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拉林鐵路全長435公里,全線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是目前中國在建高原鐵路中地質(zhì)條件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在那里工作的鐵路工人張騰,為我們講述了這條鐵路和他們的故事。
我叫張騰,2019年9月,我來到西藏,參與到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的修建。我主要負責從下覺村到林芝市城區(qū)大約110公里鐵路接觸網(wǎng)的測量工作。
提到西藏,很多人腦子里浮現(xiàn)的都是雄偉的布達拉宮,或是美麗的納木錯。對我而言,首先想到的卻是高寒缺氧的環(huán)境、脆弱的生態(tài),還有一眼望不到頭的隧道。
拉林鐵路50%以上的標段都是隧道。隧道內(nèi)經(jīng)常會有積水的情況,有的隧道內(nèi)積水甚至會沒過膝蓋,寒冷刺骨,一泡就是五六個小時。隧道內(nèi)沒有光亮,黑咕隆咚的。大家都要戴著頭燈,穿著反光馬甲,使自己更顯眼,但難免發(fā)生磕磕碰碰。還有一些長的隧道有10多公里,或是曲線隧道彎比較多,里面通風不暢,施工車輛產(chǎn)生的大量廢氣夾雜著灰塵,出了隧道,脫下口罩,發(fā)現(xiàn)鼻子里面都是黑色的。
我們最擔心的還是感冒。有時大車在隧道內(nèi)施工,小車進不去,我們只能背著很重的設備趕路,幾公里跑下來,經(jīng)常會大汗淋漓。隧道內(nèi)外有十幾攝氏度的溫差,很容易感冒。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感冒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們都特別小心。
為了覆蓋更多的鄉(xiāng)村,拉林鐵路的很多車站都設立在偏遠地區(qū)。那些盤山路都非常狹窄,僅夠一輛車勉強通過。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是湍急的雅魯藏布江。到了雨季,甚至還會有落石的危險,我們不得不在附近的工地上過夜。
這條110多公里的線路,我已經(jīng)跑了無數(shù)遍,而引導我走向這條道路的,是我的家人。
我們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1952年,我國修建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時,我的爺爺就是其中一名工人。到了90年代,我的父親也奔波在鐵路上。受到他們的影響,2016年,我也成為一名鐵路工人。我想,我們一家三代也算是中國電氣化鐵路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見證人與參與者。
鐵路施工大多居無定所,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有時候我也在想,跑到大漠戈壁、高原冰川去吃苦、去奉獻,值得嗎?
可當我爬上10米高的鋼柱進行作業(yè)時,雖然沒過一會兒就喘得厲害,但一抬頭看到那些佇立在雅魯藏布江畔的鐵路橋,那些穿行在山脈腹地的隧道,以及我們親手架設的鐵路接觸網(wǎng)在夕陽下閃著光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想,總得有一些后浪,奔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我期待著拉林鐵路能夠早日全線通車,結束藏東南地區(qū)沒有鐵路的歷史;也期待著便捷的電氣化鐵路,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去更多的繁榮與安康。
(摘自微信公眾號“新華社”)
【素材任意門·“天路守護神”青藏公路養(yǎng)路工】
1954年,慕生忠將軍帶領2000多名軍民來到格爾木荒原,就靠著雙手和鋼釬、鐵鍬、十字鎬,花費7個月零4天,用最原生態(tài)的方式終結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他因此被稱為“青藏公路之父”。公路時代,青藏公路承擔著85%以上進藏物資和90%以上出藏物資的運輸任務。66年來,一代代養(yǎng)路工用汗水甚至生命,堅守著這條西藏人民的“生命線”,他們夏季戰(zhàn)洪水、冬季斗風雪,常年在惡劣的氣候里搶修塌方路面,為青藏公路的安全暢通保駕護航,他們是天路的“守護神”。
【適用話題】奉獻青春;建設邊疆;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