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 濮陽 45700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的炎癥性腸道疾病,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往往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甚至癌變,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案,多予以對癥西醫(yī)治療,但遠期療效不佳。中醫(yī)認為,脾胃氣虛兼血瘀腸絡是UC常見證型之一,臨床應以益氣健脾、祛濕解毒、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1]。本研究用益氣解毒化瘀湯聯(lián)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UC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4例,均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復發(fā)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2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5~73歲,平均(46.9±2.4)歲;病程6周~3個月,平均(1.7±0.8)個月;觀察組男25例,女27例;年齡24~74歲,平均(47.2±2.5)歲;病程6周~3個月,平均(1.8±0.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療診療常規(guī)·消化內(nèi)科診療常規(guī)(第2版)》診斷標準[2],且經(jīng)結腸鏡檢測確診,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或反復腹瀉、腹痛,伴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或伴有如結節(jié)性紅斑、虹膜炎等腸外癥狀。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脾胃氣虛兼血瘀腸絡證[3]。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合并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妊娠及哺乳期、精神疾病史及意識障礙、對研究用藥過敏。
兩組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恒城制藥集團,國藥準字H20020211)1g,日3次。
觀察組另用益氣解毒化瘀湯治療。藥用黨參、白及、炒白術、赤芍、白芍各10g,馬齒莧、側柏葉、炒地榆、黃柏各15g,薏苡仁、銀花藤、丹參各20g,黃連、三七粉各3g。乏力神疲加山藥、靈芝各15g,膿血便加白頭翁10g,大便滑脫不禁加肉豆蔻10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
兩組均以4周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隨訪6個月。
腸鏡檢查結果,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含量,藥物不良反應病情復發(fā)情況。
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Mayo指數(shù))評定疾病活動度,分為4個項目,分別為排便次數(shù)、便血、內(nèi)鏡表現(xiàn)、醫(yī)師總體評價,每個項目計分為0~3分,總分為0~12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越嚴重。
采用改良Baron內(nèi)鏡評分標準評估腸鏡檢查結果,0分為腸道黏膜正常、無炎癥表現(xiàn),1分為黏膜充血、血管模糊,2分為黏膜接觸性出血,3分為黏膜自發(fā)性出血,4分為存在黏膜潰瘍。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消化內(nèi)科學(第2版)》中的相關標準[4]。緩解:主要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癥。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見黏膜輕度炎癥或有假息肉形成。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甚至病情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Mayo指數(shù)和改良Baron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yo指數(shù)和改良Baron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yo指數(shù)和改良Baron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Mayo指數(shù) 改良Baron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8.12±0.52 2.61±0.43* 3.62±0.21 1.15±0.12*對照組 52 7.93±0.48 4.56±0.38* 3.57±0.25 1.97±0.11*t 1.936 24.504 1.104 36.324 P 0.056 0.000 0.272 0.000
兩組治療前后ESR及CRP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ESR及CRP指標比較 (m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ESR及CRP指標比較 (m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ESR CR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27.96±7.58 7.16±0.95*23.69±2.96 5.17±1.48*對照組 52 30.28±6.41 16.69±1.37*24.58±2.63 11.24±1.37*t 1.685 41.221 1.621 21.704 P 0.095 0.000 0.108 0.000
兩組均未發(fā)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且經(jīng)心電圖、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無異常改變。
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17.02%,對照組5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614,P<0.05)。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發(fā)生于結直腸黏膜的彌漫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道疾病,具有病情反復、纏綿不愈的特點,隨著病情進展可誘發(fā)腸穿孔、消化道出血、癌變等。目前,臨床多用免疫抑制、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對癥治療,但常停藥后病情再復發(fā),且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影響治療依從性[5]。
UC屬中醫(yī)“泄瀉”、“痢疾”等范疇。脾氣虛弱,濕濁久蘊,客于腸腑,氣虛血瘀[6]。因此,應以健脾益氣,祛濕逐瘀為治療原則。益氣解毒化瘀方中黨參、赤芍共為君藥,可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炒白術可健脾益氣,白及、三七粉可止血消腫,白芍可養(yǎng)血調(diào)血,為臣藥;黃連、馬齒莧、銀花藤、黃柏可清熱解毒,側柏葉、炒地榆可清熱涼血,丹參可活血化瘀,斂瘡生肌,薏苡仁可健脾利濕,合為佐使[7]。諸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8]?,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連、黃柏等清熱解毒中藥可清理腸道毒素,抑制外來細菌入侵,發(fā)揮抗炎消菌作用,并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潰瘍瘀腫狀態(tài);黨參、白術等益氣健脾中藥可促進腸道黏膜再生,促進黏膜損傷修復,且可增加巨噬細胞數(shù)量,增加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赤芍、丹參等活血化瘀藥可改善腸道炎癥繼發(fā)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抑制機體纖溶系統(tǒng)亢進,且可降低血黏度,有助于提高腸黏膜缺血缺氧耐受性,赤芍總苷、三七總苷可抑制炎癥介質(zhì)產(chǎn)生和釋放[9]。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Mayo指數(shù)和改良Baron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血ESR、CRP含量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輔以益氣解毒化瘀方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且可抑制ESR、CRP表達。結果顯示,兩組均未發(fā)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且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情復發(fā)率減少對照組。提示輔以中藥治療安全可靠,且有助于降低病情復發(fā)。
綜上所述,益氣解毒化瘀方聯(lián)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UC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