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領弟
摘 要:古詩詞中有很多意象,其中“花”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詩人、詞人常常詠唱的意象之一。本文在對意象進行基本闡釋的基礎上,結合一些詩作,分析古詩詞中“花”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意蘊與含蓄美之間的關系,以及詩歌含蓄美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古詩詞 花意象 含蓄美
“花”意象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韻味,人們在它身上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情愫和期盼。加之與文化融合后,它在中華民族的心理有了很多固定的內涵和審美情趣。所以,當詩詞中出現(xiàn)“花”的意象時,無論是詩詞作者還是讀者,都會不自覺地調動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從而讓簡短的詩詞和簡單的意象,蘊含了無限的內涵和美感。
一、意象釋義
意象就是蘊含作者個性化情感的物象,是作者情感和靈思的客觀載體,加深了詩歌的審美愉悅,使詩歌更有張力。正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所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辫b賞古詩詞,意象絕對是關鍵的抓手。意象所蘊含的意義,所寄托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識,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
二、“花”意象使詩歌含蓄婉約的緣由
1.花的自然生長習性
花,大多盛放在初春和仲春,到了暮春,百花凋殘,真是“東風無力百花殘”,不由得引起人們的傷感;感傷美好易逝,年華易老?;ㄖ校娙俗類墼伋漠攲俸苫?、菊花、梅花、桃花。荷花生長在淤泥之中卻不染塵埃,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菊花開在秋季,此時百花已謝,唯獨它爛漫繁盛,如唐代詩人元稹《菊花》中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之句,而且菊花凋零時,如果不是人為原因,花瓣是不會凋散的,仍會緊抱枝頭,所以宋人鄭思肖有“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梅花是報春花,它盛開在臘月,冰天雪地中,它凌寒開放,帶來春的消息,如毛澤東的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桃花因其顏色艷麗,與少女美麗的容顏相似,所以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人面桃花相映紅”之句?;ū旧砭哂械淖匀涣曅耘c詩人所追求的價值觀以及寄托的情感相契合,于是它成為詩歌最佳的情感載體,使詩歌不用借助其他的辭藻,就已經把情志含蘊其中了。
2.花與文化融合產生的審美心理和價值觀
花,本身在中國文化中就有“美好”之意。因為有了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荷花被賦予了“高雅和不同凡俗”;因為周敦頤的《愛蓮說》,荷花又寄托著高潔、不染塵埃的君子之風;菊花因為與陶淵明相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有了隱者之名;因著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梅花有了端莊雅秀、清淡高雅之韻味;牡丹因為在李唐盛世被偏愛,所以有了富貴昌盛之意;因為桃花源,而使桃花洗去了妍質,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庇護所……
當詩詞中出現(xiàn)此類意象,它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花,而是蘊含了詩人的情感追求和價值觀的文化載體。這是特殊的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積淀,流淌在了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含有這些意象的詩句,一經碰觸,便牽引出深厚的文化與情思。
3.運用虛實相生、比喻、雙關等表達手法
花在詩詞中多用來比喻女子的容貌。如李白寫楊貴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以及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借花寫出了女子容貌的嬌艷動人或憔悴枯槁。南北朝時的 《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則運用雙關手法,“蓮子”諧音“憐子”,表達了采蓮女對心上人的思慕和憐惜。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其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流水”“落花”是眼前實景,而這同樣是在虛寫女子的容顏在等待中逐漸凋零,而丈夫卻還在外游學,寫出了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和埋怨。這些匠心獨運的手法,讓詩歌在簡短的數(shù)語外,有了無窮的意蘊。
三、詩詞含蓄蘊藉的美感
1.讓情感克制內斂,幽曲而悠長
在古典詩歌中,也有許多情感熱烈奔放、直白大膽的。如《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又如敦煌曲子詞《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這些詩歌之所以被人稱道,首先在于以含蓄為主流的社會,它們如一朵奇葩,傲視群芳;在那個女性集體失聲的時代,它如一聲驚雷,傾瀉著女性的情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強烈的沖擊過后,并未給人留下回味和咀嚼的空間。反而那些簡單而韻味悠長的詩句,久久在我們心頭
蕩漾。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焙喍處拙湓姡瑓s把女主人公思念的人是誰,那個人是什么樣,女主人公內心的婉約情致表達得淋漓盡致,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韻味深長的芙蓉花?!败饺亍敝C音“夫容”,女子挽起裙裾,渡過江水,來到水邊,面對那么多的蘭花芳草,她卻對“芙蓉”情有獨鐘。這是因為那是心上人的樣子。當然,也因為芙蓉在古典詩詞中還具有的美好、高潔、純潔、不同凡俗的意蘊,讓這簡短的幾句詩飽滿而信息豐富。
我們了解到,女主人公思慕的心上人有著高潔、美好、忠貞的品行,而在香花蘭草的圍繞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位清新脫俗、志趣高雅的女子,以及二人之間雅致動人的情感。詩中,情感噴發(fā)的句子很少,整首詩營造了一種淡雅清幽的意境,就連憂傷也是淡淡的,克制的??稍绞钦谘?,越是抑制,越讓人想窺探這未加明說的情愫。詩中那未言明卻在你心頭縈繞不去的意味,才是詩的精妙之處。詩歌的含蓄婉約,意象絕對功不可沒。
2.留有回味想象的空間
詩歌推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周振甫先生曾這樣解釋這句話:“既要寫文,怎么能不著一字呢?這大概指言外之意不說,所以不著一字。雖不說,已含蓄在所說的話內,所以盡得風流?!蔽蚁朐姼柚械难酝庵獠攀亲屓蒜袢恍膭拥木売伞?/p>
吳越王一日忙完政務,出門透氣,看見春花爛漫,想起回家省親的夫人,于是就給夫人寫了一封信,信中只有寥寥數(shù)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北臼窍肽钪翗O,卻不直接催促,既體諒夫人與家人相聚的不易,又把自己的思念表達得含蓄婉轉。我想與你一起度過這美麗的春光。這樣的男子,雖貴為君王,卻不乏對愛人的體貼與細膩。我想,他的夫人讀到這封信,內心應該充滿了歡欣與甜蜜。
南北朝詩人陸凱有一首《贈范曄》,詩中寫道:“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看似平淡質樸,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費心的構思,而這一隨意的舉動,卻用心深沉。這“一枝”是報春的梅花,梅花在中國文化中是孤傲、高潔、錚錚鐵骨、不同俗流的象征,這一舉動,不僅描繪出作者高雅的情趣與追求,也表達了他對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枝”來形容“春”,借梅花報春的特征,營造出一種浩渺無垠的意境。這不是一枝花,而是充滿無限可能和希望的春天!
這就是詩歌含蓄深婉的魅力,你看到的寥寥數(shù)語只是冰山一角,有窮的語言根本表不盡無窮的意。那辭藻,那意象,那手法,只是表象,透過詩歌的表象,體會它的含蓄,你才能真正明白詩的力量!
總之,自然是藝術的源泉,總能引發(fā)詩人的萬千情思。自然萬物中最奪目,能讓所有人憐愛的,莫過于鮮花了?!盎ā币云洫毺氐膶徝捞卣?,成為古代文人爭相詠唱的對象,借“花”來感傷時運,寄情托思。
在我國燦爛的詩詞文化中,關于“花”的詩句不可勝數(shù),且大多是經典,使“花”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審美內涵和永恒的生命力?!盎ā背休d了作者的婉轉情思,成就了詩詞的含蓄蘊藉、婉約動人,同樣,詩歌也讓“花”的生命力長存,并不停地生長!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中華書局1992年。
[2] 趙瑩《中國古詩詞中的花意象》,《北方文學》2018年第6期。
[3] 王義挺《古典詩詞的含蓄美》,《語文知識》2014年第10期。
[4] 朱春雷《中國古典詩詞的含蓄美及成因》,《文學語言學研究》2010年第29期。
[5] 張瑜《古代詩詞中“花”意象的美學分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