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寧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清朝是以滿族人為主體統(tǒng)治中原的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個王朝。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在中國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滿族人主要是由女真人為主體,其生活習慣、穿衣打扮等大多都遵循了女真人時期保留下來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早期的服飾由于以實用性為主,材料簡陋,多用于御寒蔽體和騎射。如馬蹄袖、裙褲、馬褂等。清軍入關后,為了鞏固政權地位,清朝統(tǒng)治者推行了“剃發(fā)易服”的規(guī)定,規(guī)定所有臣民必須穿著滿人的衣服,梳滿人的發(fā)型。此政策一經(jīng)推行就爆發(fā)了激烈的民族沖突和文化沖擊。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剃發(fā)易服”政策就只規(guī)定一部分人遵循,清政府采取了金之俊的“十不從”,如男從女不從、官從民不從等,使得漢服在緩和的文化沖突中被保留了下來。由于“剃發(fā)易服”不再針對女性,所以女性的服飾在清朝存續(xù)的期間得到了發(fā)展。隨著清朝國力的昌盛,制作衣服的面料、紋理樣式都變得豐富起來,并逐漸吸收了漢服的一部分元素,使清朝的服飾在歷史發(fā)展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為不同民族文化風格服飾的交融與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有部分服飾發(fā)展至今依然不過時,如旗袍。
滿族人的服飾在順治時期逐漸形成相應的制度,即“依制著衣”。從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開始,由于物質條件有限,服飾的穿戴也極其簡單。雖然努爾哈赤1616年起鼓勵人們“為繅絲織錦,而飼養(yǎng)家蠶;為織布而種棉花。”但依然無法滿足人們穿戴的需要。1632年,皇太極開始著手完善努爾哈赤的官服制度,使其等級更明顯。他對皇室成員、官員的服飾都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1633年7月,又對國君福晉等服飾做了完善。直至順治時期,清朝服飾制度基本形成,并經(jīng)由康熙、雍正等皇帝繼續(xù)發(fā)展、細化和完善。
后妃的服飾主要分為服裝、配件和飾品。服裝按場合分主要有朝服(皇后和皇太后用)、吉服冠、常服,搭配穿戴的有云肩、坎肩。飾品包括簪子、耳環(huán)、東珠(皇后和皇太后用)、絨花等。其中,常服主要是生活中穿戴的服飾,是后妃中最常見的服飾。吉服冠是重大儀式、如皇帝或皇太后壽辰穿戴的服飾,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八團”圖案,與普通的服飾有著明顯的區(qū)分。
能指和所指代表著一個符號對應的表象和含義。這對概念最初由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提出,認為語言有能指和所指兩個特征,并且這兩個特征是任意對應的,由此得出語言具有任意性。巴爾特在其基礎上將這對概念應用到符號學的概念中,認為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分別為表示成分和被標示成分。能指構成表達面,所指構成內容面?!氨槐硎境煞植皇且粋€事物,而是這個事物的內在表現(xiàn)?!币簿褪钦f,“符號的形式可以直接用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描述與表達,但內質則需要借助于除語言以外的東西加于描述?!保◤埞饦s,2010)表達面的內容多是表象的,是人腦對符號的直觀映像;內容面多為其表意、內涵等,是一種由表面衍生出的抽象涵義,是直觀映像無法感受到的。當然,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與語言一樣,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任意性特征。根據(jù)符號的特征,一個能指能夠對應多個所指。也就是說,符號的表象是給人的直觀映像,即能指;符號的表意是人通過表象解讀出來的意義,即所指。
巴爾特在《符號學美學》中將這對概念又稱為所指意義和涵義。根據(jù)葉爾姆斯列夫的理論,一個符號或語言系統(tǒng)中包含一個內容平面C和表達平面E,所表達的意義和這兩個平面的關系R是一致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關于符號意義的ERC系統(tǒng)。然而,現(xiàn)實中的符號雖然有能指和所指構成,但是其含義遠不止一個所指這么簡單,能指并不能因為找到了與其對應的所指就結束了,還有可能與原有的能指一起轉化為下一層級的能指或所指去構成符號深層的涵義。葉爾姆斯列夫認為,“它們的誘導可能存在于兩種根本不同的、取決于第一位系統(tǒng)插入第二位系統(tǒng)時所具有的特征的情況之中?!彼麖娬{,當?shù)谝晃幌到y(tǒng)變成了第二位系統(tǒng)的能指時,稱為涵義符號學,即(ERC)RC。巴爾特根據(jù)這個系統(tǒng)對此作了總結。他說,“一個涵義系統(tǒng)是一種其表達方面本身被一個意義系統(tǒng)所組成的系統(tǒng);涵義的共同情況當然將由語言所組成的第一位系統(tǒng)的綜合系統(tǒng)所構成?!币簿褪钦f,當一種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第一位系統(tǒng))共同構成第二系統(tǒng)的能指時,第二位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所指我們稱其為涵義,或涵指(含蓄意指);第一位系統(tǒng)我們稱其為直指,或直接意指。產(chǎn)生的所有的層級我們稱其為意指系統(tǒng)。
符號學中的能指和所指這對概念是可以用在服飾當中進行解讀的?!胺棻旧砭涂煽醋魇且环N符號。它是由符征與符旨兩部分組成。在前面我們提到能指構成的是表達層面,所指則為內容層面?!保◤垥粤眨?016)因此,在分析具體某件服飾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其表達層面(能指),即表象,也就是服飾本身所具有的一切事物,如面料、大小、款式等。它是我們能夠直接得到的符號信息。表意則是通過服飾的表達層面解讀出的內容層面(所指)。如服飾反映出的當今社會意識形態(tài)或價值取向等等偏抽象的內容。也有概念稱其為“符征”和“符旨”。服飾的符征被稱為符號的指示部分,而符旨則為被指示部分。在解讀一件服飾時,除了看其表象外,更重要的是其表意。表意的方面有很多,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社會、心理和文化特征層面。社會層面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民族、身份、地位、職業(yè)、社會階層等;心理層面則包含價值取向、審美意象等;而文化特征層面則是指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保◤垥粤?,2016)如《延禧攻略》中18集中高貴妃和純妃的服飾,我們可以解讀:從顏色看,高貴妃一身大紅,純妃服飾顏色就比較簡潔單調;除此之外,高貴妃服飾的圖案也比純貴妃鮮艷,由此說明他們的地位有高有低。通過她們穿著的服飾類型我們可以看出,她們穿的是常服,是在參加家庭內部舉辦的儀式(本集為參加皇后的荔枝宴)。而紅色在中國多代表喜慶、吉祥、紅火之意。又如在第16集之前嫻妃的服飾一直都是青色淡雅的,我們可以通過穿著看出其與世無爭的性格,其服飾圖案則以蘭花為主,更加顯示其清廉自律、沒有私心。而經(jīng)過一系列家破人亡的打擊后,殺死嘉嬪,第二天去富察皇后處請安時,換上了一身黑色的服飾,此處暗含其正式黑化,加入到了宮斗的行列。
服飾的意指系統(tǒng)在服飾符號的分析與解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jù)葉爾姆斯列夫的理論,一個符號具有內容層面C和表達層面E,二者通過關系R來連接。意指系統(tǒng)則需要至少兩層的ERC關系來構成?!爸苯右庵笇游覀兛梢杂迷Z言來表達,含蓄意指層可稱作為涵指?!保◤垥粤眨?016)。也就是說,除直接意指層內包含其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外,它們也共同構成了含蓄意指層的能指。因此,含蓄意指層(涵指)就是第二意指系統(tǒng),也就是符號的“暗示義”。相對應的直指,則被稱為明示義。(張憲榮,2013)我們因此可以這樣去認為:服飾符號有其特定的意指系統(tǒng)。其中我們能夠直觀感受的部分,即最純粹自然的意義被稱為直指,為明示義,而通過服飾表達出的隱含意義則被稱為“涵指”,為暗示義?!堆屿ヂ浴分泻箦姆椏梢哉蔑@出后妃的地位、喜好以及劇中人物的性格。女主角魏瓔珞的地位在提高的同時,其服飾的美觀度也在提高,象征著人物位分的提高。從官女子到皇貴妃,這一路的服飾都是變化的。官女子時期的服飾以粉色和白色為主,由于是宮女,服飾的圖案幾乎沒有,象征人物的地位卑微。而其從貴人晉升到皇貴妃這一路的服飾圖案也由少到多,至皇貴妃時的朝服我們可以看出:朝冠有東珠、珍珠、貓睛石等飾品,等級只比皇后低一個等級。胸前掛朝珠三盤,服飾的圖案開始出現(xiàn)龍鳳,寓意著后宮中地位的至高無上。顏色開始使用明黃色,這種顏色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皇貴妃才可使用,能夠從服飾中看出人物的位分。富察皇后的人設是識大體、懂規(guī)矩、端莊大方、溫柔可親可敬。她的服飾則以淺色為主,例如白色、粉色等,這樣能夠意指出此人的性格。此外,她的朝服也是相當華貴的,東珠、朝珠按照皇后應有的數(shù)量來配置,并應用了較多了龍鳳的圖案,在參加選秀大會、荔枝宴、吃胙肉等大型場合時都有穿戴,寓意著皇后在后宮的至高無上,地位至高可以想象。在其最后自殺時,一身素衣,一句“只做富察容音”,寓意著這個人不帶任何東西、思緒而去,母儀天下。因此,意指系統(tǒng)的運用是我們分析服飾符號的比較重要的手段,通過該理論能夠很好地解讀滿清服飾的特征。
通過意指系統(tǒng)的理論對清朝服飾進行分析,能夠很好地將中國式符號和符號學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指和所指系統(tǒng)能夠構成意指系統(tǒng)的第一層涵義直指,用來說明清朝服飾本身的涵義,如遮風保暖等;同時它構成了第二層的能指,其對應的所指就是服飾符號表達的深層次的內涵,如等級制度、人物地位、性格等,為涵指系統(tǒng),是服飾符號的內涵意義和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