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宏
在人類的文學(xué)寶庫中,中國的古典文學(xué)是其中的瑰寶,而中國的古詩、中國的唐詩宋詞,是這瑰寶中的鉆石。我們今天來欣賞古人吟月的詩篇,這些詩篇,只是中國古詩中的滄海一粟。
中國古詩中寫到月亮的,不計其數(shù)。古代的詩人為什么喜歡吟月 我想,是因為月亮的美麗和神奇。在人類肉眼能觀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掛在夜空中,陰晴圓缺,亙古如一,神秘而親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沒變化的科學(xué)道理,便編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發(fā)出很多詩意的聯(lián)想。月亮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詩中,絕不是單純寫景,有人望月思鄉(xiāng),有人詠月抒情,有人借月諷喻,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際遇,詩人筆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義。在《詩經(jīng)》中,便已出現(xiàn)寫月亮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睌?shù)千年來,一代又一代詩人用綺麗的想象和斑斕的文筆,把月亮描繪得千姿百態(tài),展示了中國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輪滿月靜靜普照著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囂戰(zhàn)亂的時代,也能給人帶來幾分寧馨。
寫景的詠月詩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賞。唐代詩人王維,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描繪美妙自然山水詩,其中有很多吟詠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這些詩,盡管只有一兩句寫到月亮,但我們誦讀,卻能感覺到通篇皆是皎潔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安寧美妙的心境,擁有了這樣的心境,才可能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寧靜優(yōu)美。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詩中最膾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描繪寧靜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銀色的月光從松樹的枝葉間靜靜流射下來,照亮了在石灘上流動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著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動,發(fā)出晶瑩的喧嘩。這是何等優(yōu)美寧靜的景象。
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寫月夜景色的詩句,寫得清靜闊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遠的畫,讓人讀而難忘,譬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劉禹錫的《望洞庭》,我以為是寫月色的詩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詩人在一個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遙望,把眼簾中的月下美景寫成了一首七絕: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是一個無風的月夜,月光靜靜撫照著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鏡,如同一個巨大的銀盤。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銀盤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銀盤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們讀這首詩,眼前很形象地出現(xiàn)了月光下寧靜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輪滿月靜靜普照著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囂戰(zhàn)亂的時代,也能給人帶來幾分寧馨。杜甫曾在顛沛流離中過中秋,他在旅途中寫了《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杜甫這首詩,寫在旅途中,動亂的年代,遠離故鄉(xiāng),心情不會愉快。但是,當他看到出現(xiàn)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輪明月,還是會詩興大發(fā)。在詩中,他沒有張揚羈旅思鄉(xiāng)之苦,而是細膩地描繪月光之美。一輪滿月,如明鏡飛入夜空。月亮高懸在天,無法攀登,但皎潔的月光是可以親近的。這首詩的后面四句,寫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變成了一條銀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鋪滿了潔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樹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樹梢上飄飛。在這樣的明朗之夜遙望月宮,清晰得能數(shù)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罢鞍淄谩薄皵?shù)秋毫”,在杜甫的詩中是難得的浪漫,這樣美好的月光,安撫沉靜了羈旅游子的心。
唐代詩人李樸的七律《中秋》,也是寫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李樸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寫得有聲有色,猶如闊大壯觀的畫卷。我們可以欣賞這首詩的前面四句。浩瀚廣闊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寶鏡般升起來。萬籟無聲,似乎連天上的仙樂也因為驚嘆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時,整個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輪皎潔的滿月,把無邊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實純粹寫景的詠月詩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詩篇,都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緒,我們說“自然的月亮”,只是選取那些描繪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發(fā)現(xiàn)隱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跡
明月在空中照耀著人間,這是一種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時刻抬頭望夜空,看到的卻是同樣的一輪明月。
在古人的詩中,月亮是一個涵義極其豐富的意象,它代表著繽紛多彩的歷史,代表著古往今來的歲月,代表著人類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寫過一首題為《把酒問月》的詩,是這類詩中出類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的這首詩,使人想起屈原的《天問》,古人對大自然中那些難以解釋的神秘現(xiàn)象,有過很多想象?!扒嗵煊性聛韼讜r 我今停杯一問之?!比娨詥柧溟_場,問茫茫蒼穹,月亮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結(jié)下來兩句,繼續(xù)著詩人的疑問:“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人無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卻仿佛永遠跟隨著人的腳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繪皓月東升時的美妙景象,“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月亮升起時,如一面皎潔明亮的鏡子飛到紅色的宮闕樓頂,等云霞散盡,滿世界都流動著月亮的清輝。這里的“綠煙”,是云霞的代稱。接著又是詩人的對天詰問:“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夜幕降臨時,月亮從海中升起,早晨,又隱沒在云霞中,它到底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這是千古疑問,沒有答案,但常問常新,激發(fā)人類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詩人對月宮景象的遐想和詢問:“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在中國的神話中,月亮上住著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國人都熟悉,李商隱寫過《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崩畎自娭袑︽隙鸷陀裢玫南胂?,和李商隱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宮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獨的,所以李白發(fā)問,孤獨的嫦娥,有誰與之為鄰 其實這是明知故問,嫦娥的孤獨,在寂寞的月宮中永無解脫的可能。后面的幾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著人間,這是一種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時刻抬頭望夜空,看到的卻是同樣的一輪明月。這是李白對時空、對生命、對歷史的奇思妙想。讀著這些詩句,抬頭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現(xiàn)代人也會想,李白當年看見的,也該是這樣一輪明月吧。
李白還有一首題為《古朗月行》的五言詩,寫于他在京師失意時,是以月寄情泄憤,詩中的隱喻,現(xiàn)代人讀不出來。這首詩的前面那幾句,非常形象地描繪對月亮的想象,也寫了與月亮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边@首詩,和《把酒問月》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個個提問,把讀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飛天登月,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夢想,“嫦娥一號”衛(wèi)星成功升空繞月飛行,實現(xiàn)了中國人的千年夢想。在中國的古代,不少詩人曾經(jīng)夢想自己變成飛鳥,夢想能騰云駕霧,乘風飛入太空。飛上天后干什么 當然要看看天上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風光。而這樣的風景,全憑詩人的想象。李賀有一首著名的詩,題目就是《夢天》,詩中寫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壓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陌香。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李賀是中唐的詩壇奇才,被稱為“詩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歲。但他的詩歌卻是唐詩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詩中的悲涼情調(diào),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時,人間無望,便幻想飛上天去尋求,天上其實更寂寥虛幻。就如李商隱所詠:“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币踩缣K東坡所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比欢钯R因為敢大膽夢想,才寫出不朽的詩篇。李賀的《夢天》,從頭至尾充滿了詭異和怪誕,天宮的景象,在他的詩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繪,都給人凄冷悲涼的感覺。“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慘白的光芒斜照著半壁月宮?!坝褫唹郝稘駡F光,鸞佩相逢桂陌香”兩句,是寫天宮的綺麗,玉輪碾過之處,熒光閃爍,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濕潤的月光,仙人們迎面而過,能聽到他們身上的玉佩叮當作響,能聞到風中的玉桂清香。對天上的描繪,也就到此為止。后面四句,是詩人對時空的懷想和感慨。人間的千年萬載,在天上只是走馬的瞬間,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廣袤大地不過是幾縷塵煙,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為,這首詩中,最后那幾句,才是真正的絕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難產(chǎn)生如此縹緲闊大的奇想,只有思緒飛升到高天云霄,感覺自己已成天宮的一員,在九霄云外遙望人間,才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李賀沒有飛天升空的經(jīng)驗,但他憑詩人的大膽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員的視野。這也是詩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懸掛在中國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孤寂的觀眾,一切都在她的注視下,她所觀察到的一切隱秘、激情、悲傷和歡樂,都被轉(zhuǎn)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無聲地連接起遠隔千山萬水的思念。
動人的吟月詩,當然不是純粹寫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內(nèi)心的情感。這種情感,很復(fù)雜,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可能蘊涵其中。在古人詩中,明月是故鄉(xiāng),是親人,是愛情,是友誼,明月是歲月,是歷史,是無所不至的時空,明月是綺麗夢想,是美好愿望,是心靈的無限延伸。有一個外國評論家,在讀了中國古人那些詠月詩之后,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月亮懸掛在中國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孤寂的觀眾,一切都在她的注視下,她所觀察到的一切隱秘、激情、悲傷和歡樂,都被轉(zhuǎn)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無聲地連接起遠隔千山萬水的思念?!边@樣的評論,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鳴。
在明月之夜,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會被皎潔的月光撩動思鄉(xiāng)情懷。李白的《靜夜思》,是中國人最喜歡最熟悉的思鄉(xiāng)之詩?!按睬懊髟鹿猓墒堑厣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首詩,流傳了一千多年,連三歲的孩童也會吟誦。游子思鄉(xiāng)的文字,沒有什么作品比這二十個字影響更大了。其實,此類好詩句,在唐詩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都是能引動無限遐想的動人佳句。
說到這一類吟誦月亮的詩歌,不得不再談?wù)劺畎?。李白的吟月詩中,還有一首影響特別大,那就是《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極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說是千古絕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頭開場,可以說是奇峰突起,把人帶入一個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間月下,擺酒自酌,應(yīng)該是宜人的環(huán)境,然而李白卻不滿足,為什么,因為孤獨,身邊沒有一個至親好友。于是李白忽發(fā)奇想,“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向天,邀請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這是前無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創(chuàng)造。全詩率性純真,雖然浪漫奇特,卻毫無做作。對此,編《唐詩別裁》的沈德潛這樣評價:“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xué)?!痹诶畎讓憽对孪陋氉谩分?,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詩中邀月,但想要超過李白,似乎沒有可能了。
一年秋天,在臺北和一批臺灣作家共度中秋之夜。從高樓餐廳的窗戶可以俯瞰臺北夜景,電光曳動,燈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視著天上的那一輪滿月。月華如水,滿世界流動著寧靜和安詳,中秋的明月,照耀著全世界的中國人,無論身在何方,此時,心魂都會在月光中飄飛回故鄉(xiāng),和親人團圓。坐在我身邊的是一位臺灣女詩人,我問她,此刻,如果要你選一首詩表達心情,你選什么詩。她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彼脑?,引起我的共鳴,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贊同。
古人詩中吟詠中秋的篇章,不計其數(shù)。流傳最廣的,也許應(yīng)屬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