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魏魏,耿小超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國元素”一詞,最早是由高駿教授在2004年的一次廣告業(yè)內(nèi)會上提出?!爸袊亍笔且粋€大概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國元素”的重要組成。[1]凡是被大多數(shù)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認同的、凝結(jié)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象征國家及民族形象的文化符號或風俗皆可稱之為“中國元素”。學者嚴碩勤認為“中國元素”的認知和界定相對滯后,并對“中國元素”進行了全面剖析:“中國元素”即“中國文化元素”,其中“元素”的“元”義為基本,“素”義為構(gòu)成事物的基本成分。[2]具體來說,“中國元素”可分為三類:一、固有元素。固有元素是指在中國存在的不可更改的客觀事物,如領(lǐng)土、人種、氣候等;二、傳統(tǒng)文化元素。涉及面廣,較為抽象,如生活習俗、道德價值觀、宗教、藝術(shù)、法律、倫理等;三、現(xiàn)代文化元素。如奧運精神、航天精神、影視文化等。[3]不難看出,“中國元素”既包括具體的物質(zhì)符號,又包括抽象的精神內(nèi)容。因此,筆者將能夠體現(xiàn)或象征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皆稱之為“中國元素”。
作為政治體制的鏡子,政治文獻是中國特色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國內(nèi)外民眾了解中國內(nèi)政外交、時事政策的晴雨表。政治文獻由政府機構(gòu)正式公布發(fā)行,具有高度的權(quán)威性和政治性,涉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在重要場合的講話、國家大政方針、決策部署等,擁有至高地位和絕對權(quán)威。[4]政治文獻鮮明的政治性和權(quán)威性決定了政治文獻在遣詞造句上的嚴肅性。一般來說,政治文獻句式結(jié)構(gòu)單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謂語,“一逗到底”,連接成分不多,層次不太明顯。[3]政治文獻在用詞上多使用重復性詞語,祈使謂語結(jié)構(gòu)和并列短句多,主語缺乏,句與句之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關(guān)系等。[5]然而,政治文獻語言并非絕對的嚴肅、深奧,在講演稿中,政府報告往往夾雜著許多口語體詞匯和大眾喜聞樂見的俗話、習語等,使嚴肅、深奧的哲理變得通俗易通,緩解嚴肅、沉悶的氣氛,有利于增強報告的講話效果,易于記憶。
依據(jù)“中國元素”的分類,政治文獻中凡是能夠體現(xiàn)民族特色,代表民族形象和特征的詞匯與表達都可稱作“中國政治元素”。諸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及政治協(xié)商制度都是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元素”的具體體現(xiàn)。政治文獻中的“中國元素”可以從具體詞匯和抽象詞匯兩個方面進行劃分。具體詞匯是指政治文獻中的專有名詞和固定表達。例如,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民主專政、一國兩制、民族區(qū)域自治、三會一課等;抽象詞匯是指凝結(jié)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如“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夢”“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
政治文獻翻譯講政治,要以政治性為導向。在翻譯中,就是首先要在政治上忠實于原文。[6]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用中國聲音來唱響中國成為時代必然。中央編譯局和外文局是中國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官方權(quán)威機構(gòu),在翻譯中央文獻時,按照“外國專家確保外語表達地道和自然,中國專家聚焦中國政治概念翻譯準確無誤”的流程進行翻譯審核,確保原文內(nèi)容地道自然地為外國讀者所接受。[7]
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話語權(quán),樹立民族形象,傳播民族文化,“讓譯文受者明確無誤地理解和把握譯文所傳遞的信息要旨”,促進民族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這就是政治文獻翻譯的目的。[8]要提高中國故事的講述效果,就要使用本土化語言,順應(yīng)本地讀者的語言文化心理,唯有如此才能使海外讀者產(chǎn)生親和感,使政治文獻海外出版物更容易為國外受眾理解與接受。[7]翻譯的策略不外乎歸化和異化翻譯的選擇,對于強勢文化而言,在沒有外在因素影響下,依據(jù)佐哈爾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譯者多采用異化翻譯。相反,對于弱勢文化而言,由于受到原語言地位影響,譯者往往會采用歸化翻譯。[9]
顯然,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不僅有利于傳遞異質(zhì)成份,提高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強國際話語權(quán)地位,符合政治文獻翻譯的目的。
政治文獻中“中國元素”的翻譯目的決定了具體策略和方法的選擇。依據(jù)上文對于象征“中國元素”的政治詞匯劃分:一類是具體詞匯,包括固定專有名詞;一類是抽象詞匯,指具有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政治詞語,包括習語、成語、諺語、數(shù)詞略語等。在具體翻譯過程中,每種翻譯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譯者對于翻譯方法的選擇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變通,以求最大限度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歸化和異化是常用的翻譯策略,二者各有千秋。異化翻譯是韋努蒂阻抗式翻譯的核心要義。它的優(yōu)勢在于盡可能地傳播原語言文化的異質(zhì)成份,弊端是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句式過于刻板、內(nèi)容過于晦澀,常用的翻譯方法有直譯、音譯。歸化翻譯的優(yōu)勢在于將原語言中的文化或表達用目的語中類似的對等語加以轉(zhuǎn)化,目的語讀者容易接受。不足之處在于,不利于傳播原語言文化,被譯界視為強勢文化翻譯的慣用手段。歸化翻譯的常用方法有意譯、替換、注釋等。因此,政治文獻之所以優(yōu)先采用異化策略,是與政治文獻翻譯的特殊性分不開的。[10]
1.固定政治術(shù)語
政治文獻中的專有名詞往往是作為一種制度、理念或是理論而加以固定,并被寫入黨章或以其他形式統(tǒng)一固定下來。
(1)直譯
政治專有名詞從一開始提出就被固定下來,不能隨意更改。對于此類詞匯,譯者一般采取直譯法。例如,“四項基本原則”按照字面意思,譯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但是對于外國讀者而言,此類簡化的理論或概念,他們理解困難,甚至會誤解。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外國讀者明白該詞匯的真實含義,譯者往往會加注或予以注釋。
(2)音譯
專有名詞中,凡是涉及人名或地名的專有政治詞匯一般采用音譯法。例如,“毛澤東思想”直接譯成“Mao Zedong Thought”,“雄安新區(qū)”譯成“Xiong’an New Area”。
2.“數(shù)詞略語”
政治文獻中最具中國特色的莫過于運用“數(shù)詞略語”來簡明扼要地表達國家的大政方針、宏偉規(guī)劃或是某種理論。例如:“十二五規(guī)劃”“一國兩制”“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
(1)直譯
部分數(shù)詞略語從字面意思大體可以推斷出來,故可以采取直譯法。例如,“一國兩制”按字面意思直接譯成“One Country, Two Systems”,“十二五規(guī)劃”譯成“the 12th Five-Year Plan”。
(2)直譯+意譯
當直譯不能明確表達具體含義時,借助意譯,二者結(jié)合。例如,“五位一體”是關(guān)于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個方面的總體規(guī)劃,因此按照真實指代采用直譯和意譯結(jié)合的方法:“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3)意譯
字面意思不能充分解釋具體指代時,譯者需要從數(shù)詞略語的基本含義來解釋。例如,
“一帶一路”不是字面意思,不能簡單翻譯“one belt, one road”, 而是根據(jù)“一帶一路”的內(nèi)涵翻譯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消去字面誤解,讓異語讀者更清楚地理解中央政策的真實含義。
(4)意譯+注釋
有些數(shù)詞略語不宜從字面翻譯,需要根據(jù)本質(zhì)內(nèi)涵來表達,還需要加注解釋,這樣目的語讀者才能完全理解。例如,“三嚴三實”譯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還不夠,異語讀者會困惑什么是“三嚴”?什么是“三實”?譯者還需做的就是加注解釋,讀者就會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對黨員的具體要求是什么。例如,“三嚴”是指嚴以修 身(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嚴以用權(quán)(Be strict in 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嚴 以 律 己(Be strict in disciplining oneself),“三實”是指謀事要實(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創(chuàng)業(yè)要實(Be steady in starting undertakings)、做人要實(Be steady in conducting oneself)。
依據(jù)“中國元素”分類,中國元素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現(xiàn)代文化元素統(tǒng)稱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涉及面廣,內(nèi)涵豐富,很難按照字面含義進行理解,往往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有具體指代。因而,要避免翻譯過程造成的理解偏差,譯者采用的方法也較為復雜多樣。
1.俗話
政治文獻在用詞上相當講究,除了大量運用并列短語、成語增強政治文獻莊嚴、宏偉氣勢外,還會使用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俗話來緩解氣氛,使深奧的政治哲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例如,“短板”常用來指代不足之處、弱項,譯者意譯為 “fall short”。同樣,“洗洗澡”“治治病”也是日??陬^用語,譯者直接用“taking a bath”和“treating our ailments”直譯表達。
除了直譯、意譯之外,口語化表達也采取零翻譯。例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 “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局的關(guān)鍵,而譯者沒有用“ox-nose-like function”,直接采用零翻譯,讀者一目了然。
2.習語
習語是勞動民智慧的凝結(jié)晶,通常以簡明、扼要的通俗表達來闡明深刻的社會道理。政治文獻中的習語,均有出處和來源,其指代含義對于原語讀者一目了然,但是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意譯是最佳選擇。例如,習語“打鐵還需自身硬”常用來強調(diào)自身本領(lǐng)的重要性,而報告中譯者采用意譯“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steel”來轉(zhuǎn)換同樣的意思。
3.典故
用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與政治概念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政治文獻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11](P153)對于此有彼無的文化典故,譯者大多采用意譯。例如,“刮骨療毒”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這里喻指黨消除腐敗的堅定決心。文中采用意譯“to be braced for the pain”,并做了進一步解釋,讓目的語讀者明白刮骨療毒的喻意。
4.神話故事
政治文獻中的科技成果用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或事物來命名,翻譯時采用“音譯+注釋”來翻譯。例如,《西游記》中的“天宮”用來指代太空實驗室,翻譯時采用音譯“Tiangong”加解釋“space lab”。同樣的表達和翻譯方式很多,如“蛟龍”、“悟空”等。
1.并列句
對于四字詞語或成語,從字面意思無法理解的,譯者往往采用意譯,并盡可能地保持前后句式的一致性。例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兩短語結(jié)構(gòu)相同,但是“初心”引申含義深厚,需要意譯為“original aspiration”。相反,對于能從字面意思理解的,直譯為首選。例如,“中國精神Chinese spirit”,“中國價值Chinese values”,“中國力量Chinese strength”等。
2.排比句
排比句使文獻讀起來瑯瑯上口,增強文本氣勢,突顯邏輯推理。政治文獻中最常見的句式為排比句。例如,十九大報告中連用八個“明確”句式,一氣呵成,氣貫長虹。而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每個無主句在翻譯時,譯者統(tǒng)一采用直譯“It makes clear that ...”句式,保持譯文在形式上的統(tǒng)一,做到句式功能對等。
3.對句
詞性相同,字數(shù)相對,音節(jié)押韻的并列對句能突顯政治文獻表達的嚴謹性和工整性。翻譯時,在達意基礎(chǔ)上,能直譯則盡量直譯,如果直譯會造成內(nèi)容曲解,則采取意譯并力求句式上的對等。例如,“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文在句式結(jié)構(gòu)和用語上相對應(yīng),譯文“the era is the mother of thought”與 后 句“practice is the fount of theory”在結(jié)構(gòu)和用詞上保持對應(yīng)。
但是,也應(yīng)注意到,對句注重形式上的對等,在內(nèi)容上也存在無真實指代的情況。例如,“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對句,“黨政軍民學”泛指社會的不同職業(yè),則采取意譯“all areas of endeavor in every part of the country”,而“東南西北中”泛指方位名詞,沒有真實含義,僅用來保持句法上對等,譯者采用省略或零翻譯法。
“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存在于各個領(lǐng)域。政治文獻是中國政治文化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它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風貌。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政治文獻的翻譯已超越單純的語言文化范疇,成為一項重大緊迫的政治任務(wù)。[12](P153)政治文獻翻譯不僅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地位的話語權(quán),也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構(gòu)建,更有利于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通過具體事例分析,不難看出在政治文獻翻譯過程中,異化翻譯在保留中國元素的特征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沒有歸化翻譯的參與則很難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因此,在充分發(fā)揮異化翻譯主導的同時,靈活運用歸化翻譯,譯好政治文獻中的“中國元素”,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