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良河西學校,河北 井陘 050300)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基礎樂理知識掌握程度上,導致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無法自由的感知音樂的魅力,以及音樂所蘊含的情緒與感情。這樣一來,學生雖然具備了音樂基礎,但是卻無法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音樂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
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jié)氣氛,對人們的情緒和情感有調整作用。比如阿炳創(chuàng)作的《二泉映月》音樂響起時,人們一聽到哀婉的二胡聲,就可以體會到阿炳的悲傷情緒,以及對光明的渴望情感,比如聽賞合唱曲、鋼琴協(xié)奏曲《保衛(wèi)黃河》時,學生的情緒可以隨著音樂高漲、激昂,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音樂是無聲的語言,可以調節(jié)學生情緒,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們從音樂中汲取養(yǎng)分,獲得良好的熏陶。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國初中音樂教學現(xiàn)狀并不理想,且存在諸多問題,具體如下:
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初中生認為音樂是一門副課,不是中考科目,所以音樂課是用來調節(jié)學生緊張學習氣氛的課目,不需要像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一樣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開小差,做其他學科作業(yè),或者是教師在講解樂理知識、播放歌曲時,學生完全不在學習狀態(tài),無法全神貫注鑒賞音樂,更不用提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現(xiàn)階段音樂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得到了大大的改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說教式教學方式,開始利用多媒體、微課、白板等信息化技術開展音樂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素質培養(yǎng)這一塊仍然有所缺陷,比如在音樂鑒賞過程中,要求學生表達的觀念必須與標準答案一致,這樣一來反而對學生造成了思維桎梏,學生無法創(chuàng)新自己的思維與意識,導致核心素養(yǎng)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音樂都缺乏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是該科目不是中考科目,所以教師的教學壓力較小,學生也將其當做放松情緒的學科,最終導致學生對音樂缺乏基本的學習興趣。針對此類情況,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比如將每一首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背后故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跟隨音樂感受所蘊含的情境和情感,這樣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隱藏在音樂中的情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2]例如在學習《四渡赤水出奇兵》時,可以讓學生們聯(lián)系歌詞中“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向學生介紹紅軍在毛澤東帶領下從遵義出發(fā)北上渡長江的歷史事件,通過音樂來了解歷史,在歌聲中體會長征精神,在音樂氛圍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開展熱愛共產黨、擁護人民軍隊的思想教育。
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講課方式來思考,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養(yǎng)成了惰性思維,其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激活學生思維細胞,鼓勵學生開放思維,積極思考,為培養(yǎng)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定扎實基礎。例如在欣賞《青春舞曲》時,教師在播放完曲子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該首曲子的拍子、速度分別是什么,在聆聽曲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作曲者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有的學生膽子小,教師要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對于大膽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表述的對與錯,都應該給予褒獎,如果有的學生回答的不夠全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寬思維視野,再補充回答,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體驗,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印象與理解深度。
音樂不僅需要用耳朵聽,還需要用身體的其他器官去共同感受,在傳統(tǒng)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傾向于單向聆聽,很少有教師將音樂作為一門全身感官的課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帶領學生去室外感知音樂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春天來了》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去校園里或者是公園里,讓學生觀察春天的景色,聆聽鳥兒嘰嘰喳喳的聲音,身臨其境感受歌曲中“小鳥小鳥飛來了,歡聚一起真熱鬧”歌詞的意境,讓學生在春天的氣息里感知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隨著音樂的旋律跳舞、打節(jié)拍,通過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樂感,從而更好地加深對曲子理解。[1]
綜上所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運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音樂思維,獨立思考意識,在豐富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鑒賞能力,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