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樹煥,袁 燕,芮愛菊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1300)
本課題選擇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時段內于我院接受晚期重度疼痛的惡性腫瘤患者共30例,且NRS評分>6分。其中男性18人,女性12人,平均年齡54.6歲,神志清晰,能夠準確表達自身疼痛程度、部位和不良反應;均施行三階梯止痛治療(WHO)[2],疼痛處于不可控范圍。皮下嗎啡泵治療原因:(1)經(jīng)口服給藥雖減輕疼痛,但NRS評分仍超過3分;(2)由于患者存在難進食、反復出汗和腹瀉等狀況,無法施行口服、外貼和直腸給藥等方式;(3)無創(chuàng)給藥模式下,存在重癥不良反應,常見煩躁譫妄、呼吸抑制和直立性低血壓等。
采用電子微量注藥泵,無菌操作下取下微量泵頂端填充的蓋子,用50 ml注射器抽吸藥液,排凈空氣后將藥液注入泵內,注藥完畢,將電子微量注藥泵,打開延長管遠端的翼狀帽,讓藥液自動將延長管內的空氣排干凈,直到有一滴藥液流出后與患者留置針連接并持續(xù)給藥。本研究留置針均為24G-BD型號,以皮下留置的方式留在患者皮下組織處;針刺角度為30~45°,深度為1/2~2/3皮下針頭,隨后立即拔出針芯,用3 m敷貼固定留置針,一般情況下留置針可留置7天[3],初次劑量20~60 mg/24 h。根據(jù)前一天的治療,如NRS評分大于6分或每日出現(xiàn)爆發(fā)痛≥3次,則以20 mg/24 h遞增[4]。
持續(xù)治療7 d時,評估患者治療療效。若無痛,則為完全緩解(CR);若和治療前相比疼痛顯著減輕,且對睡眠和生活無影響,則為部分緩解(PR);若和治療前相比疼痛減輕,對睡眠有輕微影響,但可正常生活,則為輕微緩解(MR);若疼痛程度和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對睡眠和生活存在顯著影響,則為無效(NR)。詳細記錄患者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劑量穩(wěn)定時間。依據(jù)治療療效共劃分為5個等級,0度:疼痛未緩解。1度:疼痛減輕幅度在1/4左右。2度:疼痛減輕幅度在1/2左右。3度:疼痛減輕幅度約為3/4。4度:疼痛徹底消失疼痛緩解率=(CR例數(shù)+PR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
不良反應均為Ⅰ度~Ⅱ度,無Ⅲ~Ⅳ度病例。詳細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呼吸心率、血壓脈搏等,再檢查患者用藥期間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如尿潴留、便秘、惡心嘔吐和是食欲減退等。結果可知,便秘16例(53.3%),經(jīng)多飲水、食用高纖維類食物,調整膳食結構,使用緩瀉劑等方式,得到有效改善。惡心、嘔吐12例(40%),經(jīng)有效的止吐治療可減輕,但隨著嗎啡使用周期的延長,嘔吐現(xiàn)象可自行緩解。排尿困難5例(16.7%),采取膀胱區(qū)熱敷操作得到改善。頭昏、嗜睡1例(3.3%),伴隨用給藥周期的延長,在不對癥用藥的前提能夠自行緩解,且未存在呼吸抑制表現(xiàn)。30例患者均未存在不良反應死亡事件。
止痛效果:其結果為完全緩解22例,占73.3%;明顯緩解5例,占16.7%;總有效率達90%。
癌痛作為癌癥患者常見性、難以忍受性癥狀表現(xiàn),和死亡相比,癌痛更加冷人恐慌和畏懼。原因為:癌痛是因腫瘤臟器轉移、擴散等問題導致,且在逐步壓迫和浸潤內臟器官的同時,加重軀體疼痛,極個別情況下是因并發(fā)癥、心理因素等問題導致,而這也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即癌癥疼痛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控制疼痛是提高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疼痛已經(jīng)列入第五大生命體征[7],可見疼痛的評估也尤其重要。目前癌痛評估方式涉及常規(guī)評估、量化評估和全面評估等原則。阿片類鎮(zhèn)痛藥則是癌痛患者常見藥物。以WHO針對癌癥治療工作中,是以三階梯鎮(zhèn)痛療法為主,經(jīng)有效且合理的鎮(zhèn)痛給藥,超過85%左右患者癌痛癥狀均可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在晚期重癥癌痛患者治療期間,嗎啡泵皮下泵入療法呈現(xiàn)療效佳、起效快、操作簡便和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無需連續(xù)注射給藥即可減輕疼痛,極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生存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