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 張悅
摘要:武強年畫源于民間且歷史悠久,其題材豐富,直率、真切,以當地人原始的耕作方式、民俗習慣、思想道德為主,有著很強的藝術色彩。近幾年,積淀了成百上千年的武強年畫的發(fā)展情況不容樂觀。為了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促進武強年畫的再生,需要跟隨時代步伐,適應時代需求,將武強年畫中的優(yōu)秀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用現代審美賦予其新的現代價值,促進武強年畫的廣泛傳播,將武強年畫推向更高的傳承領域。
關鍵字:民俗;武強年畫;再生性;
武強年畫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遺產。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武強年畫幾乎包攬了舊時鄉(xiāng)間的一切文化,正因它根植于老百姓的文化和審美需求,所以成為了農耕社會的縮影。武強年畫作為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之一,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隨著社會變革,尤其在現代化大潮中,人們認識上產生的種種誤區(qū)及盲點,導致年畫面臨著巨大的災難。對于如何促進武強年畫的再生,如何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武強年畫的根源
武強縣地處冀中平原,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fā),生產力低下,自古民眾生活較為貧窮。因此人們祈求天地神明的庇佑,期盼吉祥降臨。幸而這個地區(qū)盛產和年畫相關的原料,所以當地百姓會選擇依靠制作年畫來謀生。農耕文化則是武強年畫的重要支撐,因此,年畫表現的內容必然是農村的生產生活以及農民的思想意識,農民真率的情趣,是它獨有的魅力。儒家思想的影響加上佛教思想的滲透,形成了武強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了武強年畫的文化內涵。大量的武強年畫作品表現的正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福祿壽喜、長命百歲這些內容。
二、武強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制作工具:
年畫按照制作方式可分為三種,有木版年畫、手繪年畫以及木板加手繪三種。武強年畫屬于木版年畫,先前用手描繪,后因產量低等問題,采用木刻印刷術,畫出大量的印刷墨線輪廓后,再用手工上色。后來,隨著年畫的廣泛發(fā)行,技術上得到提升,制作工藝逐步發(fā)展為全部的木版套印,也使得年畫有了很大的進步,經過不屑努力,武強年畫探尋到一套完整的制作程序,形成了繪、刻、印、裱等專業(yè)分工。
首先要說的是畫年畫的工具,先從繪稿說起:需用到木炭條和香頭等。緊接著是刻版工具:刨子、刮刀、鐵尺、鷹嘴刀、鑿子、扁鏟、兩頭釘、砂紙等。用于雕刻木版的刀具有平口刀、斜口刀、三角刀、圓口刀、拳口刀等。印刷工具:版刷、版墊、色蘸子、晾畫架、趟子等。紙張:印制木版年畫用的紙張要求光潔度高、韌性強、吸水變形小、著色鮮艷,以樹皮、竹枝、棉花等原料混合制造的草紙、玉扣紙為佳,現多選用宣紙。
三、武強年畫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境
記憶中每逢春節(jié),年畫是要隨著年貨一起早早采辦的。貼年畫的方式早已成為人們對年的情感載體。具有極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及強烈的人性需求。但是隨著經濟的高度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年畫的需求量卻在逐年下降。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大多由網站網頁、App、媒體平臺等進行宣傳與推廣。然而武強年畫未能與互聯網接軌,宣傳途徑傳統(tǒng)且單薄,只是以博物館、個人收藏為主。第二,傳統(tǒng)習俗的改變。民間習俗也是一種文化習俗,年畫作為民間習俗的代表,自然與文化習俗關系甚密,所以,隨著傳統(tǒng)習俗的消失與改變,貼年畫的習俗勢必逐漸消亡。第三,居家環(huán)境發(fā)生著極大的改變?,F在農村的生活現代化了,家中的灶臺多被拆除,祭灶王、貼灶王的習俗自然就會消失。第四,國家正在從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化,盡管我們創(chuàng)造了非常燦爛的自覺的文化,但是我們沒有保護文化的自覺。第五,我們一心追求現代化,所以從事民俗學的研究的人才越來越少,缺乏關于武強年畫的理論知識的研究以及社會的關注度不夠,就目前而言,只有年畫社和年畫博物館在創(chuàng)作年畫,民間作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武強縣的畫藝人只剩不到百十人,技藝無法得到傳承。第六,作為一種民族藝術文化,只是固守自己原有的模式,未能與多元文化有機融合,例如借助地域文化開展旅游業(yè),與設計、時尚元素等現代藝術形勢相結合,以上原因與人們的生存物質基礎和社會心理有關,也與新時代年輕人普遍外出導致傳承鏈斷裂有關。
四、武強年畫再生性策略
我針對武強年畫當前面臨的困境,做出以下幾條策劃,希望可以帶動武強年畫再生。
我們需要走出“年畫”的范圍,將年畫元素融入到服飾、裝飾、動漫等產品中去,將其轉變?yōu)榇蟊娝猜剺芬姷姆绞?,重新進入市場,借助這樣的方式讓人們對年畫有了全新的了解,讓更多人喜愛上武強年畫,提升傳統(tǒng)武強年畫的影響力。除此,就博物館而言,要結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受到巨大的沖擊,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需充分利用三維技術、投影技術等給人更好地參觀體驗,實現數字化博物館的建立和完善,從而激發(fā)更多人對武強年畫這一優(yōu)質民間傳統(tǒng)工藝的熱愛,激發(fā)更多的人投入到武強年畫的保護傳承和傳播事業(yè)中來。
加強實用性與情感性。在當前階段,中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結構發(fā)生轉變,單憑實用性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社會大眾期望在使用藝術品的過程中來滿足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心理。只有設計出的藝術品能夠提升消費者的生活質量,滿足消費者的心理訴求才能為武強年畫帶來市場,從而促進武強年畫的再生。創(chuàng)新生產工藝和授藝方式,加強產品設計人員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制作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原有的有點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使武強年畫有更高的利潤空間。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文化影響力日益凸顯,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年畫被合理利用可以促進周邊經濟發(fā)展,將武強年畫作為資源,大力開發(fā)武強年畫產業(yè)潛能,也可以同時開展旅游業(yè),如此一來,既能夠加大武強年畫的宣傳力度,同時對于武強年畫的再生提供了長遠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改善民生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結束語
本文就武強年畫的根源、現實境況、再生性設計方案進行討論,肯定了武強年畫的傳播意義和傳播價值。武強年畫文化深厚,藝術形式獨特,在視覺造型上有獨特的審美表達特點,把這些運用于設計學中,能極大地豐富現代設計實踐,使武強年畫真正的通過各種形式步入人們的視線。通過將武強年畫吉祥文化與設計學相融合來研究其藝術內涵,探索出其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