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光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 , 遼寧 沈陽 110000 )
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在骨科臨床上的常見病例之一,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從高處墜落以及摔傷為主,病情較為明確,如若延誤治療或者治療措施不當,會危及患者的生命,或造成患者肢體活動障礙,嚴重者造成終生殘廢[1]。而發(fā)生骨不連的情況就顯得更加復雜,意味著骨折后無法愈合,因此采用植入內固定方法是建立于精確的骨折復位、穩(wěn)定的進行固定、并盡可能保留骨的血運、在早期功能性活動基礎上的一種綜合性的治療[2]。本文主要探討了不同植入內固定方法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12月,1年內于沈陽市骨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骨不連病例數(shù)68例,按照固定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齡40-55歲,外固定架治療,觀察組34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39-56歲,帶鎖髓內釘治療,治療結束收集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進行數(shù)據分析?,F(xiàn)對2組病患的一般資料進行研究,表明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此次研究均表示知情,并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此后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的批準認可。
2 方法:對照組的患者使用外固定架治療的方法。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方法是根據治療的具體要求,通過穿插在骨上的鋼針和體外裝置的連接達到骨折固定、加壓、牽伸等作用[3]。為骨折的愈合、骨形態(tài)的改建以及骨的延長創(chuàng)造生物力學的環(huán)境,以求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1)對患者進行麻醉,上肢用臂叢神經阻滯,下肢用硬膜外阻滯或蛛網膜下腔阻滯,也可以適當選取局部麻醉。(2)上肢的體位采用仰臥、屈肘、前臂置于胸前;下肢的體位采用仰臥、屈髖、外展、屈膝并將踝關節(jié)置于90°背伸位。(3)先將骨折初步復位,后穿骨折線遠處的鋼針并進行初步的固定,然后再使骨折進一步復位并穿近骨折線處的鋼針,最后將骨折復位滿意后再進行整體的固定。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進行穿針固定,之后再重新進行調整固定。在進行骨折復位時可采取2種復位方法:對骨折端已外露的開放性骨折,徹底進行清創(chuàng),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先使骨折大致復位后按順序進行操作,可以利用近骨折線處的鋼針,應用提、扳等方法協(xié)助骨折完成進一步的復位。直至滿意后再進行固定。觀察組的患者使用帶鎖髓內釘?shù)墓潭ㄞk法。目前帶鎖髓內釘能較好的控制骨折端的彎剪扭旋應力,已成為治療長骨骨折的應用主流,包括髓內釘、拉力釘、螺栓及鎖釘。髓內釘內固定的方式為對稱的中央型內夾板式固定,它對骨折的固定是應力分散式的固定,并非是應力遮擋式的固定,有利于骨痂的重新塑形。中心固定在理論上優(yōu)于皮質外的固定,可以幫助減小力臂,降低內外翻成角以及內固定失效的發(fā)生概率,它的固定為閉合復位或者是有限切口復位提供了一定的基礎。(1)對患者實施麻醉,幫助患者平躺在手術臺上,在患者的大腿往外一處作為切口,將發(fā)生病變的位置暴露于外面。(2)將患者的腿部闊筋膜和骨外側肌組織分層剝離開,并將病變處位置的骨膜剝離開骨不連的位置。(3)對骨不連的一段進行修復處理,修復為橫斷面,再用骨刀把已經硬化的骨質鑿開。(4)利用擴髓設備對患處進行處理,進針需要選擇大轉子頂點,幫助植入骨不連的位置。(5)進行復位后對髓內釘實行骨刀,并最后實行分層切口的縫合。
3 療效標準:2組患者在分別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進行固定后,通過比較2組患者膝關節(jié)固定后的優(yōu)良率來判定不同植入內固定方法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體現(xiàn)為優(yōu)良率=(優(yōu)例+良例)/總例數(shù)×100%,評定標準為:優(yōu):骨折局部沒有出現(xiàn)壓痛感,且沒有產生異常情況,X線檢測出骨折線較為模糊;良:骨折的局部有輕度的疼痛,且基本無異常情況,X線檢測出存在聯(lián)系性的骨痂通過了骨折線;差:骨折的局部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疼痛,X線檢測出骨折線是非常模糊的狀態(tài)。
5 結果:2組患者經過不同的固定辦法進行固定之后,使用帶鎖髓內釘固定的患者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數(shù)據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存在差異,P<0.05,數(shù)據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如下:對照組患者共34例,其中優(yōu)有7例(20.59%),良有9例(26.47%),差有18例(52.94%),總的優(yōu)良有16例(47.06%);觀察組的患者共34例,其中優(yōu)有15例(44.12%),x2=4.3004,P=0.038;良有17例(50.00%),x2=3.9853,P=0.046;差有2例(5.88%),x2=18.1333,P=0.001;總的優(yōu)良有32例(94.12%),x2=18.1333,P=0.001;P<0.05,數(shù)據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目前我國調查顯示,四肢損傷主要呈現(xiàn)為兩個方面:(1)道路交通傷、高處墜落傷等高能量、高暴力損傷日益增多;(2)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我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近2億),以高齡、基礎疾病多、全身耐受性差為特點的低能量骨折亦逐年增多[4]。本文討論的骨不連是指發(fā)生了骨折但不愈合,雖然大多數(shù)的骨折都能得到很好的愈合,但也有少部分情況出現(xiàn)骨折不愈合,這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據統(tǒng)計,在所有的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當中,有大約9%的患者會出現(xiàn)骨不連的情況,因此對這種情況的患者治愈的要求就顯得相對較高了[5]。與此同時,近30年來,隨著醫(yī)學科學技術的整體進步,四肢損傷的救治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創(chuàng)傷骨科的基礎研究、損害控制骨科、利用損傷機制分型和指導治療、新型內植物和微創(chuàng)技術,使得四肢損傷的治療有了很大的革新和進展[6]。
傳統(tǒng)的會使用X線影像學先進行骨折分型,再將涉及到致傷機制的骨折分型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并用以指導治療。外固定架治療方法雖然顯得固定可靠,并且往往骨折的愈合率也較高,便于患者早期就進行功能的鍛煉,但由于使用鋼板手術切口大,患者的出血多,需要耗費的手術時間長,同時需要剝離太多的軟組織,影響了局部的血供,則有可能造成骨折延遲愈合、骨不連、畸形愈合、感染,甚至骨髓炎等癥狀[7]。因此使用外固定治療的并發(fā)癥概率較大,安全性能較差,不符合患者的選擇,因此,也更加傾向于考慮帶鎖髓內釘進行固定的方式。骨不連的治療較為困難,需要先處理好骨折端和植骨,而帶鎖髓內釘?shù)膬?yōu)點主要是能引起的并發(fā)癥較少,手術適應癥的范圍擴大,固定也較為牢固,患者可以在早期就進行關節(jié)功能的鍛煉,幫助患者早日恢復關節(jié)的功能運用,患者在早期便可以較早進行負重,帶鎖髓內釘也能夠和其他的內固定結合使用[8]。擴髓的髓內釘可以控制旋轉,降低被卡住的概率,髓腔同時被擴大,能夠放置大小都合適的髓內釘。但同時也會增加心肺栓塞的可能性和增加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可能性。不擴髓的髓內釘則操作流程較為簡單,對患者骨內膜血供的破壞性相對較小,但是容易被卡住,強度相對較小[9]。目前,帶鎖髓內釘已經在臨床廣泛被使用,它可以加強固定的理論,防止患者出現(xiàn)骨折短縮,骨折成角或者旋轉的現(xiàn)象,同時應力也被增大了,增加了斷釘?shù)陌l(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在比較不同植入內固定方法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探討中,使用帶鎖髓內釘進行固定的患者恢復更加快,關節(jié)恢復的效果更加好,更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