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錢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20世紀50年代初,蔣南翔借鑒在紅軍、紅軍大學創(chuàng)建中建立“政治指導員”制度的成功經驗,在清華大學建立了“政治輔導員”制度。到1965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學生班級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以法規(guī)的形式對高校政治輔導員地位、作用、工作性質、任務、待遇等進行了明確界定。標志著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探索與建設后已基本上獲得了成功,同時也標志著高校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確立。[1]
話語與權力相關是最開由法國社會學家??伦钕忍岢觯凇对捳Z的秩序》一文中對現代社會中的權力及其與話語之間關系進行了探討,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權力與知識是相互滲透、相互建構的。[2]話語權即是說話權、發(fā)言權,它與人們爭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等權益緊密相關,也成為了當前社會個人和群體權力的符號。話語的功能和本質不僅僅是思維符號,是交際工具,而且有著豐富的內涵,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并能直接體現為“權力”。[3]一個群體或者組織的話語是否被允許表達和充分表達,體現了該群體或者該組織在相應的場景中是否具有一定的權力。
近年來,相對于教師、校行政管理體系工作人員,輔導員在高校行政體系中的參與度降低、地位下降,輔導員群體的話語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存在話語權缺失的現象。輔導員話語權的缺失,不僅僅會影響輔導員對自身地位和自身權益的維護,還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教育和引領作用,輔導員的形象和權威在學生中會大大折扣,從而對學生的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提高輔導員在高校行政管理系統(tǒng)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因高校行政管理的特點及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和獨特的身份,輔導員在高等院校內不具有專業(yè)教師的身份和行政工作部門的職位頭銜,所以輔導員群體在高校行政管理體系中話語表達不充分,存在話語權缺失的現象。
在輔導員制度正式確立以前,高校基本采用清華大學“雙肩挑”的形式[4],輔導員多以兼職為主,從高校教師中挑選年輕教師擔任,注重學生的政治指導。同時還要關注自身的教學業(yè)務,高校行政管理參與度較低。輔導員制度在高校確立后,身份更加明確,從兼職化走向專職化、職業(yè)化。但是輔導員在高校管理系統(tǒng)中的參與度仍然偏低,輔導員較少參與到高校的行政管理會議中,被邊緣化,不能充分表達輔導員群體話語,存在“失語”現象。
輔導員制度在高校的確立到成熟和進一步發(fā)展,時間較短,當前沒有形成具有權威的專業(yè)和職業(yè)的知識理論體系。又因為輔導員本身工作內容較雜,形成輔導員群體自身的話語體系具有一定難度,當前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話語體系還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沒有明確的科學理論體系。由此,輔導員在高校整個環(huán)境中缺乏輔導員群體本身的話語,在高校的各項工作和場景中就顯得言之無物,在行政管理體系中也顯得沒有理論支持。
判斷一個群體或個人是否具有話語權,最關鍵的是判斷該話語是否有一定的權威和效力。根據高校輔導員制度安排,輔導員身居學生工作一線,處于行政體系中最底層,最核心的工作任務首先是管理學生,其次是教育引導學生。這一點在民辦高校尤為凸顯,在民辦高校輔導員甚至扮演后勤工作人員的角色。在實際的高校行政管理體系中,任何一個層級的行政層面均對輔導員有管理權,輔導員的話語即使在管理體系中能夠表達出來,但基本沒有權威和效力,就很難形成一定的話語權。
福柯不僅僅研究了話語內部的秩序,而且分析了語言外部諸多控制話語的因素,開始注意到話語的物質性和話語主體對話語的制約作用。他認為話語是“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中用來“控制、選擇、組織和重新分配”的,由一系列的約束規(guī)則所構成,這些規(guī)則可總結為“話語的外部規(guī)則”、“話語的內部規(guī)則”以及“話語主體的使用規(guī)則”。[5]福柯認為對話語的控制使得話語的生產、流通和分配在特定的規(guī)則下有序進行的影響因素就是以上三個。筆者根據以上三個因素,結合高校行政管理的特點及輔導員工作現狀,分析影響輔導員話語權的因素。
“重機構、重權力、重章法”是科層制管理機制中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6]因為這個特點,制約輔導員話語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縱向表達。其次,因為高校是重教學、重科研場所,在行政管理中,輔導員進行的學生管理本身重要性程度要低于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因此輔導員話語的外部環(huán)境和規(guī)則不成熟,很難形成一定的平臺和載體,讓輔導員群體的話語得到充分表達。
輔導員群體要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就必須形成自身的話語知識體系,也就是輔導員話語的內部規(guī)則要健全。其實高校輔導員制度發(fā)展的時間并不長,甚至當前在有些高校仍然還沒有落實輔導員制度,與輔導員相關的學科理論和專業(yè)術語、職業(yè)術語還不完善,沒有一個完整和權威的理論體系。因為輔導員話語本身規(guī)則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在一些輔導可以發(fā)聲的地方“無語”,在輔導員的話語中言之無物,并不是“失語”的處境。
現代高校內部的權力構成主要包括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學生權力及外部權力。[7]行政權力只是高校具備的權力之一,各權力部門之間存在權力的競爭關系,作為高校來說,學術權力在高校的影響力最為深遠,一個高校的社會地位和發(fā)展前景,主要來自高校的科研學術影響。輔導員在高校雖然具有“雙重”身份,但既不是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學生權力和外部權力的核心代表人群,而只是更偏重于行政管理的角色。所以,相對于教學科研人員,輔導員話語就很難具有權威和效力。
由于輔導員制度的設置安排和輔導員身份特征和工作內容,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應該具備一定的話語權,為爭取自身權益和學生權益獲得支持。輔導員在高校行政管理體系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才能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引導學生,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建立健全輔導員參與行政管理的機制,積極鼓勵輔導員參與到高校的行政管理中來,搭建參與行政管理的平臺和載體,讓輔導員的話語能夠得到充分表達。當前,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政治性仍然居于高校行政管理第一位。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與思政課程老師同樣重要,從高校行政管理政治性角度出發(fā),輔導員也應當參與到高校行政管理中來。校學工部門在制定相關決策積極鼓勵各院系輔導員參與,也應該搭建學校與輔導員的話語溝通平臺。
積極支持輔導員專業(yè)知識理論的構建,鼓勵輔導員向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專家化發(fā)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及時總結相關工作經驗,形成專業(yè)化知識理論。大力投入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提升輔導員知識源頭創(chuàng)新能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輔導員專業(yè)知識體系,將相應成果轉化為輔導員專業(yè)的話語和術語,讓輔導員在話語表達平臺和載體上言之有物。為輔導員提供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授課實踐平臺,讓輔導員話語在學生中得到發(fā)聲,讓輔導員話語在學生中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校學工部門積極爭取學校各行政職能部門在行政管理體系中為輔導員賦權,協調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輔導員的工作,讓輔導員的話語具有一定的權威和效力。輔導員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輔導員話語在各部門中具有權威和效力,也才能在學生中具有權威和效力,更好的發(fā)揮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與引領的作用,真正達到輔導員制度實施的初衷。賦權輔導員,是提高輔導員身份地位的重要措施,是對輔導員工作的一種激勵和保證,讓輔導員想為、能為、愿為。
有為才有位。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創(chuàng)新輔導員本職工作,在輔導員各項本職工作中做出成果,取得成效,讓行政職能部門感受到輔導員工作的扎實成效,才能在各行政部門權力分配時獲得一定話語權。輔導員不僅要在學生管理中做出成效,還要在理論探索取得一定突破。積極建立在社會實踐平臺,爭取各項榮譽獎項,提高輔導員在社會中的評價和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