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旺,張蒙蒙
(河南省許昌龍耀醫(yī)院中醫(yī)骨傷科,河南 襄城 461700)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發(fā)疾病,局部腫脹、疼痛及畸形比較明顯[1]。而老年人骨骼內(nèi)有機物減少,無機物增多,易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癥,進而增加四肢骨折的發(fā)生風險。對于四肢骨折患者來說,采取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石膏外固定或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但術后愈合緩慢,延遲愈合的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本研究用骨傷復原湯輔治四肢骨折延遲愈合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治療的四肢骨折延遲愈合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61~79歲,平均(67.83±4.56)歲;骨折距離手術時間1~6天,平均(3.23±1.50)天;骨折部位為上肢13例,下肢18例。對照組女14例,男17例;年齡60~78歲,平均(68.03±4.26)歲;骨折距離手術時間1~5天,平均(3.12±1.33)天;骨折部位為上肢12例,下肢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外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①畸形:骨折端移位使病肢外形改變;②異?;顒樱褐w出現(xiàn)正常狀態(tài)下不能出現(xiàn)的活動;③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產(chǎn)生。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氣滯血瘀證。紅腫熱痛,舌質(zhì)暗紫,或有瘀斑,脈弦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明顯病變;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對中草藥過敏;④有開放性或多發(fā)性骨折病史;⑤凝血功能受損;⑥內(nèi)分泌、造血系統(tǒng)失調(diào)。
兩組均實施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并且給予術后換藥、預防感染、消腫止痛等常規(guī)處理。在常規(guī)處理基礎上將復方骨肽注射液(南京新百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04)150mg溶入的0.9%生理鹽水250m L中,靜脈滴注,日1次,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骨傷復原湯治療。藥用續(xù)斷10g,杜仲10g,土鱉蟲15g,紅花20g,三七10g,當歸10g,骨碎補10g,龜甲10g,丹參10g,鹿角6g。用1000mL清水煎至400mL,1次200mL,日2次,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治療4周。
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主癥血離經(jīng)脈、氣血淤阻、紅腫熱痛、蘊毒成膿輕重分別予量化賦值,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2分為癥狀中,3分為癥狀重。次癥有無予量化賦值,0分為無癥狀,1分有癥狀。
凝血功能:抽取肘部靜脈血3~5mL,離心處理后,分離出上層血清后,用ACL TOP7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進行測定。
骨折愈合進度:隨訪半年,統(tǒng)計骨折完全愈合所用時間。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1 11.25±0.24 4.73±0.66 51.691 0.000對照組 31 11.27±0.25 7.43±0.91 22.655 0.000 t 0.321 13.373 P 0.74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PT(s) APTT(s) FIB(g/L)治療前 觀察組 31 10.79±0.98 24.23±2.67 3.23±0.25對照組 31 10.49±0.76 24.78±2.34 3.26±0.21 t 1.347 0.863 0.512 P 0.183 0.392 0.611治療后 觀察組 31 15.73±0.74* 38.76±2.23* 2.12±0.33*對照組 31 12.36±0.62* 32.64±2.15* 2.64±0.32*t 19.436 11.000 6.299 P 0.000 0.000 0.000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月,±s)
表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月,±s)
組別 例 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 31 4.25±0.14對照組 31 5.27±0.25 t 19.820 P 0.000
四肢骨折通常是由高空墜下、重物撞擊、交通事故等造成,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其中保守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太理想。手術治療已逐漸成為四肢骨折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手術治療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術后血液流動受阻,易出現(xiàn)腫脹及疼痛,往往發(fā)生在上肢肘關節(jié)下側及下肢足踝部、小腿等部位,導致術后骨折處愈合延遲,并且還可能導致出現(xiàn)多種病理性炎癥[5]。骨折愈合延遲會大大增加并發(fā)深靜脈血栓、骨筋膜室綜合癥的風險。并且,疼痛感以及腫脹感常導致不良的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
研究表明,年齡偏大、營養(yǎng)不良、合并骨質(zhì)疏松癥、缺乏成骨因子、固定物松動、開放性骨折手法復位及粉碎性骨折是骨折術后延遲愈合的危險因素[6]。骨肽注射液是一種生物骨提取物,對關節(jié)炎急性炎癥模型及免疫性炎癥模型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具有調(diào)節(jié)骨代謝和生長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低。治療后兩組中PT、APTT較治療前高,F(xiàn)IB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大,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表明骨傷復原湯可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加速愈合進程。骨傷復原湯方中續(xù)斷、杜仲、鹿角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土鱉蟲能療骨折筋傷、活血化瘀,紅花、三七疏通經(jīng)脈、止痛散瘀,當歸補血活血、止痛,骨碎補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續(xù)筋接骨,龜甲健骨,丹參活血祛瘀止痛[7]?,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續(xù)斷可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促進血腫的吸收、機化,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愈合;杜仲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成骨細胞活性,提供微量元素,促進骨重建;骨碎補能保護骨髓基質(zhì)細胞,刺激骨細胞生成繁殖,對破骨細胞及骨吸收產(chǎn)生抑制作用;紅花具有抗凝血,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等作用;龜甲、鹿角能加速骨代謝,增強活血[8-9]。因此,諸藥合用,可加速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為形成骨痂提供較好的血供基礎[10]。
綜上所述,骨傷復原湯輔治四肢骨折延遲愈合可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加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