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旺,李 玲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y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見于老年人,受季節(jié)交替、冷空氣等因素影響,致使急性發(fā)作,病情加重,主要表現(xiàn)為“咳、痰、喘、悶”等癥狀,不僅造成呼吸功能損害,還可累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嚴重威脅患者生命[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AECOPD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3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住院治療的AECOPD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62~73歲,平均(66.72±5.69)歲;急性加重期病程6~17天,平均(11.16±2.04)天。觀察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齡60~77歲,平均(67.07±5.30)歲;急性加重期病程5~15天,平均(10.97±2.19)天。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風險識別與早期干預》[2]中關于AECOPD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3]喘證之風寒壅肺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色白質黏,頭痛,惡寒,口不渴,無汗,舌淡苔白,脈浮緊。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標準,近期內(3個月)未使用過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全程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穩(wěn)定期,肺結核、惡性腫瘤,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對所用藥物存在禁忌。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西醫(yī)氧療、解痙平喘、化痰止咳等基礎治療。
另用膀胱經(jīng)姜療法?;颊吒┡P位,露出后背,醫(yī)者站于患者右側,在患者后背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沿著膀胱經(jīng)從上到下刮痧,待皮膚微紅后,將新鮮的姜汁30mL涂抹沿膀胱經(jīng)涂抹,并將30g姜蓉置放于背部膀胱經(jīng),采用保鮮膜將背部覆蓋,30min后取下保鮮膜及姜蓉,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溫肺麻黃湯治療。藥用麻黃9g,桂枝10g,生姜3片,細辛3g,半夏10g,杏仁9g,蘇子12g,紫菀10g,白前9g,甘草10g。痰白清稀、寒痰較重加干姜9g,咳喘重、胸滿氣逆加射干9g、前胡10g。水煎,早晚分服,1日1劑,持續(xù)治療4周。
檢測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降鈣素原(PCT)、白介素-8(IL-8)。
檢測均監(jiān)測1次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
依據(jù)風寒壅肺證之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色白質黏、頭痛、惡寒、口不渴、無汗等證候嚴重程度總計0~100分,0分為癥狀消失,得分越高表示證候越嚴重。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喘息、咳嗽、咳痰等癥狀消失,炎癥因子恢復正常水平。好轉:喘息、咳嗽、咳痰等癥狀顯著減輕,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降低。未愈:癥狀及炎癥因子水平均未改善或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TNF-α(ng/L)PCT(μg/L) IL-8(ng/L)對照組 51 治療前 49.62±5.81 0.50±0.09 45.19±5.47觀察組 52 治療前 50.11±5.34 0.48±0.12 44.94±5.63對照組 51 治療后 26.70±3.25* 0.36±0.05* 23.67±3.25*觀察組 52 治療后 17.09±1.56*△ 0.14±0.03*△ 15.28±1.69*△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FEV1/FVC(%) FEV1(L) FEV1(%)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對照組 51治療前 64.70±4.83 1.49±0.40 60.86±5.78 89.91±8.63觀察組 52治療前 65.04±4.55 1.52±0.35 61.12±5.55 90.10±8.45對照組 51治療后 70.96±5.48* 1.65±0.50*73.19±6.95* 53.68±6.12*觀察組 52 治療后 78.01±7.09*△ 1.89±0.90*△81.03±8.11*△ 28.76±4.1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愈19例,好轉17例,未愈15例,總有效率70.59%;觀察組治愈22例,好轉26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92.3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0738,P<0.05)。
COPD是老年人群常見呼吸疾病,確切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是現(xiàn)今為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兩大類危險因素。其中壞境因素中主要包括抽煙、化學刺激、大氣污染及呼吸道感染,而個體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氣道高反應性等。氣道重塑是該病重要病理基礎[5]。多因素作用下使支氣管壁存在大量炎癥細胞,以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急性發(fā)作時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甚至可見化膿性炎癥,炎癥導致氣道壁結構重塑,肉芽組織和機化纖維組織增生導致支氣管管腔狹窄,呼吸氣流受阻,引起COPD發(fā)?。?]。
膀胱經(jīng)姜療法有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功效。刮痧是以中醫(yī)經(jīng)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板及特殊的手法,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從而使局部皮膚呈現(xiàn)出黯紅色、粟粒狀“痧”,以達到活血祛瘀、祛邪排毒功效[7]。足太陽膀胱經(jīng)是背部最大的經(jīng)絡,從頭部出,型至枕骨,進入顱腦,下行至項部交會于大椎穴,沿脊柱兩旁直達腰部,屬膀胱,絡腎,通過刮痧膀胱經(jīng)能夠刺激肺俞、腎俞等穴位,從而達到宣肺平喘、補腎祛邪功效[8]。生姜性辛、微溫,入肺經(jīng),專善發(fā)散風寒、溫肺止咳。生姜主治風寒感冒、咳喘、痰飲等病癥,具有強心、止嘔、抗炎、鎮(zhèn)咳等作用,特別對于感冒、咳嗽、嘔吐等呼吸系統(tǒng)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具有良好療效[9]。
AECOPD屬中醫(yī)“喘證”、“咳嗽”、“肺脹”等范疇。中醫(yī)認為發(fā)病與勞欲久病密切相關,由于長期慢性咳嗽、咳痰等,久病損及肺臟,氣失所主,氣陰虧耗,不能下蔭于腎,腎元虧虛而致納氣無力、短氣喘促。或由勞欲傷腎,精氣不足、真元損耗,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納氣,而致氣失攝納,出多入少,逆氣上奔為喘。加之受風、寒外邪襲擾,外邪侵襲致使疾病急性發(fā)作。風寒二邪經(jīng)口鼻、皮毛,侵入肺臟,內遏肺氣,損傷肺衛(wèi)使肺失宣降,氣機壅阻,氣流上逆作咳、作喘。治宜溫肺化痰,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溫肺麻黃湯方中麻黃為君,善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而宣肺平喘;桂枝、生姜、細辛溫肺化飲、祛邪止咳,為臣藥;佐以半夏、杏仁、蘇子、紫菀、白前降逆化痰,止咳平喘,潤肺下氣;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全方既溫肺化飲、溫化寒痰,又宣肺止咳、降氣平喘。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肺功能指標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炎癥反應是引起氣道重塑,導致COPD急性發(fā)作的重要原因,肺功能指標是評價通氣功能的重要指標,炎癥因子水平降低、肺功能指標升高提示溫肺麻黃湯聯(lián)合膀胱經(jīng)姜療法能顯著降低炎癥反應,改善咳喘癥狀,提高肺通氣功能,穩(wěn)定病情。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溫肺麻黃湯中麻黃成分能阻礙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呈現(xiàn)汗液分泌增加,從而達到發(fā)汗、散寒之功效,同時麻黃堿還能興奮支氣管平滑肌α-腎上腺受體,收縮末梢血管,緩解支氣管黏膜炎癥、腫脹,達到止咳、平喘的功效[10]。桂枝中桂枝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原體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同時桂枝中揮發(fā)油對呼吸道炎癥有抗炎作用[11]。半夏中生物堿能抑制貓碘液注入胸腔而致的咳嗽,抑制毛果蕓香堿對唾液的分泌,從而達到鎮(zhèn)咳、化痰作用[12]。
綜上所述,溫肺麻黃湯聯(lián)合膀胱經(jīng)姜療法治療AECOPD效果較好,能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臨床癥狀,改善肺通氣功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