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1982年,18歲的馬云參加了高考,但是卻以落榜而告終。隨后第二年,參加了第二次高考,又以失敗而告終。直到有一天,馬云在送雜志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路遙的著名小說《人生》,看到書中這么一句話:“人生兩大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一是躊躇滿志?!保ㄊ挷{)讓一度萬念俱灰的馬云如醍醐灌頂,重新振作了起來,最終在第三次高考中,如愿考上了大學,從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多年之后,馬云在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感觸很深:18歲時,我是蹬三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請以“讓我們一起走進___________(橫線空缺處請?zhí)顚懴嚓P書籍書名)”為副標題,向同學們介紹你的讀書心得,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寫作指導
立意角度一:文字與思想的碰撞
材料中說,當馬云無意中看到路遙的著名小說《人生》書中這么一句話:“人生兩大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一是躊躇滿志。”讓一度萬念俱灰的他如醍醐灌頂,重新振作了起來,由此可見,是書中的語言與“我”產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從而讓“我”在挫折中重新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引用書中的相關文字,是為了更好地詮釋文字對“我”所產生的影響??忌纱它c切入,可以讓書中的文字與你我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交流與碰撞。
立意角度二:情節(jié)與人生的共振
材料中說,馬云共參加了兩次高考,但卻均以落榜而告終。由此可見,馬云當時是處于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而《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來自農村的高中畢業(yè)生,他在追求夢想時屢遭挫折,但是不放棄的精神激勵著當時的“我”,從作品的情節(jié)與“我”的人生產生了精神上的共振,從而讓“我”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勵??忌纱它c切入,可以更好地在豐富作品內容方面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考。
立意角度三:作者與讀者的共情
材料中說:“多年之后,馬云在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感觸很深:18歲時,我是蹬三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讀者之所以從作品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情感共振,并為其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那么其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作者的人生歷程及感悟與讀者產生了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共鳴。從作者的角度來闡釋其作品內在的涵義,會更彰顯文章的深度??忌纱它c切入,可以更好地把作家、作品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讓情感更有深度。
推薦素材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與尼采
1865年,21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后,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與此同時,這個曾經(jīng)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游、毆斗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這是尼采生涯中發(fā)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一次偶然,他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發(fā)現(xiàn)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問題的折磨,并且用哲學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同一悲觀看法,便頓有覓得知音之感。他從叔本華那里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叔本華的陰郁色彩從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例文
追尋生命中的光
——讓我們一起走進《吶喊》
一考生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正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你我,都難免會不知所措,徘徊不定。路遙的《人生》給了馬云前進的動力,而《吶喊》給我們帶來的是直面未來的希望。讓我們一起走進《吶喊》,跟魯迅先生一起追尋生命中的光。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有你我都非常熟悉的《故鄉(xiāng)》《孔乙己》《阿Q正傳》《藥》《狂人日記》等等,真實描繪了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真實的社會生活?!犊袢巳沼洝肥囚斞傅谝黄自挰F(xiàn)代文小說,在此之前他也曾抄碑文、讀佛經(jīng),枯燈獨坐,就這樣度過了四五年的時光,當時的他也如現(xiàn)在的我們一樣,在思索著選擇的道路,只是他遇到挫折,沒有輕易放棄,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吶喊》。
如其序文所言,這吶喊不是遙遠曠野里簡單的嘶喊,而是在“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里的吶喊,明知叫醒了幾個熟睡的人,毀壞這鐵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你我都無法否認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而這“希望”恰如《故鄉(xiāng)》中所說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蔽覀兺ㄟ^《吶喊》,回到魯迅先生所生活的黑暗的時代,那時他所遇到的困難與壓力估計是我們現(xiàn)在所遇到的千萬倍吧,然而,他還在尋找著無所謂有的“希望”,這何嘗不是給你我?guī)硇撵`上的震撼?
不管是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靈藥的夏瑜,還是迷信而又艱辛,最后還跟“我”要了香爐與燭臺的閏土,不管是心地善良而又窮途潦倒,最后做了小偷小竊的事給折磨而死的孔乙己,還是做著短工度日又受盡嘲笑,卻以捉弄小尼姑為樂的阿Q,他們的命運,都是那么地可悲又可嘆!然而,剖析國民性,只有直視這些可悲而又可嘆的生活中人,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魯迅先生用其化為手術刀的筆,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本來面目,我們知道他一直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夏瑜的墳墓邊不是還圍著一圈紅白的花嗎?宏兒和水生未來不也會有新的生活嗎?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總要戰(zhàn)取光明,即使自遇不到,也可以留給后人的?!彼?,于《吶喊》中,跟上魯迅先生的腳步,去追尋生命中的光,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明白,這個世上,就算沒有路,也可以自己走出一條路來,那就是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馬云在路遙的《人生》中找到了改變自己人生的力量,而你我在魯迅先生的《吶喊》中找到的,相信比你我想象中要多,要來得更沉重,那就是追尋生命中的光,不僅點亮自己,也要照亮他人,肩負起自己的時代使命,讓自己與社會、國家一起共命運同呼吸!
我的發(fā)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評點:文章亮點有三:其一是,緊扣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很好地完成了作文要求的任務;其二是,彰顯了鮮明的邏輯思辨性,在鐵屋子里吶喊就是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并借用書中的相關人物事件進行論證,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其三,運用多種論證手法,語言流暢,富有文采。
(編輯: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