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生,1932年出生于天津。1956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yè),畢業(yè)后即任教于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與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等一起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寧津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60余年,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
寧津生,新中國測繪領域的拓荒者,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從事大地測量近60余年,被稱為中國的“大地之星”。
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老師。他把這個工作做到了極致。
寧津生的學生遍布全世界,我國的測繪局,從國家級到省級的各級領導,大部分都是他的學生。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亦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行業(yè)里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學校的學生,連他是誰都不知道,這個學校是沒有資格開設測繪工程專業(yè)的?!?/p>
可見其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
1932年,寧津生出生于天津,父母用出生地給他取名為“津生”。生于亂世,無情的戰(zhàn)火使他的求學之路充滿了坎坷,他隨父母先后輾轉于安徽桐城,湖北江陵,四川豐都、合川,揚州等地求學。動蕩不安的局面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并沒有擾亂他對學習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1951年他在安徽萃文中學圓滿完成了他的高中學業(yè)。
深受中學化學老師的熏陶,寧津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1年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化工系,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該校錄取。但由于哈爾濱離家太遠,當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寧津生最終沒能說服家人同意他遠赴北國求學。這一次妥協(xié)或多或少給他帶來了痛苦,但并沒有打消他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勤勉努力的步伐并未因此中斷,他選擇了在家中溫習功課,準備來年的高考。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同年夏天,寧津生在學習的間隙翻閱上?!督夥湃請蟆窌r,偶然發(fā)現(xiàn)了同濟大學測量系補招生考試的消息。飽嘗失學痛苦的他,決定緊緊抓住這次機會。恰好他有同學在上海,于是,寧津生只身赴滬投奔同學參加了同濟大學補招生考試,最終成功被錄取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開始了他與測繪學、與大地測量密不可分的一生。
時任同濟大學校委會主任(即校長)的夏堅白教授和測量系主任葉雪安教授等一批學者都是我國測繪界著名的教授,他們帶領的也都是有崇高理想和使命感的一群年輕人。這樣的環(huán)境讓寧津生如魚得水,他如饑似渴地一頭扎進測繪學習的海洋中。大學期間,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寧津生被選派到北京俄語??茖W校留蘇預備班學習俄語。然而,命運弄人,正當他學習期滿、滿懷信心準備出國深造的時候,卻被告知由于家庭出身問題,他不能留蘇學習。這時候,他又先后選擇了清華大學、哈爾濱軍工大學準備深造,但是因為專業(yè)原因或者政治原因再次被拒絕了。就這樣,1953年9月,屢次碰壁的寧津生只好又回到了同濟大學測量系繼續(xù)學習。
雖然出去深造的愿望落空了,但這番波折并沒有消磨寧津生的意志,反而促使他更加發(fā)憤圖強、孜孜不倦地學習。由于表現(xiàn)突出,他在學校里先后擔任了系團總支書、校學生會宣傳部長等職務。1956年,在龔謹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寧津生結合建國初期上海市城市測量實際,完成了畢業(yè)設計《關于上海緊密水準網的設計》。他還和同學們制成了重力改正及地形影響垂線偏差改正透明模板、大地測量目鏡測微器、光學經緯儀測微器和大地測量覘標等教具,作為獻給母校的禮物。至此,寧津生的大學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955年6月,國務院決定對全國高等學校的分布和發(fā)展進行適當調整,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過于集中于少數(shù)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狀況。為了適應新建工業(yè)基地分布狀況和國防形勢的要求,武漢測量制圖學院被列入建設日程。1956年8月,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建設,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成立,會聚了來自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的師生員工。由于建校初期需要大量的專業(yè)教師,剛剛畢業(yè)的寧津生響應祖國的號召,和同班同學們一起追隨夏堅白教授、葉雪安教授的腳步,毅然離開大上海,來到了武漢珞珈山南麓這片百廢待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成為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最年輕的一批助教。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雖然由于家庭出身問題,寧津生沒有能夠赴蘇留學,但他在北京俄語??茖W校的學習并沒有白費,反而為他日后的工作研究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建校伊始,恰逢中蘇關系友好盛期,蘇聯(lián)為我國的測繪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20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lián)相繼派出多名專家到武漢測量制圖學院進行指導、講學,具有一年俄語基礎的寧津生成為較早地接觸蘇聯(lián)測繪科技技術的人之一。在國際測繪界有著重要影響的蘇聯(lián)專家布洛瓦爾來學校講學時,寧津生被安排給其做專業(yè)翻譯。
此外,寧津生在1991年至1994年間,還相繼主持了國家科委重點科研項目《南沙群島大地定位研究》、國家測繪發(fā)展基金項目《整體大地測量》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地測量學發(fā)展戰(zhàn)略》等研究。在“九五”其間,他又參與主持國家測繪科技重點項目“全國及省市地區(qū)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該項目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從重力水準測量到地球重力場,從似大地水準面到衛(wèi)星重力學,寧津生的一生都在為測繪、為大地測量孜孜不倦地燃燒著。
與測繪科學研究一樣,教書育人也是寧津生一生所熱愛的事業(yè)。他認為,不管是教學型高校還是研究型高校,其首要任務都是教學,并且要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主。
剛進入武測時,盡管寧津生還只是一個助教,但無論是幫助老師準備講義和教具,還是給同學們批改作業(yè)、解答疑難,他都兢兢業(yè)業(yè)、從無怨言。后來,經過層層考核,寧津生終于取得了給學生們上課的資格,走上了講臺,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當上了院士,他都幾十年如一日,沒有離開過講臺。
地球重力場研究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而在這一領域有杰出貢獻的寧津生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系工會主任到校工會主任,從副校長到校長,再到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和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寧津生被推到了一個個他從未想過的位置上,也變得更加忙碌。但無論行政工作多忙,寧津生都排除萬難,始終站在教學工作的第一線。他說,他首先是一個教師,然后才是校長,給學生講課是他義不容辭的任務。
寧津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于1996年全國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門課”,得到了劉經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張祖勛院士、陳俊勇院士的積極響應。1997年,這門由五位院士共同講授的《測繪學概論》在武測校園內開課,來上課的不僅有測繪專業(yè)的學生,還有慕名而來的其他專業(yè)的學生。這門課程通過科普的方法、通俗的語言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讓剛入校的同學們對測繪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改變了以往測繪學科不被人了解和接受的窘境,要求從測繪專業(yè)轉出去的學生也越來越少。
《測繪學概論》這門課一講就是幾十年,而寧津生也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為學生們講第一堂課,從未懈怠。他是大地測量的專家,在專業(yè)領域他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成百上千場的活動中發(fā)表過講話,但他經常講,每次給學生上課前依然感到緊張。這種緊張不是源于知識的淺薄,而是源于他對三尺講臺從未退卻過的熱情和敬畏之情。雖然對測繪知識已爛熟于心,但每次上課前他仍會仔細備課,認真準備講義,上課前還會再溫習一遍。他說,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技術或者方法,很可能不久后就被淘汰,被更先進的方法或技術取代。因此,寧津生時刻不忘學習,積極關注學科前沿,并將這些新知識及時補充到課程中,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后來,寧津生主導的《測繪學概論》課程由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教授,被大家稱為“最奢侈的基礎課”,并于2016年成功入選國家精品資源課。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他學校也開始效仿。2013年,同濟大學移植了這門課程,建立了由寧津生、陳俊勇、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李建成七位院士共同組成的主講團隊。年華已逝,但他所鐘愛的測繪事業(yè)依舊讓他熱淚盈眶,在教育面前他依舊虔誠如初。逝世前仍堅持為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測繪學子們送去新學期的“第一課”。
回顧其歷程,寧津生曾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幾十年來,我也并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薄捌鋵?,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就走上了一條‘專的道路,而且從不奢望一定要成為什么‘家,更沒有想到過做官。我只是覺得,如果業(yè)務知識能夠多學些,學精些,那么工作就可以多做些,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也就可以更大一些,如此而已?!?/p>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懷著一顆平常心,寧津生從青年意氣風發(fā)到兩鬢斑白,長期堅持從事大地測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平靜地譜寫著一段波瀾壯闊的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