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娟,張 莉,贠小丹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內科,陜西 西安 7100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是一種深靜脈置管技術,主要從患者周圍靜脈導入,置入中心靜脈的深靜脈,是一項重要的治療措施,不僅可減少外周靜脈穿刺頻次,還可避免對患者靜脈內粘膜造成嚴重損傷,逐漸成為長期化療患者的普遍治療手段;但是其應用過程中,若護理不當,則會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阻礙病情的恢復[1]?;诖耍疚膶颊叻謩e實施兩種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并對其進行對照研究,現(xiàn)將具體研究結果做如下闡述。
所有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均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展開研究調查,調查期間共選擇66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主要根據(jù)隨機分組法平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觀察組。對照組33例患者中有13例女性患者和20例男性患者;其中患者年齡最大為68歲,最小為26歲,年齡均值為(47.5±19.8)歲。觀察組33例患者中有15例女性患者和18例男性患者;其中患者年齡最大為70歲,最小為24歲,年齡均值為(47.3±19.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各項資料比較,組間數(shù)值差異較小,P<0.05。
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主要護理干預方式為對患者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并及時更換敷料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自護式情境模塊互動演練模塊護理。(1)建立模擬演練小組。主要由護士長、醫(yī)師組建一個模擬演練小組,根據(jù)查閱資料和自身臨床經驗,設置情境模擬演練案例,其中包括顱腦外傷、胸腹聯(lián)合傷等,并確定演練流程。(2)開展模擬演練。由醫(yī)護人員對已納入的患者進行培訓,要求2名以上患者進行模擬演練,讓患者及家屬明確自護方式和手段。(3)訓練安排。醫(yī)護人員首先需對PICC相關內容進行講解,講解后作出示范,要求患者及家屬進行自我演練。然后待患者及家屬熟練后,對平時常見護理技巧進行提問,要求患者及家屬經過思考、商議后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由醫(yī)護人員總結歸納答案。
觀察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主要從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評估分值為25分,共計100分。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對自護情境模塊互動演練護理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和處理,以(n,%)的形式表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s)的形式表示自護能力評分,組間對比分別采用卡方值和T值檢驗,若P<0.05則代表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觀察組局部感染患者有1例,細菌感染患者有0例,靜脈炎患者有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6%。對照組局部感染患者有2例,細菌感染患者有3例,靜脈炎患者有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3%。(x2=7.7591;P=0.0053)
觀察組健康知識22.9±1.4;自我概念25.7±0.6,自護責任感21.6±1.6,自我護理92.7±3.7;對照組健康知識16.2±2.6、自我概念15.4±2.6、自護責任感17.6±4.9、自我護理71.6±5.6;(T=13.0338,22.1745,4.4578,18.0589;P=0.0000,0.0000,0.0000 ,0.0000 )。
PICC置管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治療手段,具有操作簡單、置管成功率高、導管留置時間長、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可使患者應用的化療藥物經導管注入后快速進入血管被稀釋,不僅能夠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還能降低靜脈炎和滲漏性損傷的發(fā)生率,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途徑[2]。
然而PICC在操作過程中,需對置管位置進行評估,并在置管過程中實現(xiàn)規(guī)范化操作,嚴格控制感染等并發(fā)癥,方能實現(xiàn)疾病的有效治療。為此,在置管期間需對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提高置管效率,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損傷[3]。
自護情境模塊互動演練主要通過建立自護小組,開展模擬訓練等方式,讓患者及家屬掌握自我護理的相關知識,并反復進行實際演練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護能力,加強對并發(fā)癥等風險事件的防控,以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實施自我情境模塊互動演練護理,不僅可提高腫瘤科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還能減少并發(fā)癥,是一種科學的輸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