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飛
【摘? ?要】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句子教學上。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師可采用循序漸進、扶放結合的策略:初識標點,建立概念;讀好句子,讀懂意思;仿說句子,內(nèi)化語言。這樣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句子教學;策略;語用實踐
低段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句子教學上。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師可采用循序漸進、扶放結合的策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理解能力。
一、初識標點,建立概念
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句子時,對于句子的認識很不到位。教師應借助教材資源,慢慢滲透相關知識。
一年級上冊拼音單元第7課第一次出現(xiàn)“句子”這一概念。學生通過教材中“我是小學生”這句話,了解句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末尾還會加上“。”這樣的標點符號。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在之后課文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認識句子,數(shù)句子”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反復訓練。以《秋天》為例,首先出示第1自然段:“你發(fā)現(xiàn)文字最后有個什么?對啦,一個句號?!薄翱靵頂?shù)一數(shù),這里有幾個句號?嗯,只有一個句號,說明這是一句話?!苯又處熥寣W生讀第2自然段,仍舊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句話。之后,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來了!”繼續(xù)問學生。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相機補充:“‘!叫感嘆號。文字后面如果帶上它,就表示這是一句話。課文里有兩個‘!,所以是兩句話?!弊詈笸ㄟ^朗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中使用“?!焙汀埃 ?,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句號表示感情平淡,語氣平緩;感嘆號表示驚嘆、感嘆,情感更強烈些。
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中,作者巧妙地將逗號、句號、省略號三個標點符號比喻成池塘里的“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極富情趣。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具體事物認識這些標點符號,通過讀青蛙的詩,懂得逗號一般都是在句子中間使用,表示停頓的時間比較短。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根據(jù)標點符號認識句子后,還要初步認識單句的基本句式,如寫物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樣”的句式,寫人用“誰是什么”“誰怎么樣”的句式,知道一句話的末尾要用上句號、問號、感嘆號。經(jīng)常進行類似的訓練,學生自然而然會形成句子的概念。
二、讀好句子,讀懂意思
低年級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比較弱,沒有足夠的知識和一定的朗讀技巧,朗讀時容易破詞,拖長音,長句子讀得上氣不接下氣。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一)示范朗讀,嘗試模仿
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好的范讀能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文中的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模仿朗讀者的停連、重音、節(jié)奏、語氣,學生可少走彎路。
課前,教師可發(fā)送課文的朗讀音頻到班級群,讓學生多聽,試著模仿。課上,教師針對學生朗讀有困難的段落、內(nèi)容比較長的句子進行范讀。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一邊看書一邊認真聽,還可以鼓勵學生跟著自己輕聲地朗讀。等學生學習能力逐漸增強,可以讀完整、讀通順后,再請學生展示讀。課后,學生將自己朗讀的音頻發(fā)到“打卡群”,互相欣賞學習。把示范性朗讀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聆聽作者的心聲,引發(fā)共鳴。
(二)借助符號,讀好語氣
學生認識了句號、問號、感嘆號后,在朗讀中還要讀出相關語氣,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一年級上冊《比尾巴》課后第一次出現(xiàn)“一問一答”的句式訓練。教師可以先出示文中6個問句,并指導朗讀。教師范讀時,語氣上揚,同時在句尾標示符號“↗”,把語感正確地傳遞給學生。接著出示6個答句,再次指導朗讀。教師范讀時,語氣要平和,分別出示“一問一答”“三問三答”的句式,指導學生進行多形式朗讀。此外,由于課文朗朗上口,教師可讓學生配合著搖頭或者打拍子,讀出節(jié)奏美;在讀帶有問號的句子時,用上豐富的肢體語言,聲情并茂,讀出語氣美。
(三)讀對停頓,讀好長句
長句的朗讀往往成為低段的教學難點。恰當?shù)剡\用停頓符號,可以使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從容不迫地讀,做到自然、連貫。
如一年級上冊《雨點兒》課后習題要求讀第5自然段,注意讀好停頓。教師可以先示范朗讀,并提出相關要求,如“認真傾聽,老師是在哪里停頓的”“仔細想想老師為什么要在這里停頓”。剛開始示范讀時,學生不能一下子聽出所有停頓的地方。教師可多讀幾次。之后,教師出示停頓符號,解釋其用處,在朗讀停頓處插入該符號。學生在課本中照樣子標注,并練習朗讀。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開出了∕紅的花,長出了∕綠的草。
還有一些句子,學生不理解意思,很容易錯誤地停頓。如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中的“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學生會在“看船” “身下”“沉多少”之間停頓。這個時候就要先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通過給“船身∕下沉多少”畫停頓符號,讓學生明白這是“什么怎么樣”的句式,再通過教師領讀、全班反復讀,指導學生真正做到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四)利用重音,強調(diào)內(nèi)容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字詞句運用”中的第二題要求“根據(jù)不同的提問,讀讀下面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圍繞“種子睡在松軟的泥土里”一句,采用“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讓學生體會重音不同,強調(diào)的內(nèi)容不同。如:“什么睡在松軟的泥土里?(種子)這里強調(diào)‘什么,顯然‘種子應該讀重音?!薄胺N子睡在哪里?(泥土里)這里強調(diào)‘哪里,‘泥土就要讀重音。”“種子睡在什么樣的泥土里?(松軟的泥土里)這里強調(diào)‘什么樣,所以‘松軟應該讀重音?!?/p>
在學生掌握這一朗讀技巧后,教師出示《語文作業(yè)本》中的相關題目(如下圖),讓學生練習朗讀。
之后,教師出示“我和軍軍興致勃勃地去溫州參觀科技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想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人物、心情、地點、事件)運用重音進行朗讀。朗讀指導從扶到放,最終促成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學生通過實踐運用,明白想要強調(diào)某個內(nèi)容時,可用讀重音的方式,引起聽者的注意。
三、仿說句子,內(nèi)化語言
仿說句子,可以直接檢測學生的遷移、表達、創(chuàng)造等能力。如二年級上冊的《拍手歌》中的“雄鷹飛翔云彩間”含有“誰”“在哪里”“干什么”三個要素。教師可讓學生給句子“變魔術”,用“誰、干什么、在哪里”的句式,改寫“天空雁群會寫字”“竹林熊貓在嬉戲”兩句話。最后出示關于孔雀、錦雞、老虎、百靈、黃鸝的情境圖,請學生用上這個句式說說它們會怎么做。
又如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的第1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教師引導學生用句式“一……就……”分批次練習說話:(1)學完第1、2自然段后,出示句子“我一升到天空,就_________”,讓學生用這個句式說說水變成云、雨、冰雹、雪的過程。(2)學習第3自然段時,聯(lián)系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特點,出示句子“我們一來到_________,就喜歡_________ ”,進行說話練習。(3)學習第4自然段時,讓學生用“一……就……”練習說說水溫柔時和暴躁時分別會怎么樣。出示句子:我的脾氣一溫柔起來,就_________。我的脾氣一暴躁后,就_________。(4)學完課文,針對第5自然段,結合句式“小朋友們一學完課文,就_________”,讓學生猜猜“我”是什么。
以上兩個課例十分注重讓學生內(nèi)化、運用語言。課堂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放緩了訓練的坡度,也豐富了訓練的內(nèi)涵,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綜上,句子訓練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立足課堂,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優(yōu)化語用實踐,促成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力求提升低段句子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周一貫.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8.
[2]吳忠豪,薛法根.小學語文名師文本教學解讀及教學活動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浙江省瑞安市莘塍第二小學?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