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李變英
(陽煤集團總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山西 陽泉)
壓力性損傷又被稱為壓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位置多位于臀部、腰部。發(fā)生原因是局部皮膚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huán)出現障礙,繼而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引起局部組織的壞死、潰爛,嚴重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同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發(fā)生壓瘡后患者的軟組織壞死,同時為各種微生物感染提供生存環(huán)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2-4]。預防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但部分患者仍有發(fā)生壓瘡的可能,本次研究針對III期壓力性損傷患者的護理治療進行探究,分析水膠體敷料潰瘍貼與碘伏對創(chuàng)面愈合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間在我院發(fā)生III期壓力性損傷患者62例,按照治療方法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分組后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51~86歲,平均年齡(68.4±5.9)歲;壓瘡位置:腰部11例,臀部10例,足根部6例,其他4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52~88歲,平均年齡(68.8±6.1)歲;壓瘡位置:腰部10例,臀部10例,足根部5例,其他6例。納入標準:①均評估認定為III期壓力性損傷;②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不佳者;②非臥床原因導致的壓瘡;③資料保存不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患者在出現壓瘡后,首先以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及創(chuàng)面周邊的皮膚,之后用2%碘伏棉球對周邊皮膚進行消毒,再以生理鹽水清潔壓力性損傷的創(chuàng)面。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含碘量為0.45%~0.55%的碘伏消毒液浸濕紗布外敷于創(chuàng)面上,并在上方覆蓋無菌干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d。觀察組則使用水膠體敷料潰瘍貼外敷,注意外敷的覆蓋面積大于創(chuàng)面1~2cm,使用時需使水膠體敷料潰瘍貼吸收飽和,形成凝膠狀,更換時間以敷料外觀變成乳白色為標志。
1.2.2 護理方法
除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治療外,護理干預也是治療壓瘡的重要方法。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①指導患者按時調整體位,可由平臥位和側臥位交替更換,一般為每2h更換1次,患者也可自主根據舒適度尋求家屬幫助翻身。在更換體位時,注意動作不能太大,避免拖、推、拉等不當方式,避免皮膚的二次損傷。②為患者提供彈簧床或氣墊,降低壓瘡惡化的風險,也促進創(chuàng)面的及早愈合。③予以患者充足的營養(yǎng)支持,能夠經口進食的患者,予以高熱量、高蛋白、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在選擇上注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自主進食患者,予以持續(xù)鼻飼或經口管飼,保障患者的營養(yǎng)供給。④感染預防,長期臥床患者的免疫力差,容易出現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因此除更換敷料做好抗感染護理外,還需要保持病房空氣的流通。此外注意監(jiān)測患者的體溫變化,合理使用藥物預防感染。
(1)2周后,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其中痊愈:壓力性損傷創(chuàng)面愈合、結痂后自然脫落;顯效:壓力性損傷創(chuàng)面縮小,可見新生肉芽且未見膿性分泌物;無效:創(chuàng)面未見明顯變化或創(chuàng)面擴大。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2)記錄比較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77%(30/31),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7.42%(24/31),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對比(d, ±s)
表2 兩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對比(d, ±s)
?
水膠體敷料潰瘍貼是由苯乙烯-異戊二烯、碳氫化全物樹脂、羥甲基纖維素鈉、己二酸二辛等作為材料制作的敷料,可吸收傷口滲出,為傷口、創(chuàng)口等的愈合創(chuàng)造合適的濕度環(huán)境[5-6]。在應用上水膠體敷料潰瘍貼具有一定張力并可依據患者的傷口類型進行調節(jié),從而促進壞死組織、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生長因子的釋放;此外由于水膠體敷料提供的濕性環(huán)境,還有助于保持恒溫,這有利于組織的生長和創(chuàng)面的結痂[7-10]。使用水膠體敷料潰瘍貼治療壓力性損傷時,水膠體可吸收創(chuàng)面的滲出物、分泌物并膨脹形成合適的濕性環(huán)境,并持續(xù)維持壓力,促進壞死組織的溶解,阻止微生物侵襲,起到屏障作用,相較于既往使用碘伏紗布包扎,更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清創(chuàng)后使用水膠體敷料潰瘍貼,對照組使用碘伏浸濕紗布包扎,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碘伏濕敷加壓包扎的治療效果不如水膠體敷料潰瘍貼,碘伏濕敷后在1d后創(chuàng)面會干燥,但由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和結痂需要較長時間,因此需要每日更換敷料,在更換碘伏紗布時容易導致新生肉芽組織的再出血,導致愈合延遲;而水膠體由于可較長時間保持濕潤,敷料的更換間隔時間更長,同時兼具防水透氣的作用,不容易與新生肉芽組織黏連,可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和結痂;另外由于可長時間不更換敷料,也減輕了患者的疼痛,也降低了感染的風險。有相關研究[11-12]還稱使用水膠體敷料潰瘍貼愈合后的皮膚瘢痕不明顯,因此可見作為壓瘡治療的敷料水膠體敷料潰瘍貼更具優(yōu)勢。在兩組患者愈合時間的對比中,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愈合時間更短(P<0.05)。
綜上,筆者認為在治療護理III期壓力性損傷中使用水膠體敷料潰瘍貼更具有治療價值,能夠促進患者創(chuàng)面的及早愈合結痂,縮短壓瘡的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