色斑紋,被害嫩葉變硬皺縮,心葉扭曲成“馬鞭狀”,新葉不能正常展開,出現(xiàn)畸形,在植株頂端呈“龍頭狀”,俗稱“轉心”“ 綰辮子”,嚴重時可導致生姜葉緣或葉尖干枯,植株生長緩慢[6]。
2.1.2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0~1.3 mm,體色自黃白色至深褐色,復眼紅色,觸角7節(jié)。翅細長透明,淡黃色。卵初產時腎形,后期逐漸變?yōu)槁褕A形。若蟲共4齡,體色為淺黃色或橙黃色。
2.1.3 發(fā)生規(guī)律
姜薊馬在山東地區(qū)1年可發(fā)生6~10代,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萊蕪地區(qū)主要以成蟲和若蟲在越冬大蒜和大蔥的葉鞘內越冬;前蛹和蛹在蔥地、蒜地的土壤中越冬,春天出來活動,繁殖后代,不斷為害。姜薊馬成蟲很活躍,會飛也會跳,并可借助風力傳播擴散。5月下旬—6月上旬遷飛至姜田為害。高溫、高濕不利于其發(fā)生為害,雨水較多也能降低蟲口密度。7月份以后,萊蕪區(qū)氣溫高,降雨也逐漸增多,薊馬的發(fā)生受到一定的抑制,蟲口數(shù)量有所減少。田間干旱、經常不澆水或澆水較少的地塊姜薊馬發(fā)生偏重[7]。
2.2.1 為害特點
姜螟即玉米螟(Ostrina furnaccalisGuence),俗稱“姜截蟲子”,屬于鱗翅目,螟蛾科,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主要為害200多種植物,包括生姜、玉米、高粱、谷子、棉花、水稻、辣椒、向日葵等。幼蟲孵化后,先吃外殼,后分散或吐絲下垂,隨風飄落到附近,為害植物。葉受害后,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半透明的白斑或排孔,并有細碎蟲糞。幼蟲達到3齡以后便開始鉆蛀姜莖。蛀孔離地面15~30 cm,蛀孔處有蟲糞便。每頭幼蟲能為害7~8株生姜,幼蟲蛀孔后先往孔下部鉆,然后向孔上部為害植株,造成枯心苗,有外力作用時極易折斷[8]。
2.2.2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黃褐色,體長11~14 mm。卵橢圓形,稍扁平,一般15~20粒粘在一起,排列不規(guī)則。初產卵粒乳白色,漸變淺黃色,孵化前端部附近出現(xiàn)小黑點。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20~30 mm,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淺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jié)背面有2排毛瘤,前后各2個。蛹長15~18 mm,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
2.2.3 發(fā)生規(guī)律
玉米螟在山東省1年發(fā)生3代,以第3代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或根茬內越冬。翌年5月中旬—6月初為越冬代幼蟲化蛹盛期,5月底—6月上旬為成蟲羽化盛期,6月上旬進入第1代卵盛期。此期生姜營養(yǎng)生長旺盛,一般株高25 cm左右,植株幼嫩,玉米螟成蟲將卵產在生姜葉背面,每頭雌蟲可產卵10~20塊,成蟲壽命8~10 d,卵期3~4 d。初孵化的幼蟲有群集取食卵殼的習性,然后集中在生姜心葉內為害。生姜心葉展開后,呈現(xiàn)出橫排的小圓孔,俗稱為“花葉”。幼蟲3齡以后分散轉株為害,造成大量生姜枯心死亡[9]。
姜薊馬的發(fā)生與氣候和土壤墑情關系密切。種植前應徹底清除田間植株殘體及雜草;加強肥水管理,在高溫季節(jié)(尤其是從6月份開始)適當加大澆水量,有條件的姜田可以鋪設微噴灌系統(tǒng),改善姜田小氣候,可大大減少薊馬為害。如果前茬作物為大蔥,早春種植生姜最好不要用小拱棚,因為小拱棚內的姜苗容易受到在土壤中越冬的薊馬為害,且在姜苗上的薊馬迅速繁殖后又可落到土壤中化蛹,為害循環(huán)加劇。在這種情況下,生姜種植以采用地膜覆蓋為宜[10-11]。
姜螟農業(yè)防治的關鍵是通過優(yōu)化種植結構,改善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蟲口密度。具體措施:(1)清潔田園:深秋在生姜和玉米收獲時,及時合理地處理玉米秸稈、穗軸、生姜莖株及其他越冬寄主,減少越冬蟲源。(2)改善田間管理:改用黑塑料網膜或者小拱棚綠膜取代玉米秸稈作生姜遮陰屏障。(3)創(chuàng)新種植模式:萊蕪區(qū)“大蒜—玉米”種植模式歷史較長,國家特色蔬菜產業(yè)技術體系萊蕪綜合試驗站近幾年通過大力推廣“大蒜—辣椒”“大蒜—旱稻”新種植模式,不僅提高了種植效益,還大大減少了玉米螟在生姜上的發(fā)生,減少農藥用量,獲得了良好的生態(tài)、社會和經濟效益。
姜薊馬有趨向藍色的習性。薊馬發(fā)生高峰期(6—7月份)可在姜地設置藍色粘蟲板,以降低薊馬發(fā)生。粘蟲板的高度應與生姜植株等高或略高于植株,每667 m2懸掛30~40張(25 cm×20 cm),在薊馬發(fā)生期15 d左右更換1次。
姜螟的防治可以利用太陽能板頻振式殺蟲燈和性誘劑。殺蟲燈根據(jù)防治面積設置個數(shù),一般情況下2盞燈之間的距離為200 m,殺蟲燈開燈時間為第1代姜螟剛羽化時到第3代姜螟羽化末期,第1代姜螟羽化期是關鍵防治期,即5月中旬—6月中旬;雌性昆蟲的性外激素對雄性成蟲有引誘作用,性誘劑技術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將雄性成蟲誘捕,進而干擾雌雄成蟲正常交尾,降低種群基數(shù)[12]。在萊蕪姜區(qū)防治姜螟的實踐中,于第1代成蟲剛羽化時即在田間懸掛性誘劑誘捕器,一般每30 m放置1個,實踐中還應根據(jù)蟲口密度變化及時更換誘芯,以確保防治效果。在大拱棚或鋼架網室內進行設施生姜栽培時,可在棚膜撤掉時加蓋防蟲網直接隔離周圍玉米田里的姜螟。
薊馬害蟲的天敵種類包括小花蝽、捕食性薊馬、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線蟲和微生物等[13]。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尼氏薊馬線蟲(Thripinema nicklewoodiSiddiqi)作為煙薊馬的重要寄生性線蟲可成為其有效生物天敵加以利用[14]。藥劑防治可以選擇植物源藥劑0.3%印楝素乳油噴霧防治(用量為2.25 L/hm2)或1%苦參堿乳油噴霧防治(用量為1.8 L/hm2),防治最佳時期為5月下旬—6月上旬,間隔5 d噴霧1次,連噴3次。
姜螟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1)保護利用天敵,如赤眼蜂、瓢蟲、蜘蛛等。(2)在第1代姜螟產卵始期、盛期、末期各放玉米螟赤眼蜂1次,每次667 m2放蜂量為1萬~3萬頭。一般萊蕪地區(qū)第1次放蜂時間為6月初,即越冬代姜螟化蛹15%左右向后推遲10 d,之后每隔7 d放1次。(3)用孢子含量5×1010~10×1010的白僵菌粉1 kg,對煤渣顆粒10 kg,撒于生姜心葉內。(4)在玉米螟幼蟲孵化盛期,667 m2用Bt乳劑40 g或667 m2用2.5%菜喜(spinoase)膠懸劑33 mL噴霧防治[9]。
生姜受姜薊馬和姜螟聯(lián)合為害,防治不當會嚴重影響生姜產量和品質。姜農往往在發(fā)現(xiàn)蟲情時才進行防治,而且首先選擇化學藥劑防治,此時已錯過最佳防治時期,導致化學藥劑過度使用,生產出的生姜農藥殘留超標,出口受到限制,還影響到農民穩(wěn)定增收;因此,大力推行生姜無害化種植,特別是對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勢在必行。對于這2種蟲害的防治,需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和原則,當?shù)剞r業(yè)有關部門應長期加強蟲情觀測監(jiān)測,準確進行蟲情預測預報,才能為協(xié)調運用上述綠色綜合防治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