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連
圖3 康熙 清慎勤 橫幅綾本水墨49×122 厘米
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場中,那些高精尖的稀缺品,從來就不缺買家的關注和追捧,尤其是清代皇帝御筆大多深藏清宮內苑,只少量賜與朝臣的書作流傳在外。如清圣祖康熙帝的書法,歷經(jīng)滄桑世變,現(xiàn)在存世極為稀少,因此很受市場青睞,屢屢在拍賣市場創(chuàng)出佳績。
2014 年北京秋季拍賣季上,北京翰海推出康熙帝行書立軸《朱子詩》(圖1),吸引了眾多買家的眼球。該拍品為原裝初裱,黃綾天地頭、素絹手繪云龍隔水、象牙軸頭、花梨木盒外帶浮雕海天云龍、內嵌描金龍紋宮紙,精工細作,是一件極為少見的宮裝宮裱藝術珍品。比照來看,本幅與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帝49 歲所作行書立軸《四十一年除夕書懷詩》的書風相似,“雨”字、“寒”字和捺畫等用筆,如出一轍(圖2)。其中各字結體偏豎長,既有董其昌書風韻致,又具自家面目,柔美中涵有博雅的氣度。在此之前,這件康熙帝《朱子詩》曾在內地拍場拍賣過4 次,前三次都在北京中貿(mào)圣佳的拍賣會上拍出,最早是2002 年春拍中拍出143 萬元,2004 年春拍再次以660 萬元拍出,2006 年春拍則以418 萬元成交。2007 年在江蘇無錫文苑春拍名家翰墨專場中,估價為380 ~480 萬元,最終以869萬元成交,時隔一年,即增值一倍。7 年后的2014 年北京翰海秋拍,此件以1800 ~2800 萬元的高估價參拍,似乎更彰顯了康熙帝書法的稀缺價值。最終,作為一件在拍場中轉手4 次的“熟貨”,《朱子詩》不負眾望,以2300 萬元高價成交,完美展示出康熙帝書法的市場價值。
圖1 康熙 朱子詩 立軸灑金箋水墨104×42 厘米
圖2 康熙 四十一年除夕書懷詩 立軸紙本水墨 149.8×49.6 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4 康熙 賦政于外 手卷綾本水墨68×225 厘米
近10 年來,同樣有出色表現(xiàn)的是康熙帝楷書匾額《清慎勤》(圖3),該拍品曾出現(xiàn)在1919 年上海別發(fā)公司出版的黑澤禮吉編《支那歷代皇帝皇后親王書畫目錄》中,因此打消了買家們認為“新做”的顧慮。研究者指出,康熙帝頒賜御書用作褒獎官員和融洽君臣關系的有效形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康熙帝勤勉學習與寬仁為政的作風,具有鮮明的統(tǒng)治功用與特色。這件拍品在北京保利2011 年秋拍中拍出1495 萬元,對比前一次北京保利2009 年春拍拍出的紀錄,估價僅為80 ~120 萬元,成交價則是超出高估價5 倍多的655.2 萬元,僅兩年寶藏時間再釋出,增值逾一倍。這也反映出康熙帝書法收藏巨大的增值空間。另一件康熙帝楷書手卷《賦政于外》(圖4)在拍場表現(xiàn)亦十分突出。其后紙有楊仁愷1998 年題跋:“清康熙玄燁大字楷書四字,引首如意館繪制龍紋圖案,中間赤金填‘御筆’兩字。圖紋對稱工細,是乃宮中舊藏,早已流入民間。予雖鑒閱故宮書畫至夥,如此佳品,殊未得經(jīng)眼。是卷今日獲觀,誠乃機緣耳。”該康熙御筆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嘉德2011 年春拍中,即拍出805 萬元,3 年后再次在北京匡時秋拍場上拍出1242 萬元高價,溢價率為54.28%,年均增長率達18.09%。
但是,未必每一件拍品購藏的保值增值功能都能如愿以償,康熙帝行書橫幅《“篤志經(jīng)學”并四十名臣詩》即是其中之一。該作品可見出康熙帝通過書法反映其崇儒重道,以接續(xù)中華文化的道統(tǒng),實施政治教化。拍品由北京保利2010 年春拍估價500 ~800萬元,拍出3360 萬元。這個價格在當時穩(wěn)居康熙帝書法拍賣成交價的榜首,至今也僅次于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3680 萬元成交的康熙帝《藥師瑠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冊頁。但就是這樣的一件高價拍品在兩年后的中國嘉德秋拍場中以2000 ~3000 萬元估價上拍,卻只拍出2300 萬元,直降1060 萬元,折價率為31.54%。
以上4 件康熙帝書法在2010 年、2011 年、2012年和2014 年上拍,作為整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一個晴雨表,其價格高低、波動幅度直接體現(xiàn)出市場的整體行情。在2011 年拍賣市場高峰期間,康熙帝書法價格順勢增長,此后隨著市場日趨理性、穩(wěn)健,其價格也趨于平穩(wěn)。
歷數(shù)拍賣場上的康熙帝書法,還有兩件超千萬元成交的拍品不得不提。一件是行書臨《蘇軾〈滿庭芳詞〉》手卷,整卷長6.42 米,用筆工整不茍,結構嚴謹,是一件難得的康熙帝臨蘇軾書法作品,在2009 年西泠印社拍賣5 周年慶典秋拍中以500 ~800 萬元估價上拍,最終成交價為1344 萬元,可謂是當季拍場的明星。另一件是康熙帝1692 年行書《臨趙孟頫〈長春道院記〉》手卷,原為清末遺老胡嗣瑗舊藏,于2019 年在中國嘉德春拍大觀夜場中以1380 萬元拍出。全卷保存完好,長4.77 米,用筆從容不迫,心手雙暢,洋洋灑灑近千字,甚得趙孟頫書法三昧。從此兩件拍品的超高價可知,康熙帝書法在市場上極具價值號召力和收藏潛力,其投資增值空間極其可觀。
圖5 康熙 雨后見桃花詩 立軸灑金箋水墨206×58 厘米中國嘉德2011 年春拍
圖6 康熙 唐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詩 立軸絹本水墨67.7×32.5 厘米中國嘉德2011 年春拍
圖7 康熙 臨米芾書 立軸紙本水墨98×38 厘米中國嘉德2019 年春拍
檢索近10 年來拍賣情況,出現(xiàn)康熙帝書法最多的拍賣場,無疑當數(shù)中國嘉德拍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成交價在100 萬元以上的拍品就有16 件,除以上提及的幾件外,還有一些拍品值得重視,而且有較強的市場參考價值。一是中國嘉德2011 年春拍推出的康熙帝行書自作詩《雨后見桃花詩》(圖5),筆法似董其昌,結體停勻,氣度從容。該拍品尺幅為縱206、橫58 厘米,估價350 ~550 萬元,成交價為667 萬元。此后,本拍品在2015 年春拍中再次以相同估價區(qū)間上拍,成交價下降為621 萬元,每平尺均價為58 萬元。二是康熙帝行書《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軸(圖6),該拍品縱67.7、橫32.5 厘米,以每平尺均價125 萬元上拍,而以483 萬元成交,每平尺均價高達240 萬元,應為每平尺均價成交最高的拍品。三是2019 年春拍中以322 萬元成交的《臨米芾書》(圖7),本幅詩堂黃色描龍紋紙上書“御書”二字,下方黃紙,右側書:“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月十八日,賜翰林院檢討,臣范光宗?!?款屬“臨米芾書”,但以董書筆墨出之,可謂是康熙帝賜書和臨摹米芾書作的一個范本?!杜R米芾書》縱98、橫38 厘米,2010 年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以201.6 萬元拍出,每平尺均價約為61 萬元。也就是說,近10 年康熙帝書法每平尺均價大都在50 ~120萬元間成交。另有兩件成交價在460 萬元左右的康熙帝行書《杜甫詩》(圖8)和行書《孟浩然詩》(圖9),分別于2013 年春、秋拍拍出,每平尺均價在50 ~100萬元間。然而,行書《孟浩然詩》轉年在2014 年秋拍中以80 ~120 萬元的超低估價推出時,反而沒有買家看到其中的價值空間,僅以上次成交價的一半即230萬元成交,每平尺均價降為27 萬元,不禁讓人感嘆市場暗流角力的殘酷。
所以,中國嘉德拍場中康熙帝書法成交價和每平尺均價是市場上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比如,香港蘇富比2004 年秋拍中以216.39 萬元拍出的康熙帝《臨米芾行書五言詩》(圖10),縱168、橫47 厘米,在北京匡時2016 年秋拍中以估價600 ~800 萬元上拍,最終成交價為690 萬元,每平尺均價為97 萬元。當然,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受市場環(huán)境、拍賣場地、買家實力和現(xiàn)場競買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同一件拍品的成交價會不同,同一藝術家不同題材、尺幅作品的每平尺均價也會不同。比如,香港佳士得2012 年春拍推出的康熙帝《行書五言詩》(圖11),縱133.5、橫55 厘米,就只以255 萬元成交,每平尺均價為38 萬元。
附表 康熙帝書法近10 年重要拍品成交情況
圖8 康熙 杜甫詩 立軸灑金箋水墨132×38.5 厘米中國嘉德2013 年春拍
圖9 康熙 孟浩然詩 立軸紙本水墨縱165×57 厘米中國嘉德2013 年秋拍
圖10 康熙 臨米芾行書五言詩 立軸絹本水墨168×47 厘米香港蘇富比2004 年秋拍
圖11 康熙 行書五言詩 立軸紙本水墨133.5×55 厘米香港佳士得2012 年春拍
曾國藩說:“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雍、乾以降,英賢輩出,皆沐圣祖之教。”康熙可謂是一位英主,一生政績斐然,光耀史冊,當今無人不知其名。拍賣場上買家對康熙帝書法的追捧,最主要的是看重皇帝書法的稀缺性及其背后所附屬的政治價值、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還有書法藝術價值。
關于康熙帝學書,史籍中有很多記載??滴跬砟甑圩灾^:“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余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余年,實亦性之所好?!彼獭俄诘罘ㄌ范木恚諆热轂閮雀詹赝乇炯白韵挠硪詠碇撩鞔兹f鐘以前歷代帝王和名人法書,同時還包括自己“御書”“御臨”法帖。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的清代帝王像中有一幅立軸《康熙帝寫字像》,描繪的是他左手按紙、右手提筆臨習書法的神情。雖然現(xiàn)今無從考證畫作背后的創(chuàng)作動機,但可以想到的是,他是專門為自己留下了寫字的御容,表現(xiàn)出他對書法的獨特愛好。在《懋勤殿法帖》中,康熙帝行書《臨〈蘭亭序〉帖》30 行,御跋12 行(圖12),跋文為:“唐文皇嗜《蘭亭帖》至竭萬乘之力,多方以購之,又時撫善本,賜其臣僚,可謂勤矣,而卒無妨于治國理民之政。蓋其納諫受言,力行仁義,所圖者大舉。凡游藝之事,不足以累之,況寄心翰墨于幾務之余,豈非前王之令軌哉。推考其時,貞觀之風幾與三代比隆,其仁心善政可施于后世者多矣。高山在望,景行行止,寧獨于蘭亭一事哉?!笨滴醯郯烟铺谙埠谩短m亭帖》,寄心翰墨于幾務之余,認為是“前王之令軌”,而與治國理民之政相聯(lián)系,表達了對唐太宗的一片景仰之情,也生發(fā)出書法在規(guī)范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滴醯弁浦囟洳龝ǎ嗖粺o此目的。他對董其昌書法的推崇,使清初書壇呈現(xiàn)出“帖學”興盛、董書大行其道的局面。
圖12 康熙 臨蘭亭序帖跋文
圖14 康熙 雪梅詩 折扇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帝遍臨諸家法帖,尤其刻意臨仿董其昌書法,據(jù)《石渠寶笈》著錄的康熙帝270 件(套)書法作品中統(tǒng)計,臨仿董其昌書法者多達36 件,占比13.33%。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帝《臨董其昌書》,用筆提按有度,使轉自如,字間、行間空闊有余,平易而淡遠,是一件臨董其昌書法的代表作(圖13)。因此,他的書寫喜好也直接影響和引領了當時的書風走向。薛帥杰在《康熙時期南書房侍從崇尚董其昌書法考論》一文中講到,康熙時期眾多南書房侍從崇尚董其昌書法,其中以沈荃、勵杜訥、孫岳頒、高士奇、王鴻緒、查昇、陳奕禧、陳邦彥、張照為代表。一方面,南書房侍從作為皇帝近臣會引導皇帝對董其昌書法產(chǎn)生偏好;另一方面,一些官吏與士子投皇帝之所好,因為書法近似董其昌而入直南書房。
同時在《懋勤殿法帖》中,可見康熙帝臨帖不拘于一家,他對二王、顏、柳、蘇、黃、米、趙均用心追模,而對米芾、趙孟頫書法的臨寫頗見功力。故宮博物院藏蔣廷錫繪《梅雀圖》、康熙帝書《雪梅詩》折扇,書法款屬“臨米芾元章”,即其早期臨習的一件米芾書法,行筆規(guī)矩,見出趙書端莊流麗之態(tài)(圖14)。楊丹霞在《試論清康熙帝書法的淵源、分期與影響》一文中指出,康熙帝喜歡米、趙二家書,應是米、趙的行書,因為在他的各種書法作品中臨仿此二人與臨董其昌的數(shù)量幾乎持平??滴醯矍捌谛袝彩且悦?、趙為宗,在40 歲后臨董其昌書法的數(shù)量開始增多,其書風在骨法、運筆和筆墨韻味上開始與董其昌書法接近。老年康熙帝曾以自己的學書經(jīng)歷教導兒孫:“學書須臨古人法帖,其用筆時輕重疏密,或徐或疾,各有體勢?!笨梢娍滴醯鄄粌H以臨摹古名帖為學書途徑,而且為自己以后的書法創(chuàng)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圖13 康熙 臨董其昌書 立軸紙本水墨151.6×56.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15 康熙 廣寧道中詩 立軸紙本水墨125.7×51.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16 康熙 冰渡詩 立軸灑金箋水墨131.2×53.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在鑒藏康熙帝書法問題上,首要的一點是判斷其書跡筆墨是否有董其昌書風,尤其是康熙帝筆下的“董風”??滴跛氖哪辏?705),他在臨《董其昌書〈滕王閣序〉》后這樣寫道:“乙酉春,南巡舟中頗暇,朕最喜董,其字畫秀潤,特臨《滕王閣》?!痹谒磥恚洳龝ǜ咝銏A潤,非諸家所能及,他還這樣寫道:“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微云卷舒,清風飄拂,尤得天然之趣……蓋其生平多臨摹閣帖,于《蘭亭》《圣教序》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逼鋵?,“高秀圓潤”“微云卷舒,清風飄拂”“古勁藏鋒”和“似拙實巧”等氣息也正是康熙帝筆下所透露出來的筆墨特征。比如,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帝《趙北口詩》《廣寧道中詩》(圖15),布局緊湊,用筆從容自然,筆致清朗爽勁,大有董書風范。但康熙帝書法仍不完美,如故宮博物院藏《冰渡詩》似其臨董其昌風格的書作,但“卓”“千”“半”“師”的豎畫、“萬”“安”的彎鉤等筆畫流暢爽利,而筆力不足(圖16)。正如楊丹霞所說,康熙帝后期的書法雖然在結構、運筆上較以往更為沉穩(wěn),但總體水平并無太大的突破和飛躍,而年齡變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則使書法中平添了老成的氣度,形成了剛勁清健的風格。
綜上,在藝術品拍賣市場日益成熟、穩(wěn)定的當下,以心里最佳的每平尺均價購藏到一件康熙帝書法真品,仍然應該是收藏家們精思審慎的難點,而在藝術品收藏中增進學識,怡情雅興,傳遞價值,允為藏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