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農機化服務中心
□ 馮正睿
在近年來農機市場快速增長的背后,一定程度衍生了因農機產品質量問題引發(fā)的糾紛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本文所談的“兩個責任”,一個是農機產品責任,另一個是農機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實際工作中,綜合運用我國《民法總則》《合同法》《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guī)定,正確理解并區(qū)分“兩個責任”,對于農機產品質量投訴機構調處產品質量糾紛投訴案件,以及化解社會矛盾、理順社會情緒、維護社會穩(wěn)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機產品責任
1998年9月14日,河南省鄧州市農民張英杰在鄧州市農機公司購買了一臺鄭州市第二拖拉機廠生產的手扶拖拉機。1998年10月19日,張英杰雇傭駕駛員董建軍駕駛該拖拉機行駛至鄧州市花洲商場東側100米處時,發(fā)生了變速箱殼體突然斷裂的事故,與之相連的左前輪脫離機體與迎面而來駕駛摩托車路過此處的李紅雨相撞,致使董建軍、李紅雨及乘坐摩托車的孫林亞受傷。
事故發(fā)生后鄧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認定董建軍負事故全部責任,李紅雨、孫林亞無責任。由于因手扶拖拉機產品質量缺陷造成交通事故遭受經濟損失,張英杰便訴至鄧州市人民法院要求鄧州市農機公司、鄭州市第二拖拉機廠賠償損失。訴訟中鄧州市人民法院委托河南省拖拉機柴油機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站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1.變速箱殼體底部壁厚不符合圖紙要求,最薄處壁厚僅為圖紙要求的62%,為不合格部件;2.變速箱殼體左半軸軸承下部安裝半軸殼法蘭的一個螺紋孔攻絲深度不夠,螺栓上緊后該部位產生的局部應力集中是箱體開裂的隱患。2000年5月20日,鄧州市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鄧州市農機公司、鄭州市第二拖拉機廠在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一次性賠償原告張英杰各項費用83531.80元。二被告對上述款項互負連帶責任。
(二)農機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
2007年9月10日,安徽省肥東縣包公鎮(zhèn)柏林村村民黃某從肥東正源農業(yè)機械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臺浙江產4LZ—218型收割機。次日,黃某駕駛新買的收割機準備收割,但收割機下田后屢次出現(xiàn)機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后黃某與經銷商聯(lián)系,肥東正源售后服務部派遣修理工維修,盡管連續(xù)7天修理3次,但這臺4LZ—218型收割機仍然不能正常使用。黃某要求肥東正源退貨還款,但經銷商肥東正源表示負責修好不愿退貨,雙方遂產生糾紛。肥東縣消費者協(xié)會受理黃某投訴后,將肥東正源、4LZ—218型收割機生產廠家負責人召集到一起協(xié)商。最終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同意退還該收割機,返還5.5萬元購機款。
所謂產品責任,又稱產品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是指產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造成消費者人身或者除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擔的特殊侵權法律責任。根據(jù)《產品質量法》第41條,生產者的產品責任是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即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無論經營者是否存在過錯,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41條規(guī)定了免責的三種情形:(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不存在的:(三)投入流通時的科技水平尚不能發(fā)現(xiàn)缺陷存在的。根據(jù)《產品質量法》第42條規(guī)定,銷售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由銷售者負舉證責任,由于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者供貨者的話,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所謂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是指銷售者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法定或者約定的產品質量標準,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懂a品質量法》第40條:“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的;(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銷售者依照前款規(guī)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銷售者未按第一款規(guī)定給予修理、更換、退貨或者賠償損失的,由產品質量監(jiān)督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zhí)行。”
所以,在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中,由產品的直接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不能直接要求生產者承擔違約責任;合同對承擔責任次序有變更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zhí)行,但對于消費者來說,仍然由直接銷售者承擔責任;對已經告知的瑕疵,銷售者可以免責。
1.責任性質不同。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不特定人)的人身、財產損害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換句話說,是因侵權損害的發(fā)生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不以是否存在合同關系為承擔責任的前提,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訴訟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立法技術。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則是以合同關系為前提,違約人是因違反合同而承擔責任,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其責任性質為違約責任,在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為“誰主張,誰舉證”。
2.損害結果和責任承擔形式不同。前者需要有現(xiàn)實損害,后者不需要現(xiàn)實損害結果發(fā)生;前者的承擔形式主要是損害賠償,后者的承擔形式主要有修理、更換、退貨。
3.救濟途徑和求償權主體不同。前者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后者一般先向合同相對人要求補償或者賠償。前者的求償權主體除合同當事人以外,還可以擴大到受害人,后者的主體是合同當事人。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