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華 王顯星
內容摘要:“陌生化”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它可以使人產(chǎn)生驚奇感,其基本原則是利用表面毫無關聯(lián)而內在存在密切聯(lián)系的很多因素的對立和沖突,造成“陌生化”的現(xiàn)象,從而使人的感官和情感受到刺激和沖突。馬克· 吐溫是19世紀美國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幽默小說大師,《狗的自述》一文運用陌生化的技巧透過一只狗的經(jīng)歷對當代人類的丑陋、自私的一面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關鍵詞:《狗的自述》 陌生化 諷刺
一.陌生化的敘事視角
《狗的自述》用狗的第一人稱視角敘述出來一個與人類經(jīng)驗世界不同的獨特世界。文本采用內聚焦的視角來敘述“在內聚焦中,敘述焦點與一個人物重合,于是他變成一切感覺,包括把他當做對象的感覺的虛構‘主體:敘事可以把這個人物的感覺和想法全部告訴我們。”[1]具體到《狗的自述》中,內聚焦是指敘述從頭到尾都在描述“狗”的所見所聞和所感。狗的眼睛作為一個取景框,把一切外在的事物通過“狗的眼睛”過濾后進入敘述視野。而這個視野的獨特之處在于,這種非人的敘述視角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從而引起了讀者特殊的情感體驗。
“陌生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提出的。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陌生化視角的使用,他將這個概念定義為:將對象從正常的感覺領域移出,通過施展創(chuàng)造性手段,重新構造對對象的感覺,從而擴大認知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給讀者以新鮮感,以此促使讀者對日常熟悉的事物進行重新審視。因此,文中以狗的內聚焦作為小說的敘述視角,必然會造成陌生化的閱讀體驗。
這種閱讀體驗的陌生化,主要是由陌生化的視角造成的。文本以一只狗的獨特視角來觀察人類的世界。從狗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它的母親喜歡賣弄,愛顯擺。但同時又“心眼兒好”“態(tài)度文雅”,擁有“不記仇”的“好脾氣”。當它來到它的新家,它的主人格萊先生,是一名科學家。“但他不知道科學家是什么意思”而且“實驗室”在狗看來“那里面擱滿了罐子、瓶子、電器、五金絲和稀奇古怪的機器”。以上種種敘述,通過這只狗的敘述視角,使得故事的內容和場景顯得陌生。這就打破了讀者的感覺非習慣化,從而引起強烈的感受和震撼。“藝術的目的是為使人感受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2]人們屢見不鮮、習以為常的實驗室,通過狗的視角被放大,即時變?yōu)槟吧男缕嬷?,讀者因此通過閱讀,在這種閱讀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新鮮的審美感受和閱讀體驗。
王安憶對“陌生化”有更為具體的闡述:“所謂陌生化,就是對常規(guī)常識的偏離,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稱上,要使那些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在語言結構上,要使那些日常語言中為人們司空見慣的語法規(guī)則化為一種具有新的形態(tài)、新的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3]
文本第一段采用陌生化的語言,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前半部分,母親和其他同伴的相處,母親對我悉心的指導“承擔責任,多做好事,不圖回報”這些話語從“缺乏智力”的狗嘴中吐出。將一些日常語言“陌生化”,增加了讀者的感知難度,延長了感受的過程,將讀者的目光停留在母親等人的行為上。它來到新家,作者采用陌生化的手段,文章出現(xiàn)了大量的類似快樂、幸福、感激的詞語,但是讀者讀到的卻是絕望和冷漠。
文章還大量運用對比、反語的陌生化修辭技巧,比如“她溫柔地把我當作一條墊腳凳,知道這是使我高興的,因為這也是一種撫愛”[4]。明明是踐踏,小狗卻認為是一種撫愛。這種語言陌生化的處理更增添了文本的悲劇色彩,借助小狗那單純的雙眼,我們看到了貴為自然界統(tǒng)治者的人類,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人類,他們的人性正在逐漸喪失。狗的悲劇演繹了人類道德的悲劇,小狗的絕望的開始,正是人類淪陷的緣起。這種陌生化的效果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激發(fā)讀者的驚奇感,增加讀者接受的難度和延長讀者接受的時間,從而加強讀者對文本的印象,同時對于文本主旨的揭示有一定的升華作用。
二.天真敘事的諷刺力量
小說全文是以狗的身份來寫整個人類世界呈現(xiàn)在狗的眼中所發(fā)生的“變形”。因為對于狗來說,它是不了解人類所生存的世界的。它只是本能的通過它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理解能力去發(fā)現(xiàn)和觀察不同于狗的領域——人類的世界。而狗的天真與人的殘忍虛偽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通過狗的天真的敘事,產(chǎn)生了巨大的諷刺力量。
“狗”是不同于“人”的敘述者,有著與人天然不同的觀察視角和心理感知。但是“狗”通過向讀者娓娓講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又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并在敘述的過程中引起讀者心理的變化。首先,這種心理變化是由“狗”這一形象本身所帶來的,“狗”在小說中顯然是一個天真、純潔、善良的主人公形象,這一形象本身就很容易引起讀者對它的憐愛。所以,當小狗處于有利境地時,讀者的心理也會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一旦主人公處于不利境地時,讀者的心里平衡就會被打破,出現(xiàn)緊張、不安的情緒。除此之外,因為“人”和“狗”都是作為生命個體而存在,所以在情感方面就具有某些相通之處。小狗的內在情緒的變動起伏,也會激起讀者情緒的起伏。比如,當小狗在主人家過著快樂自在的生活時,小狗的心情是很愉快的。與此相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輕松、愉悅的感覺。而當“我”遭到主人打罵,害怕地躲起來時,讀者便會產(chǎn)生憐憫和同情。當小說發(fā)展到最后,小狗娃被打死,“我”在仆人的談話中感到“有一股使我心里發(fā)冷的味道”讀者在此時就產(chǎn)生悲傷或憤怒的情緒。所以,讀者在每個閱讀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與主人公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內在的情緒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從最初的平靜到愉悅,再到小說最后的悲惋和憤怒,達到情感的極致,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小狗的善良、純潔與天真,恰恰反襯出人類的虛偽和自私。對于母親的教導“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一個聰明和高尚的目的,必須好好盡我們的責任,絕不要發(fā)牢騷,要盡量顧到別人的利益。”[4]小狗謹記在心。正因此,小狗在娃娃遭遇火災時奮力拯救,不顧自己的安危,而結局卻是它救了娃娃反而被主人誤會。
作為讀者是心知肚明的,而作為天真的敘述主體卻是不明白的,“我心里想,主人是絕不會饒我的。我不知道究竟是干了什么事情,使他這么痛恨,這么不饒我,不過我猜那大概是狗所不能理解的什么事情,人總該看的清楚,反正很糟糕的事吧,這種天真的敘事無形中將人和狗的道德功能倒置。本應該是人善良溫和,充滿人性美,而在這篇小說中這種認知被倒置,狗成了善良,充滿人性道德的角色,而人卻成了虛偽自私和冷酷的代名詞,這種強烈的反差形成巨大的諷刺力量,將人的殘酷無情暴露無遺。
三.以樂寫哀的悲劇藝術
《狗的自述》是一個悲劇,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沒有常規(guī)地描寫狗與人的正面沖突,而是以狗的無知深化悲劇意蘊,以樂景寫哀情。這種強烈的對比,可以引起讀者的心靈震撼與巨大的觸動,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文本的悲劇色彩。
文本雖然寫的是悲劇,但文中從頭到尾卻貫穿著一種輕松幽默的筆調??茖W家主人公為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將小狗娃帶到實驗室做實驗,而此時小狗“用三只腿瘸著走過去,心里覺得很得意,因為人家看得起小狗娃當然是使我高興的事?!盵4]這種悲劇藝術在文本的結尾達到高潮??茖W家以實驗之名將小狗娃折磨至死,當仆人接到主人命令要將小狗娃埋在花園的犄角里時,小狗卻“心里很痛快,很輕松,因為我知道小狗娃這時候已經(jīng)睡著了,所以就不痛了”,在仆人挖了個坑,將小狗娃栽在地下時,“我心里很高興,因為它會長出來,長成一個很好玩、很漂亮的狗?!盵4]在本應極其肅穆、悲泣的時刻,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小狗內心的高興,這種以樂寫哀的藝術手法極大地加劇了文本的悲劇性。
王夫之曾言“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5],文本通過狗的高興與小狗娃死亡的強烈對比,加強了讀者的悲劇體驗。小狗的孩子死了,但是小狗卻還高興地幫著仆人挖坑,這種以樂景襯哀情的表現(xiàn)使人的感傷之情倍感沉郁,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感受到難言之哀、難傳之痛,為其傷心,替其感嘆。同時也于巨大的反差之中,淋漓盡致地批判了人性之惡與道德的虛偽。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盵6]作者在文本中以狗的陌生化視角,聚焦人類社會與人的活動。把人性中的虛偽、殘忍、冷酷的一面撕裂給讀者看。使讀者以一種全新的體驗感受到了人性泯滅的悲劇意味。以狗的天真辛辣地諷刺了人的殘酷,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撞擊著人類的靈魂,叩問人類精神家園的歸宿。
參考文獻
[1]譚君強.敘述的力量:魯迅小說敘事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
[2]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3]安憶.漂泊的語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馬克·吐溫.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精選[M].董衡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5]王夫之.姜齋詩話箋注[M].戴鴻森,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6]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作者介紹:魏寶華,喀什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王顯星,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