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心理狀況;生活質量;效果【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6.."/>
王雪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抑郁癥患者資料,隨機抽取其中96例,以盲選法分為參照組(n=48)、實驗組(n=48),分別給予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對比兩組心理狀況、生活質量。結果 對比兩組HAMD評分,治療前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對比兩組WHOQL-BREF評分,實驗組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抑郁癥患者實施疾病治療期間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對于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的效果非常理想,同時可以提升患者對于生活的各項認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心理狀況;生活質量;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6..02
抑郁癥現階段被納入至精神疾病的范疇,患者在疾病階段產生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以及悲觀等不良情緒,日常生活缺乏主動性,飲食和睡眠均較長,如病情嚴重,則會出現自殺的傾向和行為。抑郁癥患者大部分引起原因為社會心理,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適時的心理干預非常關鍵,通過心理護理各項措施,轉變傳統(tǒng)被動模式,為患者提供積極主動的護理,利用心理學理論,掌握疾病出現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對于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1]。本文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抑郁癥患者資料,隨機抽取其中96例,以盲選法分為參照組(n=48)、實驗組(n=48),參照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6例、22例,年齡區(qū)間在23~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7±12.15)歲,病程時間6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3.75±2.16)年;實驗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7例、21例,年齡區(qū)間在22~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16±13.21)歲,病程時間4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3.54±2.35)年。實驗人員均自愿參與實驗,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后實施,排除語言障礙、原發(fā)性抑郁癥患者。對兩組患者各項情況指標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疾病基礎護理,入院后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監(jiān)督患者的飲食和睡眠,對于情緒波動較大患者進行耐心探討,并詳細講解藥物使用方法和使用劑量,對于嚴重抑郁癥患者則需要加強巡邏。
實驗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①患者與護理人員進行第一次接觸時需對心理和行為進行評估,并且主動熱情,抑郁癥患者缺乏自主語言意識,生活方面也較為被動,需消除環(huán)境因素對其造成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將病房進行溫馨的布置,給予患者充足的安全感,同時溝通中耐心聆聽,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提升治療的依從率。②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心理支持,隨時進行疾病知識的講解,采用隨機性教育、計劃性教育、書面教育和交談教育結合的方式,詳細普及疾病知識,介紹疾病治療成功的案例,保持適宜的期望值。③如患者疾病情況嚴重,并存自殺傾向,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毫無保留的與患者討論問題的嚴重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同時為患者安排單人病房,對室內各項設施進行安全處理,不可擺放一些尖利物體,保持室內光線明亮,叮囑看護加大看護力度,防止出現自殺的行為[2]。④充分發(fā)揮家屬的協助作用,鼓勵家屬以及單位同事進行醫(yī)院訪視,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給予患者未被社會拋棄的意識,以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促進疾病康復[3]。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兩組心理狀況,評估使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該量表共包含17個項目,其中分數在7分以下表示心里狀態(tài)正常,8~17分表示可能抑郁,18~24分表示肯定抑郁,超過24分表示嚴重抑郁。
②分析兩組生活質量,評估使用WHOQL-BREF(生活質量評定)量表,包括生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心理4個方面,每項滿分20,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理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P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兩組HAMD評分
對比兩組HAMD評分,治療前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分析兩組WHOQL-BREF評分
對比兩組WHOQL-BREF評分,實驗組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 論
抑郁癥在臨床中被稱為是抑郁障礙,患者情緒低落甚至悲痛欲絕,出現厭世情緒,嚴重時可存在自殺企圖,治療依從率較低。對于該疾病,及時科學的治療非常關鍵,可以將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整,轉變錯誤行為,但是作為一種心理方面的疾病,藥物可以對神經進行調節(jié),但是對于一些心理則無法進行轉變,患者在治療中仍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同時治療中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對疾病起到積極作用。
上表1-2分析:對比兩組HAMD評分,治療前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對比兩組WHOQL-BREF評分,實驗組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究其原因:心理護理干預的實施,在患者進入醫(yī)院時對其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工作,耐心、熱情的接待患者,幫助患者盡快進入熟悉住院環(huán)境,同時將病房進行布置也可以消除其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使其可以感受到充分的關注,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便于后續(xù)的治療;為患者提供科學的心理干預,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制定科學的引導措施,使其可以樹立正確的治療觀,抒發(fā)心中的苦悶,緩解不良情緒,對于該病存在疑問的患者耐心進行疾病知識的講解和普及,對于存在自殺傾向的患者,通過正性心理干預使其可以樹立更加積極的生活觀,可以正確深入的了解疾病,并且正確認識疾病,以正視自身疾病,配合治療;對存在自殺傾向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在病房內不可放置一些尖利物品,關注細節(jié)方面的操作,加強對該類型患者的防護力度,增加日常巡邏次數,保證治療中患者的安全,同時對于該類型患者可注意日常訪視的干預,鼓勵這部分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使其可以逐漸融入至日常生活中,不再感覺到孤立,以緩解情緒;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支持、認知干預以及家庭干預,可以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增加治療的信心,以促進疾病的康復,并且重點對患者的自殺行為進行干預,以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性。
綜上可見,抑郁癥患者實施疾病治療期間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對于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的效果非常理想,同時可以提升患者對于生活的各項認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 程曉霞.共情技術對抑郁癥患者改善情緒和滿意度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8):1332-1333.
[2] 謝璧霞,劉仲梅,陳少英.小組心理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6):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