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媛媛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 放射影像科,四川 遂寧 629000)
肝臟腫瘤主要是指患者肝臟部位發(fā)生的腫瘤疾病,該病通常分為兩種形式,即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臨床常見類型為惡性腫瘤[1]。臨床指出,肝臟腫瘤患者發(fā)病后,早期并無明顯不良反應及臨床癥狀,待到病情發(fā)展至中晚期,將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故將來我院的肝臟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給予患者CT增強延時掃描技術診斷后,對診斷準確率及患者腫瘤類型檢出率做出評價,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來我院的70例肝臟腫瘤患者作為探討對象,研究時間段設定區(qū)間為:開始時間為2018年09月,結束時間為2019年09月,本次研究按照硬幣兩面法準則將70例患者分為兩組,即探究組(n=35例)與對照組(n=35例)。診斷標準:①參選患者基本資料齊全;②參選患者及家屬具有良好的依從性;③參選患者均符合肝臟腫瘤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及語言障礙;②患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7-66歲,平均(51.50±18.79)歲;探究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8-67歲,平均(52.50±18.77)歲。將上述資料比對后,P>0.05,不存在差異。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MRI診斷,診斷儀器采用磁共振儀,診斷開始前,要求患者呈仰臥位;掃描患者肝臟部位,依次獲取T1、T2加權像及冠狀位自旋回波成像。探究組:檢查設備采用美國GE Revolution 256 CT掃描儀,診斷開始前12 h告知患者禁食,同時給予患者500 mL泛影葡胺溶液。告知患者呈仰臥位,依次掃描患者平膈頂至L3體之間,將設備電壓調至12-150 kV,同時將螺距調整為5-10 mm,掃描時間為11-23 s[2-3]。掃描時,首先對患者進行平掃,隨后對患者進行CT增強延時掃描,并對患者靜脈注射對比劑,注射后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掃描,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重建。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診斷準確率及患者腫瘤類型檢出率。診斷準確率評價:腫瘤類型檢出率評價:其中包括確診、誤診、漏診,其中確診人數越高,誤診、漏診人數越少,說明診斷的越準確。腫瘤類型檢出率評價:腫瘤類型包括原發(fā)性肝癌、肝內轉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腫。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用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平方差();以卡方(χ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采用百分數(%),數據資料借助SPSS 21.0分析,檢驗結果以P值區(qū)間(P<0.05有差異;P>0.05無差異)表示。
2.1 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探究組確診患者33例,對照組確診患者25例,數據得出:探究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n(%)]
2.2 比較兩組患者腫瘤類型檢出率。探究組患者原發(fā)性肝癌、肝內轉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腫檢出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數據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腫瘤類型檢出率[n(%)]
肝臟腫瘤屬于腫瘤疾病的統(tǒng)稱,臨床常見的肝臟腫瘤疾病有:原發(fā)性肝癌、肝內轉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腫等,由于該類疾病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因此采用常規(guī)CT技術掃描,臨床診斷難度較大[4-5]。而CT增強延時掃描技術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該技術自推出以來,就被廣泛應用與肝臟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斷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探究組診斷準確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71.43%,組間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探究組原發(fā)性肝癌、肝內轉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腫檢出率分別為88.57%、94.28%、97.14%、37.14%,明顯高于對照組60.00%、54.28%、71.42%、5.71%,組間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在趙德利[6]的研究中,探究組診斷準確率及腫瘤類型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該研究與趙德利研究結果相差無幾,具有可靠性。CT增強延時掃描技術主要是通過連續(xù)掃描及容積數據進行掃描采集,該掃描技術具有掃描快、圖像清晰等臨床特征,除此之外,該方式掃描時,患者不會有疼痛,且掃描過程迅速,誤診率及漏診率較低,同時診斷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分層診斷,對人體沒有輻射危害,安全性較高[7-10]。
綜上所述,在肝臟腫瘤鑒別診斷中采用在肝臟腫瘤鑒別診斷,既能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又能明確患者腫瘤類型,臨床應廣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