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良
(湖南省株洲市中醫(yī)傷科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頸椎病因長期慢性勞損、不良姿勢所致,其病理基礎為退行性病變。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較常見的頸椎病之一,可導致感覺、自主神經(jīng)功能及運動功能障礙,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且難以根治,降低了患者生存質量[1]。筆者用針刺聯(lián)合葛根湯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5~65歲,平均(54.12±3.37)歲;病程1~5年,平均(2.98±0.68)年。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65歲,平均(54.20±3.32)歲;病程1~5年,平均(2.95±0.6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檢查見頸椎曲度改變,椎間隙縮??;②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骨質疏松、頸椎手術史;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疾??;③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疾病;④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⑤中途退出研究。
兩組均用針刺治療。皮膚消毒,取坐位,取頸夾脊3~6穴為主穴,配穴風池、手三里、后溪、大椎、阿是穴,選擇患側,采用插捻手法,待患側出現(xiàn)脹、麻、酸感覺時停針30min,共運針1~2次。治療1周。
觀察組加用葛根湯。葛根25g,麻黃6g,生姜10g,炙甘草6g,白芍15g,桂枝10g,大棗5顆。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服用。治療1周。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頸痛量表(NPQ)評分。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共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強。采用頸痛量表評估頸椎功能,共9各條目,每個條目4分,分值越低表示頸椎功能恢復越好。
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評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頸部、肢體均可自由活動。有效:癥狀基本消失,肢體、頸部疼痛減輕。無效:癥狀、頸部、肢體均未改善,或病情加重。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NPQ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NPQ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NPQ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 NPQ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6.12±1.02 3.12±0.51 38.12±5.12 10.18±2.18對照組 50 6.20±1.03 4.68±0.67 38.51±4.98 16.52±3.17 t 0.390 21.444 0.382 11.652 P 0.697 0.000 0.703 0.000
頸椎病是以頸椎退行性病變?yōu)橹饕∫虻念i椎綜合征,患病率逐年遞增,且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積極有效的治療對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頸椎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病機為肝腎不足,精血不能濡養(yǎng)筋骨,經(jīng)絡淤阻、氣血不暢。中醫(yī)辨證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3]。葛根湯具有疏通經(jīng)絡、生肌止痛的作用,廣泛用于治療肩、背、頸部疼痛。針刺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癥狀。內(nèi)服湯藥有助于解肌止痙,而針刺具有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內(nèi)外合治遵循了標本兼顧的原則,發(fā)揮溫經(jīng)散寒、活絡止痛的作用[4]。
VAS是評價疼痛的主要方法,疼痛的緩解程度可作為評估治療效果的客觀指標。NPQ是評估頸椎功能恢復情況的主要量表,可反映病情及功能狀況。葛根湯方中葛根解痙止痛,麻黃祛風散寒,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和胃,白芍緩解疼痛,桂枝溫經(jīng)通脈。葛根中含有葛根黃酮,具有舒張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流量增加,消除神經(jīng)根水腫、緩解疼痛及肌肉痙攣效果明顯,從而發(fā)揮緩解疼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聯(lián)合葛根湯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可緩解疼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