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黎錦暉于1917年創(chuàng)立了明月音樂會來進行歌舞的教學,培養(yǎng)了許多的歌舞人才;1927年在上海,黎錦暉又一手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yǎng)歌舞人才的學校。
在教學中,他借鑒了歐洲的教學方式并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體系。聲樂方面,他將傳統(tǒng)民間音樂和近代的歌曲融會貫通,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器樂方面,他不為了教授專業(yè)的器樂演奏家,而主要是為了用器樂進行伴奏,所以器樂的教學以鋼琴為主。在學習鋼琴的時候不要求掌握大量高難度的彈奏技巧,只要能夠簡譜完成伴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習時間。
黎錦暉所采用的這種辦法能在較短的期限內教授出實用的音樂人才。他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地帶動每個人的積極性,縮短了教學的時間,使學生很快可以獨自進行表演。
在現(xiàn)代社會學科的建設以及細化趨勢下,音樂教學也愈發(fā)“專門化”。專業(yè)技術學科中,聲樂學習中只注重唱,器樂只注重演奏,對于音樂學界內的前沿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而音樂學理論專業(yè)“一門心思搞學問,兩耳不聞表演事”“各司其職,互不干涉”。精細化導致學生教育缺乏多面性,這是目前學科的“惡象”。我們在接受精細化的音樂教育時,是否可以兼顧綜合性,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在現(xiàn)代美育的推廣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音樂這一學科。批量化的學習亦是目前的現(xiàn)狀。批量化的學習導致批量化的教育以及缺乏個性。這致使音樂教育不能“因材施教,百花齊放”。
1921年,黎錦暉創(chuàng)作了《可憐的秋香》,開啟了兒童歌舞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流。黎錦暉寫了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兒童音樂劇。在選材上,黎錦暉采用了大量公眾所熟悉的中國民間音樂素材,使他的音樂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他的兒童音樂劇被視為早期音樂劇的鼻祖。其音樂輕快、活潑,音樂形象豐富多彩,充滿了活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1929年左右,黎錦暉開始由最初的兒童歌舞音樂創(chuàng)作轉向家庭愛情歌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代表作品有《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等。這些作品諷刺辛辣,對當時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男女有一定的反諷意義。
后來,黎錦暉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低俗,負面的情歌。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基于成人的愛情。內容低俗露骨,很多是描述女性的窈窕身材、外在美。巧言令色,以輕佻的情話為主要內容。但是這些歌曲在當時的上海歌舞廳中卻是大受歡迎。代表作品包括《閨房之樂》《我要你的一切》《雙料情人》等。
黎錦暉的此類歌曲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中占有大量的比重,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其愛情歌曲整體的評價都是偏消極的,而忽略了他以前的一些質量較高的歌曲。這些成人愛情歌曲大多都是為了迎合唱片公司的需求,當時的唱片公司貪圖暴利而大量的灌片、大批量趕作,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娛樂需求。
準確地說,如果只是用經(jīng)濟作為制作音樂的起點,那么作曲家就像一臺機器,制作的音樂就會缺乏該有的美感和藝術力。黎錦暉后期的部分作品就是為了滿足市場營利的需求而創(chuàng)作的,所以這個時期的一些庸俗歌曲給黎錦暉本人也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那么,在當代社會的我們,無論是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或是在欣賞音樂的選擇上,我們究竟該如何抉擇?是趨同市場或追求藝術獨立,亦或是尋求一種平衡?
1922年,《小朋友》周刊正式創(chuàng)立,由黎錦暉擔任主編。在成立的早期,有形式各異的專欄。黎錦暉做出了大量的設計,在每個專欄的前面特別添加了一個對話欄,以反映孩子們的關注點和孩子們的興趣;添加豐富的內容,精美的封面印刷,這致使《小朋友》周刊很快在兒童中贏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并且已經(jīng)成為中國報刊史上最成功、發(fā)表時間最長的兒童刊物,成為了系統(tǒng)化的周刊。
黎錦暉不同于其他成人出版物的編輯。他在《小朋友》刊物上用兒童自己說話的語氣,用擁有稚嫩的兒童的語言通過歌曲,圖片,故事等方式向孩子們介紹期刊的內容?!缎∨笥选冯s志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與黎錦暉在兒童歌舞音樂上的創(chuàng)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928年,黎錦暉帶領中國歌舞團在新加坡,吉隆坡,曼谷,蘇門答臘等地演出。在巡回演出期間,收獲了大量的掌聲,積攢了極大的人氣,對于推動中華歌舞文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同時也為中華歌舞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黎錦暉在音樂教育、創(chuàng)作以及音樂的推廣領域,均為中國樂壇開了先河。他為后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jīng)驗及文化遺產,給舊中國的樂壇點亮了一盞明燈。解放以后,他一直背負著“黃色作曲”的十字架,筆者認為那是時代的產物,和特定時期的特定審美有關。我們應以“文化相對觀”來看待事情的本質,客觀地、不帶任何偏見地去認識某一事項。從黎錦暉的“育、創(chuàng)、普”三維音樂活動中,我們探尋到新的視角來審視當代的音樂活動,其留下的反思亦是意義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