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華
(蘇州科技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丁玲和張愛玲(簡稱“二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她們的身世、經歷及創(chuàng)作早已成為重要的文學現象(1)相關研究成果有:彭漱芬《論“丁玲現象”》,《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第1~7頁;萬蓮子《論“丁玲現象”》,《學?!?001年第1期第166~170頁;朱郁文《“另類”,還是被“另類”:“丁玲現象”再思考》,《丁玲與中國當代文學——第十一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版第399~406頁;劉海濱《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110~113頁;邢向楠《張愛玲現象:從熱到冷》,《文藝評論》2015年第3期第104~107頁;劉紹銘《愛玲說》,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3~12頁。。由于倆人的沒落世家出身、單親家庭成長、有個追求獨立自由的母親等方面的相似性,她們的創(chuàng)作不時被學界拿來作比較研究,且這些比較大多集中于單篇作品、女性意識、個性風格及發(fā)展趨向等方面(2)如錢蔭愉《丁玲與張愛玲:一個時代的升騰飛揚與蒼涼墜落》(《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第25~33頁)、吳暉湘《激越的與蒼涼的——丁玲、張愛玲創(chuàng)作文本的歧異》(《齊魯學刊》2000年第3期第63~65頁)、陳理慧《革命中的女性角色——〈我在霞村的時候〉與〈色·戒〉比較》(《理論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4~136頁)、郜元寶《都是辯解——〈色·戒〉和〈我在霞村的時候〉》(《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第134~140頁)等。,而在闡述倆人創(chuàng)作異同成因時,又主要強調社會環(huán)境、個人性情或生活經歷等。當然,強調家庭身世方面影響的也有,但大多側重于家庭生活的殘缺或傷害。實際上,在家庭生活方面,對她們構成影響最大的還是母親,母親的生活經歷、性情志趣及社會交往等不僅決定著她們的性格心理、價值觀念,也深刻影響到她們日后的婚姻情感、人生命運、創(chuàng)作的題材選擇和風格趨向等。
眾所周知,“二玲”的母親都是中國早期追求獨立、自由的職業(yè)女性(丁玲母親是自由職業(yè)者,張愛玲母親也從事過經商、教書等多種職業(yè))。“二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因為喪父或父母離異一度生活在母親身邊,母親為她們提供主要經濟來源,也是她們的情感精神支撐及日后人生仿效或抗拒與逃離的對象。波伏娃指出,女孩童年時代最初“認為母親比父親更有權威。她認為這個世界是母權的世界,她模仿母親,用她來確認自己”[1]。張愛玲小時候看到母親對鏡別翡翠胸針,就說出“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2]66等急切盼望長大、以便能像母親那樣打扮自己的話語。丁玲更是多次談到母親對于自己的教育和影響(3)詳見丁玲的《我的創(chuàng)作生活》(《丁玲全集:7》,第14頁)、《我母親的生平》(《丁玲全集:6》,第63頁)兩篇文章。。兩位母親的影響和“二玲”對于這種影響的認同或抗拒,不僅體現在她們早期作品中那些孤傲、倔強和追求獨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身上,更在她們筆下的母親形象身上得到印證。這里,筆者擬以丁玲《母親》和張愛玲《易經》(包括《雷峰塔》(4)張愛玲在1963年6月23日給鄺文美夫婦的信中說,《易經》因篇幅過長,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叫《雷峰塔》,下半部叫《易經》。)為考察中心,探析“二玲”對于母親形象的塑造,以窺探她們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及其所開啟的中國女性寫作兩種不同趨向的真正原因。
丁玲《母親》創(chuàng)作于1932年,是以作者母親余曼貞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部傳記性小說。原計劃創(chuàng)作三部,后因作者被捕而被迫中斷,只創(chuàng)作了八萬多字的第一部,但一位生動、飽滿的母親形象已從這八萬多字中立起來了。張愛玲《易經》創(chuàng)作于1957年至1964年,主要回顧作者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活瑣事,屬于自傳性小說。《易經》不像《母親》那樣以刻畫母親形象為重點,但母親也是作品書寫的重要對象之一,是作者追憶和刻畫的重要人物。
兩位母親一位喪夫新寡,一位留學回來不久離異,但她們沒有淪為傳統(tǒng)悲切切的怨婦形象,而成為反叛傳統(tǒng)、走出婚姻家庭悲劇陰影、倔強自立的新女性。她們走在時代前列,具有異乎傳統(tǒng)女性的新思想和新追求。
首先,她們孤傲自立、倔強堅韌,沒有一般舊式女子的懦弱和依附性?!赌赣H》中,曼貞三十歲喪夫,不僅負債累累,還有嗷嗷待哺的幼兒。但她沒有被困難擊倒,沒有卑躬屈膝,也沒有哭天搶地,而是以柔弱之軀堅強地擔負一切,甚至準備與奶媽們一起養(yǎng)豬種菜,操持和繁盛家業(yè)。正是這種不屈服于命運的抗爭精神和自立自強的決心意志,使得她最終抓住機會,進入女學堂,成為一名自立自強的職業(yè)女性?!兑捉洝分?,母親楊露同樣不甘心命運擺布,她不滿丈夫吸鴉片、養(yǎng)外室和無所事事的遺少習氣,在勸說無效情況下,勇敢反叛傳統(tǒng)的夫權統(tǒng)治和女性規(guī)范,與小姑珊瑚一起出國留學,開啟屬于女性自我的真正人生??梢娝齻儧]有依附丈夫或家人,沒有滿足于舊式少奶奶優(yōu)裕的寄生生活,而是努力與時俱進,開創(chuàng)一種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新生活。
其次,她們都重視教育,意識到知識的獲取對于女性自由解放的重要意義。西方女權主義者早在18世紀末就開始為女性爭取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教育的權利,足見教育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義。曼貞或許還未能從女性解放的高度認識到教育對于女性自由解放的意義,但她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感覺到,女性要“自立不求人”,一定得“多讀點書”。她羨慕那些能外出讀書做事的女性。丈夫去世后,曼貞決心“要替自己開辟出一條路來,她要不管一切的譏笑和反對,她不愿再受人管轄,而要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3]167,最終她進入新式學堂,實現平生夙愿。楊露也重視教育。如果說初次出國有賭氣和陪小姑的成分,缺乏明確目的,那么再次去國則有明確的強己目的。她學習英文、畫畫和游泳等,即使要“自己刷地煮飯”,也覺得“年青自由”。同時,她為子女教育不惜與前夫鬧僵,教育女兒琵琶“要銳意圖強,免得將來后悔”[4]116。可見,渴望知識、追求自由的時代思潮在這兩位母親身上烙下了鮮明的印記。
此外,倆人都具有鮮明的反抗性別歧視和性別壓制的女性意識。曼貞羨慕外國女人讀書、參政,反觀自身處境,慨嘆“規(guī)矩苦死人,越有錢的人家,做女人越苦”[3]148。特別是與娘家兄弟的對比更使她痛感自己的性別劣勢:弟弟因為是男性,可以讀書闖世界,所以長成聰明能干、為人稱道的男子,擁有豐富的產業(yè);而她因為是弱女子,就該賣田還債,“只能在屏門后羨慕他的榮耀”[3]151,就該“連同大伯子都不準見面,把腳纏得粽子似的小”[3]152。因此,她要讀書,要反抗這種受拘囿和壓制的性別境狀。在學堂里,她與姐妹們志同道合,“愿意在社會上,在事業(yè)上永久團結成一體,共同努力”[3]206;乃至愿意為了孩子們能“生長在一個光明的世界里”[3]204而去刺殺皇帝。《易經》中,楊露不時提及的她們姐弟驚險恐怖的出生情景及其“女人到底是好欺負的,不管有多兇”[4]111的慨嘆,也是對封建男權意識壓制和迫害女性的無情控訴,而她自身及家族其他女眷的不堪婚姻生活和情感遭遇,更是封建男權意識和性別歧視導致的后果。因此,楊露堅持出國留學,堅決讓女兒讀書,強調“坐在家里一事無成的時代過去了,人人都需要有職業(yè),女孩男孩都一樣?,F在男女平等了”[4]116。某種意義上,她對女兒教育傾注過多關注,離異后接納逃離父門的女兒而不愿意接納同樣想逃離父門的兒子,雖不排除經濟原因,但也是其反叛和抗拒傳統(tǒng)男權思想的一種潛在表征。
總之,身處革命思想或啟蒙意識激烈震蕩的過渡時期,傳統(tǒng)思想觀念分崩離析,西方現代意識涌入國門,兩位母親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時激進思想影響;同時她們又都出身官宦世家,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追求獨立自強,勇于接受新思想,因而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新女性。
《母親》中,于曼貞生活的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國思想文化界反對傳統(tǒng)“賢妻良母”、力倡“女國民”時期。呂碧城于1904年指出:“今之興女學者,每以立母教、助夫訓子為義務。……殊不知女子亦國家之一分子,即當盡國民義務,擔國家之責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權利?!盵5]478-479而要培養(yǎng)“女國民”,關鍵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不但可奠定女子自立的基礎,而且通過教育可以培養(yǎng)女子的愛國主義、獨立意識和女權觀念”[6]。于曼貞能進入女學堂就是得益于這種興女學、培養(yǎng)“女國民”的思潮,其思想觀念自然深受“女國民”思想影響。而楊露生活的五四時期,正是思想解放、個性解放風起云涌時,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成為時代號角,而追求愛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又是個性解放的重要內容。當時社會上也上演著許多知識者拋棄舊式婚姻中的包辦妻子、追求自由愛情的悲劇。某種意義上,楊露婚姻的破裂與個性解放思潮影響有很大關系。兩位母親所處時代背景、家庭氛圍及性格心理不同,其社會交往、為人處事及性別意識內涵自然也不相同。
首先是生活圈子和社會交往的不同。如果說曼貞更多是面向社會,融入集體生活,關注和追求社會解放;那么楊露則傾向于個人自由,疏離社會集體,走的是個人主義道路?!赌赣H》中,曼貞深受其弟思想影響。他在男學堂教書,“并不教人做文章,只教學生們怎樣把國家弄好,說什么民權,什么共和,全是些新奇的東西”[3]155。曼貞就讀女學堂后,很快融入集體生活,與同學們志同道合,平時談論的都是學問、“讀書求自立”、革命及“挽救中國”或者報紙上的國事。她們義結金蘭,團結互助,以秋瑾和羅蘭夫人為楷模,希望加入革命黨,為國盡力??梢?,曼貞真正地由閨閣少奶奶轉變成傾向革命、投身社會解放的新式女性,她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個人解放,而是整個社會的解放,向往一個能讓孩子們快樂生活、不做亡國奴的“光明的世界”,其反封建反專制、追求自由民主的社會理想昭然可見。相反,《易經》中楊露的思想始終停留在追求個人獨立、自由的個性解放階段。她生活于五四運動前后,受時代思潮,特別是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響,追求個人自由。她教育琵琶,“不要太依賴別人”,要“為自己著想,當個新女性”[4]116。作者雖然沒具體敘述楊露的國外留學生活,但從她回國后的人際交往,與珊瑚、雪漁太太及琵琶等人的談話不難看出,她始終關注的是愛情婚姻話題,追求個人自由獨立。當然,《易經》中更多的是她對兒女的理性教育乃至冷漠訓斥,親情淡漠疏遠,甚至在金錢上斤斤計較,只有在接聽異國男性電話或者在給異國男友寫信時,才能見到她少有的溫柔。她為了追求自由獨立而離異,但其實內心并未真正獨立起來,無論在國內國外,她都沒有固定職業(yè),沒有從經濟上真正獨立,仍依靠嫁妝過活。魯迅曾指出:“倘若女性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則一切好名目都是空的?!盵7]要經濟獨立,只有融入社會,參加社會工作,使個性解放匯入社會解放大潮,女性的自由解放才能真正實現。這可以說是《母親》和《易經》揭示的共同主題,也是兩位母親的不同人生經歷和追求給予當代女性解放的啟示意義。
其次是為人處事風格的不同。當遇到困難時,曼貞勇敢面對,尋求解決;楊露則冷漠逃避,明哲自保。比如在處理與家庭和子女關系時,曼貞雖然遭遇喪夫之痛,家業(yè)亟待打理和重整,且還要面對氣勢洶洶的逼債族人;但她于悲痛中振作,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為了孩子們的生長,她可以捐棄她自己的一切,命運派定她該經過多少磨難,她就無畏的走去。”[3]143她重視子女教育,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把他們帶在身邊,不僅從生活和情感方面傾注母愛,悉心照看和呵護,而且親自教他們讀書識字。困難擊不垮她,反而激起她心中潛隱的母性,中國傳統(tǒng)女性為了子女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的犧牲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充分體現。而楊露遭遇家庭問題時,采取出國逃避方法。兒女嗷嗷待哺時,她把他們扔給奶媽或其他親人,遠渡重洋。兒女讀書成長階段,她又吵架離異,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即使短暫的回國相聚,不是理性教訓和營養(yǎng)學灌輸,就是責備、辱罵和怨恨,缺乏耐心的愛的教育和情感撫慰。特別是面對因離異及女兒投靠而可能出現的經濟困境,她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冷漠叱責和詛咒女兒,甚至當著女兒的面,說出自己內心隱秘的怨憤和失望情緒。如琵琶患傷寒發(fā)高燒,躺在沙發(fā)床上,她不僅沒有給予愛的撫慰與呵護,反而失聲喊道:“你真是麻煩死了。你活著就會害人。我現在怕了你了,我是真怕了你了。……像你這樣的人,就該讓你自生自滅?!盵4]64一個冷漠、自私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擊碎了琵琶內心曾編織過多少次的母愛夢!可見,作為母親的曼貞與楊露雖然具有許多相似之處,處理家庭和親密關系的態(tài)度與方式卻截然不同。竟其原因,除了上述時代背景不同,與她們性格的不同也有很大關系。曼貞性格開朗豪爽,待字閨中便結拜姊妹,常與閨中女伴們聚會,談談小說,做做針線,下棋吃酒。丈夫去世后,忍痛接管家事,與仆人們一起面對困難,規(guī)劃未來。入女學堂,也是與同學們團結互助,談論時事,熱情參與社會活動。而楊露則性格冷漠、孤傲,由于是遺腹子,生母又是側室,嫡母嚴厲,母愛淡薄,孤兒寡母倍受族人欺凌,形成她敏感孤冷的性格?;楹髮Τ錆M遺少習氣丈夫的失望;多年旅居歐洲,西方獨立、自由及個人主義思想,都進一步影響其孤冷的性格。
另外,兩位母親雖然都有反傳統(tǒng)、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意識,但她們的女性意識內涵有本質的不同。女性意識指女性“為女”和“為人”的雙重覺醒,借用廬隱的話來說,女性“不僅僅作個女人,還要作人”[8]。然而,傳統(tǒng)女性只有“為女”意識,即在家做父親的女兒,出嫁做丈夫的妻子,有了孩子做母親,卻沒有獨立的思想人格,更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五四時期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大潮喚醒了許多女性。她們追求獨立自由,但大多停留于對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追求階段。文學作品中涌現許多反叛封建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愛情的“娜拉”形象,但她們極少能跳出個人主義的拘囿、關注社會解放,特別是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相結合。這類形象要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廬隱、茅盾、丁玲、巴金等人作品中出現。《母親》中的曼貞是其中之一,這是丁玲探索女性解放道路問題的一個結晶。如果說《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從女性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層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夢珂、莎菲屬于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的新女性,但她們不是以沉淪就是以消極抗拒宣告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最終走投無路的慘??;那么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韋護》《母親》等作品,則開始跳出個性解放的拘囿,嘗試從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相結合方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曼貞已脫去少奶奶的袍褂,融入新的集體生活,過去“她一個人在孤單里向前奮斗,她不敢希望有朋友,然而現在她卻有了這么多的朋友,至少她們都了解她,同情她,愿意幫助她,同時也要她的幫助”[3]206。她們“愿意在社會上,在事業(yè)上永久團結成一體”[3]206,愿意到社會上,為國家盡一份力,甚至希望加入革命黨,為了孩子們將來能生活在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里。顯然,曼貞已突破個人的狹隘情感,上升到整個社會的光明和解放層面,追求個體的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如果說曼貞是將女性解放融入社會解放,走集體主義的革命道路;那么楊露的女性解放追求則更多停留于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平等階段,她的女性意識也顯得模糊曖昧,既追求現代獨立,又保守落后、不無依附性。特別是在貞潔觀念和自由戀愛方面存在復雜矛盾心態(tài),正如張愛玲從電車上兩個女人的竊竊私語中悟到的,“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9]。楊露念叨和做的事情多與戀愛、婚姻有關,所談論的是國外發(fā)生的殺妻悲劇、大爺偷養(yǎng)外室及弟弟家女兒的婚事,所做的是與雪漁太太扮演外國愛情劇、離異后的交友戀愛等。她沒有固定職業(yè),除了約會、訪友,就是看電影和打麻將。她沒有固定收入,離異后主要依靠嫁妝生活,第二次回國就是因珊瑚挪用她的資金導致沒法繼續(xù)留學。可見,她不滿和反叛包辦婚姻,卻又依賴舊式家庭給予她的嫁妝生活,并未在經濟上真正獨立。她追求獨立平等,向往自由戀愛,卻給女兒灌輸陳腐的貞潔思想,如“處女‘冰清玉潔’,大家對一輩子保持完璧的女人敬佩得很”[4]138,“只要不越界,盡管去戀愛,可是一旦發(fā)生了肉體關系,那就全完了”[10]4。特別是對琵琶獲得歷史老師八百元獎金的懷疑,使她突然闖入浴室檢視正在洗澡的女兒是否為處女之身。一個追求獨立人格和尊嚴的母親卻把女兒的純潔心靈、尊嚴踐踏在地,這是楊露這位半新半舊母親的可悲之處。她追求獨立自由,也努力培養(yǎng)女兒的獨立自由,卻恰恰又是她在利用傳統(tǒng)思想觀念肆意蹂躪和摧殘女兒內心剛剛萌生的獨立、自由之花。
張愛玲給宋淇夫婦的信中說:“《雷峰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里面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盵11]事實上,《母親》和《易經》對母親形象的塑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丁玲曾說:“《母親》是真人真事,但寫成文學作品還需要提煉,要寫出特點來,才能生動?!盵12]《母親》中的母親形象明顯要比《丁母回憶錄》中的丁母自畫像理想,對比兩作,前者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母親形象進行了加工和提煉。
首先,刪去了母親頭腦中的某些封建落后意識?!抖∧富貞涗洝分卸∧赣幸欢ǖ闹啬休p女和悲觀厭世思想。她生活于封建社會末期,父親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把成名繼業(yè)希望寄望于兒子身上,讓他們就讀于自己門生之下,管束甚嚴;對女兒則放棄管束,“視之若幼嬰,以娛晚境”[13]236。這種傳統(tǒng)思想自然潛在地影響丁母思想。當她生下第一個女兒時,“傷心到極點,竟嚶嚶的哭泣”[13]256。特別是丈夫去世后,悲痛欲絕,慨嘆“人生太無味”[13]267,決定如若遺腹子是女兒,就從夫于地下。后來生的是兒子,她才“向死中求活”[13]268?!赌赣H》則把這些封建落后思想刪去了,只突出母親的堅強、自立。其次,對母親思想意識的提純。《丁母回憶錄》用了許多篇幅寫丁母后來思想悲觀、消沉,轉而在宗教會社尋求慰藉和解脫?!赌赣H》對于母親信教一事根本沒有提及(5)第三部提綱中也未提及,而是把這些消極的宗教思想置放于另一個女性形象杜鑒秋身上,以之襯托母親形象。,更多突出母親融于集體,與眾姐妹義結金蘭,“對革命心向往之”[14]。最后,對母親革命思想的凸顯?!抖∧富貞涗洝窋⑹雠c丁母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是琳,就是母親實際生活中的女友蔣毅仁[14]。這是一位熱心于婦女解放、教育及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女性,與余曼貞是至交好友,兩人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奮進?!赌赣H》敘述與于曼貞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則是夏真仁——原型是向警予。這是一位革命女性,她不斷幫助和鼓勵曼貞,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督促曼貞思想進步。正是在她“要救中國,一定先要有學問,還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啟發(fā)和鼓勵下,曼貞不斷克服少奶奶脾氣,忍痛放足,戰(zhàn)勝自我,成為一名獨立自強的新女性。
不可否認,《丁母回憶錄》中的余曼貞確實是一位勇敢、獨立、自強、追求自由民主的新女性,但其思想比較復雜甚至有些消沉、厭世。顯然,《母親》中的于曼貞比《丁母回憶錄》中的余曼貞要理想化。如前所言,《母親》創(chuàng)作于1932年,正是作者創(chuàng)作發(fā)生轉變時期,即由前期《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等書寫現代知識女性戀愛情感和精神苦悶,轉向30年代初《水》《田家沖》《多事之秋》等描寫工農革命運動。但作者對自己這一創(chuàng)作轉變并不滿意,因為它們不是“潦草的完結”,就是“宏愿的失敗”,于是決定“以后絕不再寫戀愛的事情”,“也不愿寫工人農人,因為我非工農,我能寫出什么”[15]4。換言之,《母親》創(chuàng)作于作者既不滿意早期戀愛題材又不愿寫自己不熟悉的工農題材時期,此時又是作者文藝思想發(fā)生重要轉變的時期。1931年胡也頻犧牲,丁玲思想發(fā)生很大變化。1932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編《北斗》雜志,強調文藝“深入生活”“為大眾”“為群眾”。加之,當時工農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現實復雜的斗爭形勢也需要和呼喚描寫革命的作品。盡管她不愿意寫自己不熟悉的題材,但并不意味著她放棄創(chuàng)作的大眾化轉向。于是,她把現實革命形勢需要及文藝創(chuàng)作的大眾化倡導等綜合內化,提升出《母親》的創(chuàng)作,既擴大了社會生活容量,又未脫離早期女性探索創(chuàng)作路數,同時為適應現實斗爭需要對母親形象做了一些適當的潤飾和理想化,以體現當時“大眾的向往”[16]6-9。
《易經》中對母親楊露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些理想化。如果說《母親》對曼貞形象的理想化在于突出其思想的進步與革命,那么《易經》對楊露的理想化主要是寫出了她作為母親角色的情感溫馨和母愛流露。這在張愛玲以往作品中比較少見,只要比較《易經》與《童言無忌》對某些生活片斷的追述便鮮明可見。比如“過馬路”情景,《童言無忌》寫道:“在孩子的眼里她是遼遠而神秘的。有兩趟她領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性?!盵2]95簡單冷靜的敘述文字里沒有溫情,只有冷漠與生疏。《雷峰塔》則有一段較長的情感鋪墊和心理描述:“從百貨公司里出來,得穿越上海最寬敞最熱鬧的馬路?!^馬路要當心,別跑,跟著我走?!墩f。她打量著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卡車,黃包車和送貨的腳踏車鉆進鉆出。忽然來了個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幾乎無聲的嘖了一聲,抓住了琵琶的手,抓得太緊了點。倒像怕琵琶會掙脫。琵琶沒想到她的手指這么瘦,像一把骨頭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這是她母親唯一牽她手的一次。感覺很異樣,可也讓她很歡喜。”[10]144在細心叮囑、張望和舒緩的敘述節(jié)奏里,不難感受彌漫其中的溫情和愛意。這段文字流露出一位母親對于孩子的本能而又節(jié)制的愛意與呵護,母親雖然很少對琵琶表示親熱,但僅有的這一次牽手也讓她倍感溫馨。而在1976年寫成的《小團圓》中,對“過馬路”的情景復現又回到了《童言無忌》那種冷漠和不適書寫中,甚至有種生理上的惡心感。母女倆“站在街邊等著過馬路。蕊秋說‘跟著我走;要當心,兩頭都看了沒車子——’忽然來了個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緊了點,九莉沒想到她手指這么瘦,像一把細竹管橫七豎八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在車縫里匆匆穿過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剛才那一剎那的內心的掙扎,很震動。這是她這次回來唯一的一次形體上的接觸。顯然她也有點惡心”[17](此處引文中著重號為筆者所加)。加著重號的文字顯示出母親蕊秋對女兒九莉的冷漠疏遠,毫無溫情,甚至有種生理上的排斥。這種情感自然被女兒感應到,以致覺得母親的手像“細竹管”,擬物化修辭更凸顯了母親的冷漠與自私。
《易經》對母親形象的塑造理想化的原因,一是因為作者母親去世不久(張母1957年8月去世,小說寫于該年9月),盡管母親對自己有許多傷害甚至敵意,但當母親去世消息傳來,悲痛憂傷油然而生,不愉快的記憶也在悲傷中慢慢軟化,成為溫情回憶。二是張愛玲剛到美國不久(1955年到美國),生活和工作尚不安定,出于尋求安全感和情感慰藉的本能需要,由于時空距離,對母親的回憶及其溫情化也順理成章,往昔那些并不美好的記憶也會因情感潤澤而成為漂泊靈魂的撫慰劑。此外,也有張愛玲尋求闖入歐美文壇的創(chuàng)作路數的努力與嘗試。張愛玲憑借敘寫男女情愛故事的早期作品如《沉香屑 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等而享譽文壇,但后來受到傅雷的批評。張愛玲雖然不服氣,但內心也在尋求創(chuàng)作突破。1953—1954年,張愛玲在香港創(chuàng)作了政治題材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雖然突破早期男女情愛題材,但她并不滿意,且多次述說是“命題作文”,表示不再寫作“不喜歡,不熟悉的人物和故事”[18]28。她試圖用英文寫作《粉淚》(據《金鎖記》改,又名《怨女》《北地胭脂》),以期在西方文壇立足,數次修改均未成功。尋求突破、想要立足西方文壇的焦慮,韓素英《瑰寶》和凌叔華《古韻》等自傳性小說在西方文壇暢銷的刺激,促使張愛玲轉向寫自己的故事[18]51,即創(chuàng)作《易經》和《小團圓》等,情感基調不自覺地傾向溫情懷舊。這樣一來,既遠離了意識形態(tài),又呼應著早期對女性情感、命運的執(zhí)著探索和人性書寫,導致其對母親形象塑造的溫情化傾向。
《母親》和《易經》中兩位母親塑像的異同,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兩位母親留給各自女兒的不同印象和影響,從情感、心理等境域揭示了“二玲”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的原因。兩位母親塑像不同的原因既是兩位現實母親的個性氣質、人生追求及價值觀念的不同所致,也與“二玲”創(chuàng)作動機的不同有關。丁玲的創(chuàng)作動機主要是通過母親由一位舊式家庭少奶奶成長為向往革命的新女性,反映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歷史面貌以及現實社會中大眾對革命的向往和追求,母親形象具有一種榜樣的力量,具有號召和引導當時民眾向往和追求革命的現實政治效用。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動機主要是由于作者剛到美國不久,異域生活、語言和文化等方面存在隔膜;加之母親新近去世,即出于個人情感精神撫慰的需要。張愛玲40年代便享譽文壇,而《易經》真正與中國讀者見面則是文學創(chuàng)作多元化和個性化的21世紀初,因此讀者更多是帶著已有的閱讀前見進入作品,渴望揭秘張氏獨特個性風格及其天才創(chuàng)造的成因??梢姡煌膭?chuàng)作動機和閱讀效果也昭示著兩位母親形象的不同塑造。而兩位母親的不同塑像揭示了“二玲”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發(fā)展趨向(一個是開創(chuàng)和預示,一個是回望和承續(xù)):丁玲經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創(chuàng)作轉型,逐漸轉向將關注女性情感和命運遭遇同社會革命和歷史發(fā)展融為一體,即將女性解放同社會解放相結合,走向宏大社會歷史敘事趨向;而張愛玲在50年代初經過不甚滿意的社會政治題材創(chuàng)作探索與嘗試后,依然轉向她熟悉和沉迷的對男女情愛題材的創(chuàng)作與探索,始終執(zhí)著于對人性、人心的發(fā)掘與呈現,形成其個人情感化的敘事傾向?!岸帷眲?chuàng)作的兩種不同趨向也是20世紀以來中國女性寫作發(fā)展的兩種主要趨向。這已是另一個話題,留待后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