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鵬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西北地質勘查院新疆分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9000)
阿爾干龍洼地區(qū)具有尋找中型金礦的潛力,是青海同德-澤庫成礦帶內重要金礦礦集區(qū),先后西北地質局、海南隊、青海煤田地質、青海十隊、青海三隊、武警黃金八支隊、青海鈺州礦業(yè)等7家隊伍在此做過勘探工作,由于多家作業(yè)自成體系,地質資料不系統(tǒng),前景評價不清楚,礦產成因類型矛盾,資料整合及加大研究精度極為必要。本次研究在普查的基礎上,重點理清礦區(qū)地層、構造、巖漿巖等控礦地質條件,總結成礦規(guī)律和礦床成因模型,建立找礦標志,指導礦區(qū)后期找礦工作。
研究區(qū)地處東昆侖-秦嶺緯向構造帶與鄂拉山北西向構造帶交匯部位,屬共和三疊紀斷陷盆地,東昆侖、西秦嶺造山帶均在此地“傾沒消失”,表現(xiàn)為中央造山系的一個缺口,即“共和缺口”。在成礦區(qū)帶劃分上屬共和—同德金、銀、銅、鉛、鋅、砷、銻、汞等多金屬成礦區(qū),為西秦嶺成礦帶在青海省內的西延部分,帶內金礦床、礦點、礦化點眾多,地表礦化線索明顯,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1]。
地層:礦區(qū)主要出露的地層為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T2d),少量C巖組(T2c)和b巖組(T2b)。其中d巖組主要由長石石英砂巖和絹云母硅質板巖組成,長石石英砂巖產出較為穩(wěn)定,絹云硅質板巖或呈脈狀、條帶狀或呈互層狀產出,厚度一般幾公公—幾十公分,局部達十幾米,礦化主要集中在長石石英砂巖與絹云母硅質板巖互換部位,巖石較破碎,具碳酸鹽化、硅化、褐鐵礦化、毒砂化及星點狀、細脈狀黃鐵礦化現(xiàn)象,是區(qū)內的主要含礦層位。
構造:礦區(qū)主要地層格架由西側鄂拉山斷裂帶控制,為主要的控巖構造,其延伸至礦區(qū)內的次級斷裂及層間小型褶皺構造為礦區(qū)內的控礦、導礦和容礦構造,其構造線方向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斷裂性質以壓性和壓扭性為主。
巖漿巖:以花崗巖為主,少量閃長巖,均為印支期侵入體,脈狀,順層產出。花崗巖脈,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及中西部,寬度1m~2m,圍巖普遍角巖化、硅化、黃鐵礦化,與礦體空間關系密切。閃長玢巖脈體分布有限,侵位晚于礦體形成時代,對礦體有破壞作用。
(1)圍巖蝕變。阿爾干龍洼地區(qū)金礦體賦礦圍巖蝕變的種類可分為原生熱液蝕變和次生蝕變兩大類。原生熱液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次生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鉀鐵釩化等。其中黃鐵礦化、硅化、褐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以上各種蝕變疊加共同形成蝕變帶,分布于層間擠壓構造破碎帶中及圍巖兩側,在空間上蝕變帶與破碎帶分布基本一致,破碎帶控制著蝕變帶的生成和分布,而蝕變地段的含金量一般都較高。蝕變越強,礦化程度就越高;蝕變越弱,礦化程度就越低,二者成正相關。
(2)礦石類型。礦石類型以地表氧化礦石為主,明金不可見,其賦存狀態(tài)分為裂隙金和晶格金兩種,其中裂隙金多沿石英、黃鐵礦和碳酸鹽類礦物裂隙產出;晶格金則以類質同象方式產出與于黃鐵礦、方鉛礦等礦物的晶格中[2]。礦石類型按成因可分為破碎蝕變巖型、石英脈型,并以碎裂蝕變巖型為主。另有硅質板巖型金礦石和長石石英砂巖型金礦石,在礦區(qū)內極少見,且品位較低,在此不做主要成因類型討論。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石:主要產于構造破碎蝕變帶中,具硅化、強褐鐵礦化、碳酸鹽化及綠泥石化,硅化表現(xiàn)為沿層面充填的細脈狀石英脈,金品位變化與巖石碎裂蝕變程度和石英脈成正相關關系,碎裂蝕變巖主要由長石石英砂巖角礫、硅質板巖角礫以及細小巖屑及粉末狀物質組成。為礦區(qū)內金礦主要礦石類型。石英脈型金礦石:少量,產出于破碎蝕變帶的上部,具細粒黃鐵礦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品位較低。
(3)礦體特征。阿爾干龍洼礦區(qū)圈定8條金礦體,按礦體空間分布可分為南北兩個礦帶,礦帶總體呈北東~南西走向,金礦體產于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地層內,受層間擠壓破碎帶的控制,產狀與地層、斷裂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形態(tài)以似層狀、脈狀為主,其次為透鏡狀,沿走向具尖滅再現(xiàn)。AuⅡ礦體為北礦帶主礦體之一,為2個工業(yè)礦體和1個低品位礦體組成的復合金礦體,總體呈似層狀產出,產狀相對穩(wěn)定,長560m,厚0.94m~1.72m,品位1.12×10-6~3.46×10-6。礦體走向260°~280°,傾角75°~88°。礦石類型屬破碎蝕變巖型,蝕變類型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方鉛礦化及碳酸鹽化。AuⅤ礦體為南礦帶主礦體之一,為2個工業(yè)礦體和2個低品位礦體組成的復合金礦體,礦體地表斷續(xù)出露,呈透鏡狀,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局部隨揉皺變形。目前控制礦體長度320m,厚0.8m~3.93m,平均1.34×10-6~3.27×10-6。礦體總體走向214° ~240°,傾角49°~59°。礦石類型主要屬蝕變巖型,少量石英脈型,蝕變類型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孔雀石化、絹云母化及碳酸鹽化。
阿爾干龍洼礦區(qū)金礦受地層、構造、巖漿巖、圍巖蝕變控制明顯。
(1)地層控礦。南北兩帶內8條礦體均產自于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變質巖系地層中,含礦巖石單一,為長石石英砂巖和絹云母硅質板巖,且主要集中在二者互換部位。經礦區(qū)化探取樣分析顯示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屬于金含量高背景區(qū),形成多個金高含量化探異常背景區(qū),并在異常區(qū)中找到多處金礦體,可以說下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巖層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屬礦源層。
(2)構造控礦。區(qū)內成礦主要受近南北向斷裂和北東向斷裂破碎帶控制,其中北東向斷裂是近南北向斷裂的次一級斷裂,近南北向斷裂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北東向斷裂則是區(qū)內主要的容礦構造,金礦體大多產自于這一期次構造破碎帶中。礦區(qū)受主干斷裂(鄂拉山斷裂)的影響產生大量次級斷層(近南北向斷裂),致使早期形成的下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及侵入巖發(fā)生高度碎裂化、片理化,構成蝕變破碎帶,蝕變破碎帶中產生大量的溶解熱液,溶解熱液不斷在斷層及破碎蝕變帶中活動、滲透、并萃取巖石中的Au等礦物成分在更次一級級斷層(北東向斷裂)及破碎蝕變帶中富集成礦。
(3)巖漿巖控礦。區(qū)內印支期花崗斑巖脈發(fā)育,金礦化與印支晚期巖漿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印支期中酸性巖漿活動不僅為礦源層中的金元素活化、遷移、富集提供了熱動力條件,也是金成礦物質運移的攜帶者,為金成礦提供了成礦熱源和物質。從時間上來看,區(qū)內花崗閃長巖和花崗斑巖脈為印支(晚)期的產物,而金成礦作用發(fā)生于印支—燕山期,即成巖與成礦作用具有時間上的耦合性。從空間來看,阿爾干龍洼礦區(qū)金礦多條金礦體在走向上均伴隨有花崗斑巖脈,區(qū)域上花崗斑巖巖脈顯示一定的含礦性[1]。
阿爾干龍洼礦區(qū)金礦是碎裂蝕變巖型金礦床,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礦體大多賦存于碎裂蝕變巖中,所以碎裂蝕變巖是本區(qū)找礦的最主要而直觀的標志。
(1)地層標志。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變質巖系屬于金含量高背景區(qū),形成多個金高含量化探異常背景區(qū),并在異常區(qū)中找到多處金礦體,三疊系中統(tǒng)d巖組巖層作為礦源層為主要的地層標志,且長石石英砂巖和絹云母硅質板巖互換部位常表現(xiàn)為層間破碎,地表具褪色蝕變現(xiàn)象明顯。
(2)構造標志。重點尋找北東向斷裂,兼顧近南北向斷裂,北東向斷裂是區(qū)內主要的容礦構造,金礦體大多產自于北東向斷裂破碎帶中,近南北向斷裂則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具有指示意義。
(3)侵入巖標志。尋找花崗巖脈,區(qū)帶內的金礦體與花崗巖脈體在成因上具有關聯(lián)性,為金成礦提供了成礦熱源和物質,在空間關系上具有穩(wěn)定的相對位置。因此,尋找花崗巖脈對找礦有直接的指示意義。
(4)圍巖蝕變標志。原生熱液蝕變硅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次生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鉀鐵釩化等圍巖蝕變是礦區(qū)內重要的找礦標志,蝕變強弱是野外辨別礦化強弱的最直觀標志,蝕變越強,礦化程度就越高;蝕變越弱,礦化程度就越低。
(5)地球化學標志?;皆ù危┥鷷灝惓J侵饕业V線索,在以Au為主的異常地段找礦,尋找金礦體,若有Sb元素的中等異常相套合,則指示該地段很可能有金礦(化)體存在。
(6)礦物組合標志。礦區(qū)內金礦常與黃鐵礦、褐鐵礦、方鉛礦、磁黃鐵礦、毒砂、孔雀石等礦物相伴生,該系列礦物組合有利于區(qū)域內金礦體的找礦。
(7)砂金找礦標志。砂金是尋找原生金礦的重要線索,在砂金廣布的溝谷兩側及其上源,常是尋找原生金礦的有利地段。
(8)地貌景觀標志。由于斷裂、蝕變及氧化作用,使地表常形成醒目的黃色、黃褐色、褐紅色的條帶,為區(qū)內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阿爾干龍洼地區(qū)位于青海同德-澤庫成礦帶內重要金礦礦集區(qū)內,區(qū)內先后有顯龍溝金礦、牧羊溝金礦、哇桑溝金砷礦化點和馬日當金砷礦化點發(fā)現(xiàn)[1,3,4],阿爾干龍洼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局域尋找中型金礦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