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屈原的古典教育及其價值谫論

      2020-12-13 10:03:33關(guān)鵬飛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屈原古典教育

      關(guān)鵬飛

      (南京曉莊學院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作為愛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本身的教育家身份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①較有代表性的如郭維森《屈原評傳》,該書全面地分析了屈原的文學業(yè)績、政治觀、天道觀、人生觀、審美觀、愛國思想等,唯獨缺少對屈原教育思想、教育活動的論述(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以學界不多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探究其教育思想、教育特點、教育活動等方面②如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將屈原列為戰(zhàn)國教育思想家之一。另有張崇琛:《屈原的教育思想》(《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張惠玲:《淺析屈原的教育觀點》(《青海師專學報》2000年1期),黃露生:《屈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0年第1-2期),黃玲青:《屈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馮象欽、劉欣森:《湖南教育史》第一卷《屈原<楚辭>對文化教育的巨大影響》(岳麓書社2002年版),趙喬翔、姜江:《教育學視野中的屈原》(《三峽文化研究》第6輯,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李霽:《屈原教育思想述考》(《蘭臺世界》2014年第33期)等一系列論文多從屈原的“左徒”“三閭大夫”身份出發(fā)研究問題,隨著出土文獻的發(fā)掘(如1999 年常德市德山寨子一號楚墓出土、現(xiàn)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鄂邑大夫銝(璽)”銅?。┖蛯W術(shù)研究的推進,“三閭大夫”不再被學界認定為官職,而是封爵(詳見鄭志強:《屈原“左徒”“三閭大夫”新詮》,《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秋之卷),則對于屈原教育家的認定也需要做一些相應(yīng)的修正。,而缺乏從古典教育視角出發(fā)的專論。實際上,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較早進行古典教育探索的先驅(qū),從其教育楚國公族子弟的結(jié)果來看,屈原最終并沒有成功,其經(jīng)驗教訓卻值得后人分析、借鑒。無論是屈原古典教育失敗后的自我反思,還是隨之而來的楚國滅亡,都揭示出屈原古典教育的重要價值。因此,本文結(jié)合屈原作品、出土文獻及學者成果,努力通過古代文學與古典教育的跨界研究,還原文學家屈原的多重身份,并以個案研究充實中國古典教育的學術(shù)殿堂。

      一、屈原的古典教育何以可能?

      古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內(nèi)涵,但作為學術(shù)術(shù)語的出現(xiàn)則是古典時代結(jié)束后相關(guān)學者為應(yīng)對現(xiàn)代教育危機而追本溯源的學術(shù)建構(gòu),較早由英國學者利文斯通在他的專著《保衛(wèi)古典教育》①利文斯通《保衛(wèi)古典教育》,英文初版于1916年,后多次再版,中文版最早由邵威、徐楓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近期由朱鏡人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中提出。但這本書并沒有給“古典教育”下定義。余小茅在同名書評《保衛(wèi)古典教育》中歸納了古典教育的兩重內(nèi)涵:“其一是重視關(guān)于古典語言及其著作的教育。其二是重視古典永恒主義意義上的人文教育?!雹谟嘈∶?《保衛(wèi)古典教育》,《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2期,第77頁。劉恒則歸納為三層含義:“其一,古典教育主要指相對于流行的自然科學學科而言的永恒的人文學科,它向我們傳授關(guān)于‘人’的知識,從而彌補了自然科學學科在教育中存在的巨大豁口;其二,課程內(nèi)容以精選的古典著作為主,具體而言,重視對古典著作中的歷史、藝術(shù)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學和古典語言的學習;其三,古典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單純?nèi)ゴ龠M個人知識量的增長,而是促進心智發(fā)展,‘即訓練心智的好奇心、敏銳性、勤奮、耐心和熱愛真理’?!雹蹌⒑?《古典教育思想的堅韌守望——評<保衛(wèi)古典教育>》,《滁州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136頁。把這兩種定義疊加起來,屈原對子弟的教育內(nèi)容都與之相符,我們試分別舉例論之。如關(guān)于“人的知識”或人文教育等,屈原的區(qū)分“美人”“黨人”即是此意。再如“古典語言及其著作”或“古典文學和古典語言的學習”等,屈原精心培育的大批文學家即是此教育內(nèi)容的明證,如宋玉、景差等。最后,如“促進心智”等,屈原的《天問》等即有此功能。這雖是簡單比附,卻揭示屈原古典教育的實質(zhì)。

      實際上,古典教育研究方興未艾,其內(nèi)涵將會隨著研究進展不斷得到深入揭橥和豐富,比如柯小剛指出“古典教育是一種當代教育:既是當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基礎(chǔ)”④柯小剛:《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講稿兩篇》,《大學教育科學》2017年第3期,第4頁。、劉鐵芳指出教育研究中古典傳統(tǒng)的三個特征⑤劉鐵芳:《重啟教育研究的古典傳統(tǒng)》,《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等。隨著對古典教育傳統(tǒng)的追溯,古典教育的內(nèi)涵必將得到極大的擴充,很多學者已展開此類研究,如李長偉《中國古典教育次第:從“切磋”到“琢磨”》⑥李長偉:《中國古典教育次第:從“切磋”到“琢磨”》,《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柳倩《重溫古典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啟示》⑦柳倩:《重溫古典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啟示》,《小說評論》2013年第5期。等。筆者對屈原古典教育的探究亦因此而發(fā)。

      就目前古典教育的研究趨勢來看,主要以補充近現(xiàn)代教育中的不足為主,如“一旦我們?nèi)蛔蚤]于當下繁雜的知識體系以及流行時尚之中,失去與古典傳統(tǒng)的悉心碰撞,教養(yǎng)性教育就失去了精神的源流”⑧劉鐵芳:《古典傳統(tǒng)的回歸與教養(yǎng)性教育的重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36頁。、“當前的教育價值觀迥異于古典,即論‘用’而不論‘體’,不再重‘大道’而輕‘小術(shù)’”⑨王坤慶、陳亞凌:《古典教育價值觀的現(xiàn)代失落及重拾》,《教育學報》2016年第4期,第6頁。、“對于教師而言,他的首要使命,是韓愈所言的‘傳道’,是柏拉圖所言的‘引導靈魂轉(zhuǎn)向善的理念’,是奧古斯丁所言的交給門徒詞語‘所指示的實在’”⑩李長偉、謝鎰遜:《教育:在返回古典中前行》,《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74頁,第75頁。等。這當然體現(xiàn)出古典教育研究的時代價值,但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誠如李長偉、謝鎰遜所擔憂的那樣:“當我們向教育傳統(tǒng)往復(fù)時,要小心謹慎,不要先入為主,甚至可以這么說,不是我們帶著‘現(xiàn)代的機心’去‘追求’教育起源,而是教育起源‘饋贈’給我們希望之光?!盵11]李長偉、謝鎰遜:《教育:在返回古典中前行》,《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74頁,第75頁。筆者認為,通過對屈原的古典教育較為全面的考察,不僅可以饋贈給我們一些希望之光,也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教化,如《禮記·經(jīng)解》就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雹贄钐煊?《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00頁。楚國也非常重視教育,《國語·楚語》記載申叔時論教育說:“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雹谧笄鹈髦f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9頁。兩相比較可知,楚國教育跟中原教育有同有異③可參見涂又光:《中國高等教育史論》(第3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94-295頁。。屈原的古典教育應(yīng)當是在楚國教育基礎(chǔ)上進行的,他的獨特價值就在于,申叔時一筆帶過的“文詠物以行之”的教育,在屈原的作品中得到較為完整的展現(xiàn)。

      二、屈原的古典教育及其結(jié)果

      屈原被封為三閭大夫,但三閭大夫究竟是官職還是爵位,歷來記載都有出入。④《楚辭·漁父》中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彼抉R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亦引此文。從漁父見到被流放的屈原,仍然稱之為“三閭大夫”來看,是官爵的可能性更高。那么其封地在哪里?鄭志強認為是在三戶亭,即楚國發(fā)祥地丹陽(鄭志強:《屈原“左徒”“三閭大夫”新詮》,《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秋之卷,第79頁),張旋、張啟揆則認為是三閭鄉(xiāng)(張旋、張啟揆:《屈原“三閭大夫”考》,《云夢學刊》2004年第2期,第13頁)。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的說法則傾向于官職,他說:“屈原與楚同姓,仕于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jiān)察群下,應(yīng)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蓖跻菡J為三閭大夫是掌管屈景昭三個王族的官員,目的是整理宗族譜錄,率領(lǐng)三族中的賢良之士,共同激勵國人。盡管目前學界對此問題還不能做出完全的回答,但就這兩種回答來看,都說明“三閭大夫”給屈原推行古典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如果是封爵,則屈原總有其教育的具體受眾,即領(lǐng)地里的人才;如果是官職,則教育受眾更大,盡管流放之后受眾會受影響,但屈原的教育身份已經(jīng)確定。然則屈原古典教育具體包含哪些內(nèi)容?就《楚辭》中屈原的相關(guān)作品等資料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以好修為中心的素質(zhì)教育、以懷疑為重心的批判教育和以治國為核心的能力教育。

      (一)以好修為中心的素質(zhì)教育

      “好修”在屈原的作品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其古典教育培養(yǎng)人的起點?!峨x騷》中便多次出現(xiàn)“好修”,有屈原自述者,如“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雹菸闹兴冻o》原文皆出自林家驪譯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有借女媭之口以印證者,如“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有借巫咸之口以印證者,如“茍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有借反面教材以突出其重要性者,如“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由此可見,“好修”在屈原教育思想中的中心地位。屈原的好修有歷史依據(jù),他指出,明君之所以能網(wǎng)羅人才,就在于自身“純粹”,即“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因此他把好修的賢君稱為“靈修”,如“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同時,屈原的“好修”也融入自身的體悟,如“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因此屈原把好修的前世賢臣稱作“前修”,如“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甚至對屈原來說好修就是娛樂,他在春天“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長洲之宿莽”,這些香草就象征著他的美德,而他把積累美德當作“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的娛樂方式。屈原這么做并沒有任何目的性,更別談功利性了,因為“余獨好修以為?!?,喜好美潔是屈原的習慣,也是他的“所樂”。

      屈原的“好修”是在中原文化“修身”基礎(chǔ)上的發(fā)展。一般認為修身是儒家的主張,實際上其他諸子亦有類似主張,如《韓非子·孤憤》就說:“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潔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yè)。”①韓非:《韓非子》,李維新等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頁。修士便指修身之士。只不過以儒家最為提倡。如《孟子·盡心》就說:“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雹谥祆?《四書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60頁。《荀子》則立《修身》專篇以倡之。可見當時中原地區(qū)“修身”的普遍性。楚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但在與中原文化的碰撞中,也吸收了其先進部分,比如“修身”。經(jīng)屈原融合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之后的“好修”,體現(xiàn)在個人身上是“好修”品格,體現(xiàn)在國家層面是“美政”措施。

      在屈原看來,所“修”內(nèi)容分為儀容(如“進不入以離憂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和品德(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兩部分,這兩部分也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因此他又說“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也是用“好修”來培養(yǎng)學生的,這在其作品中沒有直接資料,但是通過他批評學生的話可以看出他對“好修”之強調(diào):“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奔热蛔?yōu)槭挵惖男∪耸且驗闆]有“好修”所致,那么反過來說,想要成為“芳草”,必然需要“好修”才可以達到。由此可見,屈原古典教育的中心是以“好修”為代表的素質(zhì)教育。

      但是很遺憾,屈原的“好修”教育最后失敗了。首先,“好修”失敗并非始于屈原,他說:“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鼻百t好修最后被剁成肉醬,也非少見。其次,屈原自身“好修”也沒有獲得成功,他說:“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敝匀绱耍谟凇霸粌擅榔浔睾腺?,孰信修而慕之”,即當時缺乏真正美好的“信修”者。前兩類所謂的失敗,主要指政治上的失敗,而非好修本身的失敗。最后,屈原的“好修”思想在學生身上徹底失敗,如宋玉《九辯》繼承屈原“好修”思想,但已經(jīng)由治身治國蜷縮到躲避劫難,如“今修飾而窺鏡兮,后尚可以竄藏”,認為如今修飾容貌照照鏡子,今后還有機會躲過劫難,已非屈原好修之原有目的。

      (二)以懷疑為重心的批判教育

      懷疑是屈原難能可貴的精神。上文中講到屈原“好修”,但最終因為流俗之強大而歸于失敗,起碼從政治和教育上來看如此,因此通過懷疑而批判,成為屈原尋找新道路的重要方法,這也反映到他的古典教育上。這類精神主要集中反映在《天問》中。關(guān)于《天問》的性質(zhì),歷代說法很多,其中跟我們今天的論題較為密切的觀點是歷史教材說。吳龍輝教授通過清人夏大霖《屈騷心印》所說“《天問》之文,今策問之式也”,提出新說:“《天問》正是一部用韻文寫成的教材,所使用的韻文也是以四言為主。不過,它所傳授的知識屬于歷史方面,我們可以說它是一部歷史教材。”③吳龍輝:《<天問>為歷史教材說》,《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6期,第120頁。此說甚為有見,然亦存在一些問題。如文中批評王逸的“呵壁題詩”說,古人正有以繪畫為教育之舉者,如《魯靈光殿賦》中的“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這些繪畫的目的是“賢愚成敗,靡不載敘。惡以誡世,善以示后”④嚴可均輯:《全后漢文》下冊,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第590頁。。因此屈原完全可以在壁畫的基礎(chǔ)上,再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教育。因此,筆者并不截然以《天問》為教材或策問,但贊同魯迅對《天問》精神的把握,他在《摩羅詩力說》中說:“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雹蒴斞?《魯迅全集·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71頁。而這本身會形成教育效果。

      屈原的懷疑精神展現(xiàn)在多方面,本文主要集中在育人部分。屈原對歷史人物皆有超出流俗的獨立判斷,這也是《天問》中最精彩的地方。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受教。首先,屈原對古圣之君亦有懷疑精神。屈原其實是比較推崇堯舜的,他在《離騷》中多次提到他們,如“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屈原對他們毫無批判,他在《天問》中就問:“舜閔在家,父何以鱞?堯不姚告,二女何親?”屈原指出,帝堯沒有告知舜的父母就把婚事決定了,似乎不符合當時嫁女的正常程序??梢娗瓕蛩词谴嬖谝恍┮庖姷?。其實不僅如此,屈原對禹也有類似質(zhì)疑,比如與涂山女的野合:“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臺桑?”后面以啟對天帝的祭祀和對母親涂山女的不孝做對比,傾向也很明顯:“啟棘賓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由此便可以看出,在屈原心中,所謂的君王是不是圣人,是非常需要考究一番的。

      不僅對君王有批評,屈原對賢臣也有自己的看法。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以屈原的公族身份而言,應(yīng)該跟伍子胥不共戴天。但屈原卻不如此,他在《涉江》中說:“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把伍子胥尊稱為“伍子”,跟比干并列,成為自己的榜樣。又在《惜往日》中說:“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蓖ㄟ^伍子胥自殺后吳國被滅,來說明賢臣之重要價值。有人因此懷疑此詩非屈原所作,這正是后世愚忠思想的誤導。

      以上通過君臣兩方面的例子來說明屈原的懷疑精神,他甚至直接說“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惜往日》)這種話,把楚君比作“壅君”,這在當時真是驚破天地之論。對君臣尚且如此,對污濁現(xiàn)實的批判也就屬于屈原的“日常操作”,比如:“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保ā稇焉场罚┯秩纾骸氨娵o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保ā栋й罚┐祟惿醵?,不一一列舉。

      對君王的批判精神,是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重要方面,但很不幸,他的學生們都沒有學到這一點,司馬遷沉痛地指出如下事實:“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鼻膶W生宋玉等人,雖然學習屈原“從容辭令”,但并沒有繼承他的批判精神,最終都不敢直諫楚王。

      (三)以治國為核心的能力教育

      無論是“好修”的素質(zhì)教育,還是“懷疑”的批判精神,屈原古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治國。這跟戰(zhàn)國末期日漸激烈的戰(zhàn)爭有關(guān),縱橫家頓弱曾說:“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①劉向著,姚宏、鮑彪等注:《戰(zhàn)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38頁。當時楚國作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之一,處在機遇與危機并存的時候,如何更進一步強大楚國就成為當時的時代課題。在這種氛圍下,屈原也確實受過楚懷王信任,把治國當作自身的使命,他說:“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保ā断铡罚哪壳暗馁Y料來看,屈原不僅將治國當作古典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把治國能力當作古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屈原的治國能力教育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正面的典型和負面的教訓。正面典型中有君臣際遇、互相成全者,如“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于庖廚。呂望屠于朝歌兮,寧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惜往日》)亦有設(shè)問引導者,如“伯昌號衰,秉鞭作牧。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亦有直接指出賢臣對于國家重要性者,如《天問》:“吳獲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兩男子”。亦有直接闡述治國之方者,如《國殤》所標榜的尚武精神:“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薄峨x騷》所贊揚的國君耿介遵道:“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推行美政:“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断铡匪瞥绲男薹ǘ龋骸胺钕裙σ哉障沦?,明法度之嫌疑?!薄峨x騷》所倡言的知錯能改:“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等等。

      負面教訓也有很多類。有君王多疑多變,如《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有君王信讒,如《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有舉歷史上君臣之事以啟發(fā)者,如《惜誦》:“晉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讒而不好。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吾聞作忠以造怨兮,忽謂之過言。九折臂而成醫(y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有舉君王近女色、小人的歷史教訓,如《天問》:“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天命反側(cè),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負面教訓內(nèi)容很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屈原的態(tài)度,他在對楚王絕望之后,并沒有選擇向負面教訓投降,仍以死抵抗,如《悲回風》:“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來者之悐悐。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乃至最終“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總體來說,負面教訓跟正面典型形成鮮明對照。這或許也是屈原有意安排,從而使教育效果更為明顯,因此往往有正面典型與負面教訓前后出現(xiàn),如《離騷》:“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把“堯舜”跟“桀紂”對比,讓楚王選擇。又如《惜往日》:“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yōu)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卑褏峭醪恍盐蜃詈髧覝缤龊蜁x文公幡然醒悟使國家強盛放在一起,教育效果更佳。

      跟前面的教育一樣,屈原以治國為核心的能力教育最終沒有成功。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首先,在屈原生前,楚國就已經(jīng)政治昏暗,百姓流離,這在《哀郢》①研究者很容易將本篇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白起攻破郢都之事聯(lián)系起來,但經(jīng)過學者們的多方努力,可以證明此說不可靠。因為屈原如果見到郢都被攻滅,感情絕非如此凄婉而已,且詩中無一字涉及。究此說盛行之原因,蓋國人詩史觀念太盛,說詩若無歷史依傍,則缺乏安全感。如果一定要為此詩中的人民流離之事尋找理由,倒是朱熹之說更為通脫:“屈原被放時,適會兇荒,人民離散,而原亦在行中,閔其流離,因以自傷。”但不管怎么說,楚國不僅沒有治好,反而陷入混亂則是無疑的。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他說:“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逼浯?,屈原死后,他的學生也沒有治理好楚國,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鼻篮螅膶W生不敢直諫,楚國日漸削弱,最后被秦國所滅。

      三、屈原古典教育的失敗及其價值

      屈原的古典教育內(nèi)容豐富,上文所舉不過犖犖大者。然亦多以失敗告終。此所謂失敗,乃指屈原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對象身上沒有達成,而不是說其古典教育本身是失敗的。屈原自己已認識到這種失敗,他在《離騷》中多次提到,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痹谂嘤瞬胚@方面,屈原沒有藏著掖著,他把自己“重之以修能”的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種下大片的香草,預(yù)備著時機成熟的時候為國效力??墒沁@些人才卻在自己被楚懷王疏遠之后,化為一片荒蕪的雜草。

      這種教育子弟的失敗,是屈原心痛之殤,因此該段不久,屈原又舊事重提:“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既干進而務(wù)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弊钭屒y以忍受的是“時繽紛其變易”的變節(jié)。變節(jié)前面屈原已寫過,在描寫過程中,屈原既保持與前文所寫變節(jié)主題的連貫性,以看出此類變節(jié)的持續(xù)性,也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入新的因素,以看出此類變節(jié)的復(fù)雜性。持續(xù)性可以從“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看出,簡單可以概括為同盟變?yōu)閿橙?。這些“茍得列乎眾芳”的香草,如蘭等,可能背后暗示著某些屈原變節(jié)的盟友,但這里不取此說,因為容易誤導成屈原也拉幫結(jié)派。這里的所謂同盟,僅僅意在表示本屬“眾芳”行列。復(fù)雜性則表現(xiàn)在“樧又欲充夫佩幃”,樧又想混進佩的香囊里,可概括為敵人裝扮成朋友。如果說同盟變?yōu)閿橙烁屓丝杀脑挘瑪橙搜b扮朋友更讓人可憎。無論是哪一種,都在揭示著屈原的古典教育最終沒有達到“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的教育目的。

      作為當代人,重提屈原此類失敗并非揭其傷疤,目的還在于為今天的古典教育服務(wù)。然則屈原的失敗,可否給后人一些啟示?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可從三個方面來概括其價值。首先,從屈原的教育經(jīng)歷以及失敗后果中可以看出古典教育的現(xiàn)實性和重要性,即古典教育之成敗關(guān)乎國家興亡。屈原感嘆“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可謂痛心疾首。那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實?需要教育!尤其是“好修”所代表的素質(zhì)教育。同樣擁有“內(nèi)美”,教育可以使其越來越好,如“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教育或教育不成功,則會“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連原來所具有的“內(nèi)美”也不復(fù)存在,被流俗同化。這時候看起來似乎還是美,但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美了,誠如屈原批評宓妃那樣:“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既然“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好蔽美而嫉妒”,那自然就會導致“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使整個國家遭殃。

      其次,屈原古典教育目的的失敗,揭示出古典教育的局限性,即古典教育屈服于社會風習。這其實也是教育的矛盾所在。前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改變風氣,但教育對象卻是社會中的人,不能不受社會風氣之影響。屈原本身還有極為不利的條件。由于楚懷王重用年輕的屈原進行改革,使屈原看上去,起碼表面而言,頗有躁進的跡象;但這并非屈原本意??墒撬膶W生卻“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屈原也視作躁進之輩,使屈原不得不一再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在于“追逐”名利,而是擔憂修名不立,基業(yè)不穩(wěn),國運不昌:“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可是讒言繁盛,難免混淆視聽。除了不斷聲明之外,屈原更要用實際行動證明,為此他終身保持“好修”的品格,不斷用各類香草裝飾自己。當他自信地喊出“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之際,他所面對的卻是那副在時光中必然衰老的軀體——“老冉冉其將至”“長顑頷亦何傷”!屈原在頗感絕望的心緒中,做出激烈的行為:他要效法前修,通過呼應(yīng)前修來以身作則,暗中包含著“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希冀,期待后人也能像他接續(xù)前修那樣接過他手中的火種,并傳遞下去。然而就當時的現(xiàn)狀來看,“眾芳蕪穢”,使屈原不敢抱太多希望。屈原并沒因此消沉,反而勇敢地與世俗斗爭??墒牵斔膶W生也變成他要抵抗的“流俗”份子的時候,社會習俗之強大和他個體教育之渺小,已不言而喻。

      最后,屈原通過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憤以抒情”,在“吾獨窮困乎此時也”的絕望處境中保留希冀,揭示出古典教育通過人文作品展現(xiàn)出的超越性,即“雖不周於今之人兮”,卻對后世有作用。試想,如果屈原面對挫折,“懷朕情而不發(fā)兮”,則后世文學的“發(fā)憤著書”也就失去著落,更重要的是,像宋玉這樣“不敢直諫”的學生,就連“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九辯》)的牢騷都不敢抒發(fā)了。這種超越性更體現(xiàn)在后世名士對屈原的自覺認同,即很多名士都喜歡讀《楚辭》,久而久之,讀《楚辭》慢慢成為名士的重要標志?!妒勒f新語·任誕》就說:“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土?!雹賱⒘x慶:《世說新語》,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第190頁。在王孝伯看來,名士不一定需要奇才,只要空閑的時候大口喝酒、熟讀《離騷》,就是真正的名士?!段簳けR玄傳》中也說:“盧郎有如此風神,唯須誦《離騷》,飲美酒,自為佳器。”①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83頁。誦讀《離騷》是成為名士這樣“佳器”的重要方法。南宋陸游有詩說:“癡人未害看《周易》,名士真須讀《楚辭》?!雹阱X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68頁。又進一步從《離騷》擴展到《楚辭》,從中都可以看出屈原的古典教育文學化所帶來的對后世的教育意義。

      總之,屈原古典教育的目的在當時沒有達成,在后世卻意義重大,這種意義除前文所講對“名士”的價值之外,也對我們今天的古典教育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fā)。然此種種,都與屈原自身對自己古典教育理念的踐行分不開,他在《涉江》中說:“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因此,屈原對我們當下的古典教育和教師教學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猜你喜歡
      屈原古典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從不同側(cè)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
      金橋(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夢見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教育有道——關(guān)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怎樣讀古典詩詞?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定西市| 垫江县| 周至县| 新郑市| 北安市| 盖州市| 凤台县| 蒙山县| 临西县| 始兴县| 澎湖县| 繁昌县| 隆昌县| 天祝| 鸡西市| 浦北县| 大同市| 海阳市| 垫江县| 苏尼特右旗| 北流市| 调兵山市| 肇东市| 富阳市| 尉氏县| 孟州市| 巩义市| 平利县| 乌兰县| 祥云县| 广汉市| 德庆县| 平原县| 太和县| 张家界市| 美姑县| 郧西县| 青州市| 台前县| 崇阳县|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