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市第二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教育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時期教育的側(cè)重點和內(nèi)容是有所差異的??v觀中國國古代教育發(fā)展歷史,我們看到,在教育發(fā)展之初,教育活動具有原始性的特點,此時的教育內(nèi)容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生產(chǎn)經(jīng)驗,社會風俗與禮儀,原始宗教及軍事技能。到奴隸社會時期出現(xiàn)了學校教育,教育內(nèi)容主要為“六藝”以及等級、道德、傳統(tǒng)儀式等方面的教育。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一直都表現(xiàn)出注重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的特點,我們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以“德”治國的社會,而德治社會可否維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道德教育的成敗。由此可見,道德倫理教育在我國古代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漢字在一些側(cè)面反映和展示了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為我們探討漢字中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可能性。我們從下面這些漢字中能夠得到啟示。
“忠”是一個形聲字,從心中聲。《說文·心部》:“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中聲?!北玖x為嚴肅認真,盡心竭力?!爸摇庇杀玖x“嚴肅認真”引申為赤誠、竭誠。古代又特指忠君或忠君之人?!爸摇弊鳛橐?guī)范人際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其基本的要求是與人交往誠而不欺,與人為善,先人后己。也即忠誠待人、忠于職守?!墩撜Z·子路》篇中,樊遲問“仁”,孔子答:“居處泰,執(zhí)事敬,與人忠。”“忠”是在情感上的盡力和行為上的盡力。《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傳不習乎?”這里的“忠”含有盡心做事和以誠待人兩層含義。
此外我們知道“忠”也有它局限的一面。在我國古代,世人將忠于“君王、皇帝”的“忠”視為大忠。這種對于“忠”的認識對我國封建社會具有很深遠的影響?!妒酚洝でZ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孝,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這句話是說:“做君王的無論愚昧的、聰明的、賢良的,不賢良的,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做好國君,選拔賢良的人輔佐自己。”這里的忠可以說是一種“愚忠”,但是也正是這種明顯的愚忠依然受到古人的推崇。這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天下統(tǒng)一的思想,有這種“愚忠”便會減少分裂,減少戰(zhàn)爭與殺戮,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意識的支配下才會有這種無條件的“愚忠”。一種思想意識存在了幾千年,那么一定會有它存在的土壤。在今天,我們依然提倡對朋友的忠,對國家的忠。但對于堅持不問是非的愚忠,是需要我們摒棄的。因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知道所謂的這種“愚忠”不會令社會進步。
《說文·心部》:“恕,仁也,從心如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薄八 钡谋玖x應(yīng)當是用自己的心去推測別人的心,即“仁愛,推己及人”,后引申為寬恕原諒?!睹献印罚骸皬娝《?,求仁莫近焉?!薄墩撜Z·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抖Y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
“恕”作為對“仁”的進一步闡述,它所表達的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情商,一種“將心比心”的智慧。無論是在幾千年前孔孟的時代,還是在今天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是相通的。幾千年前的古人明確告訴我們,一個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懂得用自己的心去推測別人的心,懂得體諒,懂得寬恕。
“惠”為會意字,金文從心從叀。由心和表示專注謹慎的叀合起來表現(xiàn)心專。
《說文·叀部》“惠,仁也,從心從叀?!睂τ谡f文中所說的惠的本意,《漢字源流字典》編者認為說文所釋為引申義,本意是指專心紡線。
《論語·陽貨》:“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边@里“惠”的具體含義是指給予他人好處??鬃訉ⅰ叭省标U發(fā)為“恭寬信敏慧”等,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常常施惠于他人,具有仁義之心的君王常常施惠于民眾。在人格上,“惠”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是發(fā)乎于心的樂于助人。
恭,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廾,從龍。“廾,表示兩手捧物?!薄稗谩焙汀褒垺睍怆p手拜龍。后字形經(jīng)過發(fā)展篆文改為從心共聲。
《說文·心部》:“恭,肅也,從心共生?!惫У谋玖x是指肅敬,恭敬?!墩撜Z·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薄墩撜Z·子路》:“樊遲問仁?!弊釉唬骸熬犹幑В瑘?zhí)事敬,與人忠。”《論語·公冶長》:“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薄墩撜Z·陽貨》:“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笆枪寿t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p>
孔子和孟子所認為的“恭”與本義基本相同,具體來說它是指人的道德行為上的處事恭敬,謙遜有禮。在古人看來,“恭是”一種體現(xiàn)在自我行為上的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居處恭”、“其行己也恭”、“恭儉禮下”都是對“恭”的具體要求。“恭則不侮”是說恭敬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當然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我們未必會贊同,但它也說明對人的態(tài)度是一種相互的作用,想要讓別人對自己尊重,那么首先就是要尊重別人。
“忠、恕、惠、恭”這些漢字的共同特點是“從心”,從字形結(jié)構(gòu)上來看,首先說明它們所代表的道德思想偏重對于人內(nèi)在的品質(zhì)的要求,“忠心,恕心,惠心、恭心”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現(xiàn)。今天,我們對于一個人的評價會說“心靈美”,一個人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人格的塑造首先基于內(nèi)心。很多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也是由內(nèi)心的情感引發(fā),因此對于個人“心靈”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